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学研三位一体运行机制的深度思考
2012-11-27王健
王 健
(南开大学旅游学系,天津 300071)
关于旅游发展中产、学、研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多年来一直为学术界和实业界所关注。也有过一些不同的提法,如“产、学、研相结合”,“产、官、学相结合”等(赵鹏,2009)。对这种结合曾有过不同的尝试,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旅游院校的学生安排到旅游企业实习,或者旅游院校的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者旅游院校及科研单位承接地方政府以及旅游企业的发展研究课题。客观地说,这些尝试都是十分有益的,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然而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深入探讨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在旅游发展中,产、学、研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产、学、研相结合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学的运作?根据我们观察,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免出现流于形式为结合而结合、或者只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为之的现象。有鉴于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旅游发展中产、学、研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运作机理,探索一条科学的思路,促进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谈起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简称国务院41号文件)对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国务院41号文件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www.gov.cn.Beijing.2009.12.。
第二,国务院41号文件在主要任务中提出,“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www.gov.cn.Beijing.2009.12.。
第三,国务院41号文件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并提出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的观念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www.gov.cn.Beijing.2009.12.。
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国务院41号文件基本上没有提到使旅游产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旅游研究。国务院41号文件表明了国家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心,提出了总体思路。这一文件对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提出的那一系列令人欢欣鼓舞的目标和指标,更重要的是,它在理念上进一步向市场经济、向旅游发展客观规律、向国际通行做法靠拢。国务院41号文件绘制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一幅宏伟蓝图。这一蓝图的实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各方面力量有效合作的结果。中国旅游事业应当是一个由旅游产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三位一体的事物。
2 旅游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运行机理
过去旅游学界和业界的通常提法是“产、学、研相结合”或“产、官、学相结合”。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多年来的运作实践看,都是指三个各自独立的事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合作。但是,旅游现象的运行规律要求旅游产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三者之间不应是简单的结合关系,更不能是表面的、形式上的结合,而应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互为因果的三位一体的事物,共同构成中国的旅游事业。
根据我们的理解,在旅游发展中,产、学、研三者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理如下:旅游研究是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的导航仪,它要通过探索、建立和深化科学理论,为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开辟道路;旅游产业是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原动力,其丰富的实践内容成为旅游研究源源不断的课题素材,构筑旅游院校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培养各类理论和应用方面的专业人员,成为旅游发展的人才库。这一运作机理是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它意味着旅游产、学、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旅游研究只有不断地探讨旅游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具备为旅游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和开辟道路的资格与条件,实现自身的提升和进步;旅游产业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具有了丰富的人才储备条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教育如果脱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如果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脱节,所谓的人才培养则必将成为缺乏目标的无效行为。
3 旅游研究: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的导航仪
国务院41号文件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严格遵循旅游运行的客观规律,顺应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保持一致,正确处理遵循规律与兼顾国情之间的辨证关系。旅游研究是保证中国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能够坚持正确方向的导航仪。
旅游研究的功能就是探索规律并创建理论、形成学说,以指导旅游实践活动。这一功能要贯穿于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发展的始终。旅游理论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层次。其中,旅游学基础理论是研究旅游现象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旅游形态与结构的,因此是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发展的根本性指导理论。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有一些关键性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例如旅游在全球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式旅游发展道路”或“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问题,“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科学性问题,旅游发展中经济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的关系问题,旅游发展中不同文化类型、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接触、碰撞、冲突和融合问题,旅游发展的法制化问题等等。
3.1 旅游学基础理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国务院41号文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旅游产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根据旅游学基础理论阐述的原理(申葆嘉,2010),这场改革似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第一,以旅行社而不是以饭店作为旅游产业改革的突破口。因为旅游者是旅游运行的核心,是矛盾的主导和支配方面。为旅游者需求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从政府、企业到旅游接待地社区居民,能够将各种供给经过整合提供给旅游者的只有旅行社,旅行社业务是最能体现旅游运行核心特色和旅游运行规律的业务。
第二,旅行社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彻底改变目前这种小、散、弱、差的局面,在全国建立几个大型的综合性旅游公司,打破行政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以旅游区而不是行政区作为建立这类公司的基础,这类大型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投资控股、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旅游线路设计。
第三,这些综合性大型公司通过控股或参股方式在其下位建立一些旅游经营公司,从事旅游批发和零售业务。这些经营公司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各要素的经营者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旅游产品。旅游经营公司根据业务的需要,可以通过旅游代理商或者设立门市部或代销店之类的机构销售产品。
提出以上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旅游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资本在发挥作用时不应受到行政力量的过多干预。支配这类大型公司建立的是大市场、大旅游的理念,而目前旅行社的局面仍然是小生产运行模式。例如,各个旅行社都将大而全或者小而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都在力争成为组团社,都在设计线路,不具备设计能力的便模仿、抄袭其他旅行社的设计。此外,“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是非常普遍的想法和做法。然而市场经济机制所要求的却是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由此可以认为,旅行社布局和经营的现状,不仅仅是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更应看到它的非市场经济价值观这一深层次根源。
第四,目前重要的或大部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基本上都控制在国家、政府机构以及事实上和国家、政府机构融为一体的国有企业手中,旅行社对土地利用、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决定权,只是被动地接受供应,甚至可以说是被动地接受赏赐。然而资源的掌控者未必能够真正按照旅游运行规律和旅游者的需求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应能使大型旅游公司通过投资获得股权,参与土地的合理利用,参与资源的规划、开发和供给分配,同时自己也获得有保障的收益。
3.2 旅游学基础理论对旅游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
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例如培养现代社会人口所必需的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科学素养和文明素养、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等;二是为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教育也不例外。这里重点讨论第二个功能。我们认为:
第一,旅游教育必须以旅游科学研究为先导,无论是旅游院校抑或其教师个人,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很难指望有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旅游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始终要以旅游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第二,旅游研究对旅游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创建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应用理论三级结构。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旅游教育坚持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功能。当下存在的问题有两个突出方面:(1)对科学和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认识不足,从而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就事论事,难以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科研而科研,没能形成科研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或者是更多地为了追求职称、获奖等功利性目标,而不是培养旅游人才。
第三,旅游研究对旅游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科学地创建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所谓科学、合理包括两方面含义:(1)遵循旅游现象运行的基本规律,符合教育学的基本规律;(2)与各旅游院校自身的条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相匹配。
第四,旅游科学研究成果经由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4 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原动力
旅游产业是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原动力。这里所称旅游产业显然是指以市场经济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运行的大旅游产业。
从这一旅游产业的运行机制上看,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始终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追求供需平衡;(2)各类市场主体在交易中坚持等价交换;(3)契约关系居主导地位;(4)诚实守信贯穿于每一项交易行为的始终;(5)通过一套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责任,约束各方行为。
从这一旅游产业运行的指导思想上看,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地位平等,不承认特权和强权;(2)契约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3)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4)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自身的客观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旅游现象运行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复杂过程,与此相应,旅游产业便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产业,它是众多单一产业所不能比拟的,需要认真、谨慎地加以对待;正是这种复杂性和综合性,构成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首先,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地为旅游研究提出新课题,旅游研究要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要围绕这一根本目的设计和运作,并且因此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原动力。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科研需要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基础研究,旨在探索规律,建立学科,创设理论,指导旅游发展方向;应用研究,旨在指导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协调相互之间关系,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各类现实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合理兼顾,不可偏废。
其次,旅游产业发展为旅游教育提出旅游人才种类、规格、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这些就作为建立旅游教育机构、设置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客观基础。目前旅游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旅游院校,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无序运作、无序竞争的现象,事实上这也是小生产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反映。既然旅游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并以市场经济价值观运作,既然现代旅游是大旅游的观念,那么为它培养人才的旅游教育也必须以市场经济价值观为指导,才能得到科学地发展。旅游教育体系,包括院校建立、学生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也必须以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这样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
5 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的人才库
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和进行旅游研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旅游教育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一任务,因此我们说,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的人才库。
所谓高素质人才,从总体上看,是要求有开放的心态、现代意识、国际意识、市场经济价值观、较好的科学素养和文明素养、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理论和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当然还要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看,大体上涉及五种类型的人才:(1)科学研究人才,这类人才凭借其良好的科学素养,研究和探讨旅游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创建和提出系统的旅游理论学说和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系统思路,指引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协助政府制定旅游发展的重大政策和决策;(2)宏观规划人才,这类人才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旅游发展的宏观规划中发挥骨干作用;(3)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将成为现代各类旅游企业的支柱,能够有效地带领企业在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4)工程技术人才,现代旅游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技含量提高,使科学技术人员大有用武之地,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旅游企业中,拥有各种相关技术的工程师将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力;(5)实际操作人才,现代旅游企业尽管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仍然需要员工对顾客面对面直接服务,各类高新技术设备也需要人来操作;而且,在旅游业务中,游客更看重人与人的沟通,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从旅游目的地主客关系和主客文化交流中获得感受和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员工的劳动永远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各类旅游企业的一线对客服务员工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现代旅游产业对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旅游院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基础条件,扬长避短,发挥教育培养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非每一所院校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够培养上述全部类型的人才。
由此看来,针对不同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旅游院校的课程决不应当是千篇一律的。当下旅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课程体系雷同、片面追求学历、专科盲目升本现象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变,这有赖于向教育主管当局阐明立场和观点,更有赖于旅游院校的领导人和教师掌握旅游教育的自身特点和规律。
根据我们的理解,旅游的产、学、研三位一体运行机理有一系列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甚至可以作为一类研究课题,考虑在旅游产业体制和机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几个实验基地,通过某一个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开发,来尝试和印证这种产业、科研、教育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旅游区应是三位一体运行机制最合适的实验场。
[1]赵鹏.“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促进高等旅游教育改革与创新[M].∥中国旅游教育三十年专家评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77-278.
[2]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