APP下载

论慈善文化的结构及其建设

2012-11-28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慈善家慈善事业慈善

刘 冕

2005年国家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从此慈善文化建设问题被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为了建设慈善文化,研究慈善文化的结构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本文借鉴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慈善文化的结构和各层次慈善文化的建设问题。

一、慈善及慈善文化的含义

慈善的含义,在不同的典籍里有不同的解释,有“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上帝之爱、人与人之间之爱、博爱、善举、善行、宽大、宽厚、宽容、布施、施舍、赈济等等。”

美国著名学者加里◦贝克尔 (Garys Becker)给慈善下了一个定义:“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 ‘慈善’或 ‘博爱’。”[1]这些对慈善的解释具有共同的含义,慈善即积德行善,扶贫助残,救死扶伤,乐善好施以及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

关于文化的内涵,学术界可以说是歧义丛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光明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2]

综合慈善和文化的含义,笔者对慈善文化表述如下:慈善文化是由慈善意识、慈善价值观、慈善组织机构、慈善行为、慈善外显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所构成的总和,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作用。

二、慈善文化的结构

对慈善文化的不同表述,慈善文化会有不同的结构。根据笔者对慈善文化的定义,可以把慈善文化划分为慈善精神层、慈善制度层、慈善行为层、慈善物质层等四个层面,分别对应慈善精神文化、慈善制度文化、慈善行为文化和慈善物质文化,慈善文化的结构是以慈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四个同心圆。慈善文化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慈善文化的结构示意图[3]

三、慈善文化的建设

(一)慈善精神文化及其建设

慈善精神文化是慈善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慈善意识和慈善价值观的总和。中国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儒家的“仁爱”价值观,也深受道教的禁恶行善思想、基督教的博爱价值观和佛教的善恶报应思想的影响。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应当努力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实现慈善价值理念灌输

慈善精神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和思想范畴,宣传教育在慈善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应当利用杂志、报纸、书籍、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宣传工具,对倡导的慈善精神文化价值理念和慈善行为进行宣传。宣传可以激发社会成员心中的慈善心、公德心、公益心、博爱心、宽容心以及公民责任、感恩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公平正义等慈善价值观,从而形成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道德自觉。[4]

2.利用社会成员的信仰,促进慈善精神文化建设

社会成员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信仰,除了极少数极端群体外,群体信仰中大多具有慈善精神文化的内容。例如,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近阶段,共产党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努力倡导:加强社会的保障,实现分配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不论是宗旨还是政策,都体现了共产党人慈善价值观;道家提倡禁恶行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推崇慈善之人;管仲在 《管子》 中提出的 “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5]提出了全面的慈善思想;儒家孔子从“仁” 的观点出发,提倡济众助人,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至高美德加以推广。孟子希望天下之人达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境界,[6]注重对鳏寡孤独特殊群体的救济;基督教提倡 “博爱”,爱人如爱己;佛教提倡行善积德,以图 “福报”;等等。以上各种信仰,虽然慈善价值观的渊源不同,慈善行为的目的不同,但是提倡慈善的行为是一致的,我们应当善于发掘、利用不同信仰中的慈善价值理念,促进慈善精神文化的建设。

3.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慈善文化教育

学校应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培养学生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加深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增强其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同时,推广志愿者制度,培育学生的慈善意识。慈善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慈善文化知识传授、爱心培养、感恩教育、慈善参与等。[7]

(二)慈善制度文化及其建设

慈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慈善管理体制、慈善组织机构、慈善法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1.改革慈善管理体制,使其适应慈善事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一直施行官方主导,民间慈善机构挂靠在主管部门之下的挂靠登记的制度。这种体制下,民间慈善机构不能独立运作,许多公募慈善基金会,只负责将募得款项上交政府部门,由政府统一安排公益事业,慈善组织变成了财政部门的出纳。这种制度限制了公募基金的积极性,从而也限制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慈善管理体制。

发达国家慈善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民间主导型的美国模式(松散型)、政府—民间合作伙伴型的英国模式(干预型)、政府主导型的新加坡模式(紧密型)和志愿参与型的加拿大模式(自律型)。[8]在这些模式中,政府主导型的新加坡模式与我国的慈善管理体制名称上相同,但实质内容却有相当大的差别。新加坡模式具有严格的政策法规制度、严明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简便的登记制度。我国目前慈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有许多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国情不同,国家大小的差别,新加坡的慈善管理体制只有近期借鉴的意义。我国的慈善管理模式远期目标,应当借鉴民间主导型的美国模式,最起码也应当借鉴政府——民间合作伙伴型的英国模式。

学者施昌奎概括了美国慈善管理模式的特点,其一是松散的注册管理:美国的慈善组织可以不注册而存在,但要想获得免税优惠政策就必须备案注册;其二,优惠的美国慈善税收政策:允许公司以10%的收入用于免税的公益事业。慈善基金会的投资所得缴税维持较低的税率,现为4%;其三是规范的行业组织和行业管理;其四是周密的社会监督和组织评估。[9]

徐麟认为民间主导型的美国模式,具有“比较优势”:慈善公益组织大部分来自民间,贴近社区,它们能够更敏感地回应来自社区或民间各种各样的需要,比政府来做更能节约成本,效率更高。[10]

2.完善慈善事业立法,推动人们依法行善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事业法,尚无规范慈善组织实体内容的法律法规,在现有的有关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包括民间慈善事业以及民间公益捐赠的内容。应当尽快健全包括 《慈善事业法》在内的慈善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政策,推动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在税收方面,应当提高公益捐赠减免税收比例并简化免税程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乃至特别消费税,引导富裕阶层在社会慈善方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11]

(三)慈善行为文化建设

慈善行为文化是指在慈善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慈善宣传、募捐、捐赠、受捐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慈善精神、慈善价值观的折射。按慈善事业中人员的角色划分,慈善行为又分为慈善家的行为、捐赠人员的行为、受捐人员行为和志愿者行为等。

1.慈善家行为

慈善家是指热心公益,经常参与慈善活动的人。他们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个人资源与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分享。其中的资源包括金钱、财物、时间、爱心及器官捐赠等。[12]慈善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公益活动。在慈善事业中,慈善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中国出现了许多慈善家。被媒体称为2008年“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从1998年开始慈善事业,十多年来,他向贵州毕节的困难群众捐献过猪和农机具,向盈江县拉勐村的灾民发放过现金,向遭受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等地捐献过现金和电脑。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并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截至2010年10月,陈光标累计捐献款物约14亿元。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13]

《2011胡润慈善榜》显示,2010年百位上榜慈善家共计捐款121亿元,有23位慈善家的捐赠额超过1亿元。[14]慈善家的行为,给中国的慈善事业树立了榜样,对中国的慈善事业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2.其他人员行为

募捐及其他慈善工作人员,首先应当坚持募捐自愿无偿、公开透明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自律建设,保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办事公正,提高社会公信力;其次,应当态度和蔼,热情对待募捐对象,不管对方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要礼貌相待,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

作为捐赠人员,应当出于自愿,并考虑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进行捐赠,不要把慈善作为骗取名利的作秀,更不能 “诈捐”。

作为受捐人员,最主要的是感恩。2008年5月汶川地震时,被救出的孩子向解放军叔叔 “敬礼”的情景,感动了亿万人,更鼓舞了众多参加营救的人员。

(四)慈善物质文化的建设

慈善物质文化,是慈善文化的表层部分,是一种外显文化。它主要包括慈善组织的名称、标志、外貌;慈善物资的特色、外观;慈善活动的标志、宣传资料、慈善纪念性建筑和慈善家塑像等。通过慈善物质文化的展现,使人们容易辨别慈善组织或慈善活动,激发人们的慈善精神。

如:红十字标志,表示国际人道主义保护、武装力量医疗机构和红十字会,它是红十字运动的象征,体现着当今世界的人道与同情。它的存在和正确使用,对于执行人道主义保护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如,以慈善家邵逸夫名字命名的医院和图书馆,看到这种标志,就会想到大慈善家邵逸夫的慈善精神和慈善行为,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在慈善文化的四个层面,我国在慈善精神文化层面有着良好传统。但是,由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慈善价值理念的迷失,慈善精神文化建设任务也相当艰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有许多方面仍然是空白,与先进管理模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慈善文化建设任务比较迫切。我们应当通过慈善宣传、利用社会群体的信仰,努力创造慈善文化环境,培养人们的慈善价值观;应当加强慈善立法和配套政策建设,建立一套规范的慈善制度体系,通过免税、税收优惠等措施调动社会成员从事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应当大力宣传慈善行为,造就更多的慈善符号,发挥慈善家的榜样力量,带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1]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321.

[2][3]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72.

[4]张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1.

[5]管子◦入国[M].

[6]孟子◦梁惠王上[M].

[7]齐兰芬,亢晓梅,黄建玲.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63.

[8][9]施昌奎.人文北京战略指引下的首都慈善事业发展之路[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9.6-88.

[10]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

[11]严琼.慈善文化提升途径探析[J].湘潮(下半月),2010,(4).

[12]百度百科.慈善家[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3182.htm,2011-11-28.

[13]百度百科.陈光标[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75193.htm,2012-02-06.

[14]百度百科.2011胡润慈善榜[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587598.html?fromTaglist,2011-08-24.

猜你喜欢

慈善家慈善事业慈善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