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2-11-26吴明清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武当十堰旅游

王 燕,吴明清,于 颖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涉外事务系,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同时强调加强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研究申报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预示着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快实现“两大战略目标”,2011年11月16日,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该《意见》指出:全国旅游行业要自觉地把旅游业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努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精神,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增添动力,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该《意见》同时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培育健康、丰富、包容的旅游文化,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大力宣传寓教于游的游览文化,大力推动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大力推行尊重环境、尊重目的地居民、尊重旅游者和服务者的负责任文化;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也强调:培养适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发展实践基地,促进大专院校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对导游、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吸纳更多的文化科技人才进入旅游队伍,带动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激发旅游队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湖北省根据党中央的整体部署和自身资源条件优势,将“文化强省”战略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先后推动了建设“一江两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和经济发展战略。2011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 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的若干意见》(鄂发[2011]29号),明确了要着力打造“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等十大旅游区的发展目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10-2020)》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确立了建设“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大武当·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战略目标,旨在把武当·太极湖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两圈一带”的重要战略支点[1],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真正把这里建设成为道家的道场、道教文化的弘扬地、生态文化的示范地、国人和世人向往的渡假与休闲胜地。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制订并通过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十堰总体规划》和《关于十堰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旨在把十堰市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这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精神现实的、内在的要求;这更是认真落实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重要内容的迫切要求。

一、十堰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为文化引领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既是精神力,也是生产力。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加快推进湖北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中指出,把湖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力量,要靠创新创造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变成日益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变成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文化盛宴”,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2]。强大的文化力量,要靠一流的文化作品、丰富的文化产品来彰显,要靠完善的文化事业、发达的文化产业来创造,要靠一批文化企业家、文化“经济人”和文化领军人才、大师名家来推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十堰市是湖北省内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座美丽的山水之城,浓缩了大自然的慷慨厚赐与人文演义的沧桑沉淀: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文化圣地武当仙山,润泽京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秀水,再到享誉全球的汽车名城,古老而年轻的十堰,焕发出辉耀全球的时代之光。名山秀水赋予十堰丰富的旅游资源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赋予旅游以灵魂。十堰是内通外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湖北旅游最重要的增长极,十堰目前正着力打造山水城一体的“三区三线”旅游图。十堰还是湖北省全省惟一可能列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的地区。十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这里有古老的武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诗经文化、神奇的远古文化、神秘的宫廷流放文化、浓郁的民俗民间文化,还有荆楚文化、女娲文化、庸国文化、古城文化、汽车文化、移民文化、七夕文化等。十堰,成为底蕴深厚的鄂西北文化的典型代表。

郧县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见证了六千五百万年前白垩纪恐龙龙卵共生的物种进化奇观。一百万年前,“郧县人”在这里迎来文明曙光,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说”。房县渊源独特的民歌现象,已成为学界研究尹吉甫和《诗经》的“活化石”。竹山女娲文化、桃花源迹,竹溪古庸国文化、楚国古长城遗迹和奇美秀丽的十八里长峡,昔日“朝秦暮楚”之地,今朝武当道茶故里。郧西天河七夕文化已被列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天河的传说”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

武当山以其神秘空灵的武当仙境、玄妙飘灵的武当武术和堪称华夏魂灵的武当文化,谱写了天地乾坤中壮丽奇美的宏伟诗篇,演绎着山水太极间人文教化传承的和谐之本。武当山古建筑瑰丽辉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著称于世。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武当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评价说:“中国的伟大历史,依然留存在武当山”。

丹江口水库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了引一江清水润泽京津,慷慨无私的丹江口库区人民正在十堰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尝试一条“文旅农”三位一体共兴之路,即以文化为导向,以旅游业为产业引擎,以农民致富为目的,以旅兴农,以农促旅,以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以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及延伸的旅游产业、休闲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来解决目前该地区“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就业,促使农民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发展,保障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缓解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的现实压力。这也是库区移民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

十堰作为东风事业的大本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的商用车基地、中国最大的东风汽车零部件的集聚地、东风汽车装备中心和东风辅业主体的所在地,构建了十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汽车产业集群。十堰城区以东风汽车总装配线为代表的现代汽车工业文化景观璀璨夺目。

武当山下汉水之滨的“山城、水城、车城”,半个世纪以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正在谱写全新的时代篇章。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启了十堰山水一体大旅游的隆重序幕。十堰正以其独特的“大山、大水、大人文”魅力,向世界演绎全新的价值传奇[4]。

十堰独树一帜的地域民俗节庆资源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武当山三月三和九月九的庙会法事、伍家沟民间故事和吕家河民歌,郧西三弦、竹溪山二黄以及郧阳凤凰灯等是广大民众喜闻乐道的。郧西三弦作为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与七夕故事一起走上中央电视台。竹溪山二黄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十堰地区唯一能代表本土戏曲艺术特色的文化品牌,是湖北颇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全国地方稀有剧种。郧阳凤凰灯舞是一种集道具制作、舞蹈表演、音乐伴奏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表现样式,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这种神鸟的审美认知和精神膜拜。同时,又给其他民间花灯舞蹈表演形式提供借鉴,其美学价值是一笔宝贵的民族艺术财富。

此外,十堰的旅游商品旅游资源(旅游美食、旅游纪念品、特色商品)也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历史久远。这里有久食益思的绿茶国饮——武当道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丹江口翘嘴鲌、郧西马头羊、武当红葡萄酒、房县山珍之王——香菇木耳,这里有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齐名的东方圣玉——绿松石、风传千古的封疆御酒、“喜得百宫醉”的房县“白马尿”、郧阳三合汤和酸浆面……[5]

十堰市是“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这座建立在古老土地上的年轻城市,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到今日驰誉中外的工业文明奇观,这片大地从不缺乏深沉厚重的文化魅力。这些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犹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在秦巴山间摇曳夺目,又如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汉水之滨熠熠生辉。十堰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均匀地分布在其所辖的五县一市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其鲜明的载体,每一个载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高层次旅游文化服务人才是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核心动力

大旅游时代,旅游只有从经济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和全球竞争中,文化常常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文化承载量越大的旅游项目,其效益释放量也就越大,效益的增长不是算术级数,也不是几何级数,而是原子裂变级数。全球化时代,大国崛起,要有软实力;大旅游时代,旅游振兴,需靠巧实力[6]。

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正是中国旅游业的深厚底蕴和永久灵魂,是中国旅游业彰显无穷魅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永久活力,实现跨越发展,傲立世界旅游强国之林的法宝。文化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没有文化的旅游景点,犹如人之没有灵魂。生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与文化都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旅游是形式,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有效载体。旅游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文化为核心,创意为手段,依靠旅游载体,形成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旅游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文旅交融之路,只有紧紧抓住旅游产业文化的内核,提升产业文化价值,打造旅游新型业态,才可以达到让旅游者更满意的目的。

十堰旅游业要走向全世界,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要成为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就必须要把该区域内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特别是以武当文化为主体的区域特色文化转变为世界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让世界游客通过形而下的“术”,来接受和领悟形而上的“道”;只有把这样的文化资源精心开发,使之转化为世界游客都能够享受的文化产品,才可以在收到良好文化效益的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中国文化景区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7]。

十堰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其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要把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以宣扬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使命把这个“文化之魂”加以彰显与宣扬,就必须找到合适的载体,而旅游恰恰是这样一个适宜的载体。而实现“文化之魂”与“旅游载体”完美对接的是文化的人。而这个文化的人的培养工作则主要是由教育部门来完成的,对其培养的主体是学校,对其培养的主要过程也在学校。

十堰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提出:要把十堰打造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枢纽城市,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十堰新兴的支柱产业。而高层次文化服务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了十堰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繁荣的掣肘。随着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拥有一流资源的武当山水游,要打造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与世界级旅游景区,除了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外,文化才是其最强的竞争力。而要进一步提升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其周边县(市)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让人们充分领悟和理解这一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宗教地位,让人们充分领悟和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史学价值,就势必要重视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高层次文化讲解能力和讲解水平的培养。如何通过专业建设让“文化之魂”附着在“旅游载体”上,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十堰市乃至湖北省内的其他高校也理应肩负起高层次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使命。

三、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引领的“三结合”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涉外事务系多年来一直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土壤,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过近8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旅游与涉外事务系探索并在持续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引领的“三结合”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大力培育健康、丰富、包容的旅游文化,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大力宣传寓教于游的游览文化,大力推动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大力推行尊重环境、尊重目的地居民、尊重旅游者和服务者的负责任文化”[1];致力于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适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提升导游、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讲解能力和水平,带动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我系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引领的“三结合”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秦巴地区旅游行(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把中国传统文化、湖北区域文化、武当特色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及服务行业标准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在系设立的旅行社营业部(或办公室)、在武当山和太极湖景区设立的教学工作站以及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本地旅游市场淡旺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行淡季校内学习与旺季企业(景区)实践相结合、文化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企业顶岗实习与预期就业相结合;淡季在校内以专任教师为主开展教学与考核;旺季在景区和旅行社以兼职教师为主开展现场教学与考核,培养高端技能型旅游专门人才的“三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文化贯穿“三结合”旅游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三个大的层次上各有侧重并且不断深化和提升。

第一个层次以文化素质培养为主线,兼顾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培养。以校内各种教学资源及系企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中外旅游文化概述》、《湖北旅游文化详解》和《武当文化精析》等课程包的学习以及安排学生到景区或旅游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熟悉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湖北区域文化(荆楚文化、道教文化、汉水文化、诗经文化、远古文化、宫廷流放文化、民俗文化、女娲文化、庸国文化、汽车文化、七夕文化)、武当特色文化(太极文化、武当武术文化、养生文化)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具备旅游行业岗位要求的文化素养,并贯穿始终。同时,通过《服务礼仪》、《形体训练》、《旅游才艺训练》、《武当武术习练》等课程和导游基础知识竞赛、才艺大比拼等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和基础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层次以企业文化熏陶为主线,兼顾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大力开展产业文化进校园和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进校园、进课堂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优秀的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及服务行业标准,不断提升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和层次。同时,利用小学期(暑期),安排学生到景区或旅游企业进行校外生产性实习,身临其境地接收优秀企业文化的浸润,领会企业文化内涵,树立职业意识,找准职业定位,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图1 “三结合”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图

此外,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在各主要教学场所(特别是教室、实训中心)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环境和氛围,积极营造企业文化环境。根据实训项目、实训要求、实训条件,结合旅游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规范、高职教育理念以及服务行业8S标准即SEIRI(整 理)、SEITON(整 顿)、SEISO(清 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SAFETY(安全)、SAVE(节约)、SMILE(微笑),有针对性的营造旅游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文化氛围。以文化氛围鲜明的校内教学场所(如:旅行社职院营业部、3D导游模拟实训室、在线服务实训室等)为依托,进行《旅行社门市接待》、《景区导游服务》、《旅行社导游服务》、《景区市场营销》、《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在线服务》和《旅行社计调服务》等一系列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通过淡(校内)旺(校外)季教、学、做结合,柔性化教学管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养,完成导游讲解能力、服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计调管理能力等职业专项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三个层次以文化综合素质养成为主线,兼顾职业综合能力养成和职业综合素质养成。以企业文化氛围鲜明的校内旅行社职院营业部、3D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在线服务实训室等为依托,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校内生产性实习,加强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校外深度合作的景区或旅游企业为依托,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和预期就业结合,促进企业对“自己未来员工”大力投入,及时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完成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后期培养。

此外,在全面落实学院素质拓展教育共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特点和旅游服务行业标准,系统设计、全面实施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体系和主题教育活动体系,如:职业生涯规划、职院明星导游服务技能竞赛、旅游产品营销策划大赛、导游英语口语大赛(跨文化交际素质),以及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和武当山5A景区导游员资格考试,切实提升学生旅游文化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

为了切实实现本专业文化引领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三点循环、三线融合”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场所的选择上,实行学校、旅行社、景区“三点循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遵循文化传承、职业素质、技能培养主线的“三线融合”,整个教学内容注重旅游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强调职业素质培养,强化旅游服务能力培养,突出服务“鄂西圈”及周边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特色。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经过每年“两长一短”(共8个学期)的培养,将文化素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紧密交融,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柔性化教学管理的需要和要求,完善各层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内涵和要求,制订不同层级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通过营造充满浓郁企业文化氛围的教学场所(景),使学生在学习和实习实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及高职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与企业全程合作,设计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的三层能力循环递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学生文化讲解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景区文化讲解能力,显著提高,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和层次日益丰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得到了学生、社会、行业企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学生的导游资格证书通过率、导游大赛的获奖率及初次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在民族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各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决定一个民族能否保持鲜活生命力和国家能否拥有持久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强大作用,其力量已经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有人提出,19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文化,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旅游活于交通,强于经济,盛于文化。高层次文化服务人才是促进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核心动力。笔者深信:随着我市高层次、高水平旅游服务人才的不断增多,旅游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日渐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讲解的内涵和层次日益提高,十堰市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旅游资源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和灼人的吸引力。拥有一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武当山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必将真正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一流产品,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1]傅才武.建设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两圈一带”的战略支点[N].湖北日报,2011-11-10(7).

[2]李鸿忠.奋力推进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74400.html.

[3]十堰郧西:开发天然人文资源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EB/OL].http://www.shiyan.cc/news/9811.html.

[4]大山大水大人文 魅力十堰展示独特资源优势[N].湖北日报,2009-04-27(02).

[5]十堰市广播电视局.道临天下[N].十堰周刊,2010:12-87.

[6]王志纲.论道武当——探寻大旅游文化法则[EB/OL].http://blog.sina.com.cn/wzgoffice.

猜你喜欢

武当十堰旅游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武当佳境
武当还馍录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旅游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武当秘传太极拳图谱(下)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