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希腊人性神庙”的艺术分析与审美感知:评吴正锋《沈从文小说艺术研究》

2012-11-24欧娟

文艺论坛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诗化湘西沈从文

■ 欧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师级人物。在整体沉重严肃的现当代文学气氛里,沈从文凭借他那传奇的笔墨,用婉转悠扬的乡村曲调扛起了独树一帜的文学大旗,这面大旗的旗杆则是他用温和宽容的微笑筑建起来的恢弘的人性大庙。虽然,由于历史和政治等诸种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对于沈从文作品的评价或冷或热,有人推崇,亦有人批驳,然而,无论面对怎样的目光,沈从文的作品如同那置于潮湿街角的盆景,无论路过的人是否给予一个眼神,抑或是对它赞扬、嘲讽,它始终都在那里,沉静如此,然后熠熠生辉。

从沈从文发表第一篇小说伊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沈从文热,再到如今新媒体众声喧哗的时代,沈从文研究热就一直处于高烧态势,论及沈从文作品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但不管是对其作品的整体评价,还是对其文本个案的深入挖掘,研究成果都已彰显不同程度的诠释深度。这些成果,一方面让人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沈从文的人生历程及其文学创作道路,包括沈从文小说的思想性、艺术特质等等;另一方面,它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研究高度,并设下了一道道无形的门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读到吴正锋的《沈从文小说艺术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时,有一种惊喜,这本散发着油墨的新书对沈从文的研究站在客观、全面、理性、公正的维度上,吸取前人研究的学术观点,推陈出新,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高度。

从我对沈从文小说的阅读经验来看,我总是习惯于以一个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例如,沈从文小说中翠翠她们的纯真情感,龙朱他们对于爱情的神圣性膜拜,柏子他们对于生活的率性与麻木。通过这种阅读,我常常能从中找到让我产生各种情愫况味的因子,我为书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感叹不已,但是,我仅仅是感叹而已,却一直未以研究者的身份来诠释、透析过这些作品及其沈从文为什么要创作这些作品。读完吴正锋的这部研究专著,我再回过头来品读沈从文的作品,将小说内容与其评论相对比,竟发觉别有一番韵味。

《沈从文小说艺术研究》这部著作不仅仅历时/纵向地介绍了沈从文文艺思想的形成,而且还共时/横向地拿他与国内外的文学大家们相比较,从而使得读者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沈从文文艺思想与当时主流文艺思想的审美差异。作者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沈从文的小说观及其创作渊源,提到了沈从文是承接了鲁迅先生乡土小说的理念,发扬了郁达夫和废名的小说风格,认为沈从文在写作诉求上与周作人对文学的看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同时明确指出沈从文把小说定义为“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是现实与梦两种成分的混合,这也为后文分析其小说“诗化”“散文化”奠定了论述基调,也由此排列了在当时的社会境遇下人们对于沈从文的各种评价并非空穴来风。作者大量列举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史上人们对于沈从文作品的不同看法,一一对比,且先后对此做了一些原创性的简短评价,这种评价是基于人们对沈从文小说的优劣评价,既从中吸取养分,为我所用,又找到一些研究的漏洞,以实现自己的创新。

因为沈从文的小说观念是现实与梦幻的结合,沈从文作品就显现似诗似散文的风格状态。作者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实际,对其小说文本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从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戏剧化”以及各种文体综合形式各个方面做了生动具体的详尽解读。在现实的基础上做梦,在梦里回归部分现实,在文字里“注入诗的抒情”,也就使得小说“更近于小品散文”,而对于作者来说,写沈从文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并不是个突破点,然而,他在大家都普遍赞扬的这一点上拓宽了其诗化的范围,或者说不是他拓宽了,而是他更小心地发现了更多的诗意。关于沈从文作品中湘西题材的诗意,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作者也无须过多强调。作者的创新之处恰恰在于,他不仅指出了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诗化的变迁过程,而且将沈从文诗化的眼光转向了都市题材的作品,这些明显带有郁达夫式的伤感也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诗意,特别是作者指出:“《篁君日记》堪比《少年维特之烦恼》”,称之“甚至于达到神化的处理”。这也算得上是具有新意的比较。不过,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龙朱》、《神巫之爱》等作品拿出来放在湘西题材之外,而归纳进其他题材里,我认为这类反映苗族男女的爱情等生活习俗的作品也是湘西世界的组成部分,拆除了这一部分神性,湘西这块厚土也就没那么完整且神秘了。另外,作者还指出其小说还具有“戏剧化”,是“莎士比亚”戏剧式小说,甚至用“三一律”戏剧理论来贴合沈从文的小说,找出小说中出现的类似戏剧的科白等方面,都是具有新意的地方。

著作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沈从文的小说作品,较为新意地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发掘出作品中人们的潜意识,从而体现出掩藏在人们行为深处的率真人性。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作品里人物的一切内心活动都暴露于人前,将每个个体潜在的野性生命力彰显无疑,这不得不说是该书一个新的阐释视点。作者用他敏锐的艺术感知神经细心捕捉沈从文小说出神入化的人物表现方法,对人物的梦境、性征象、变态行为以及有声的对话与无声的交流等方面作了十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人耳目一新的认识,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著作在小说的叙事部分也突破了以往题材叙事的解释,作者运用了叙事学理论,按照小说中沈从文“自己的成分”的多少来划分叙事视角,从“有我”“无我”的分离,到叙事主体“我”的退隐,深入地分析了沈从文叙事的渐变成熟的过程。这一论述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填补了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研究的一个空白。且作者在关于沈从文小说复调叙事与客观叙事,叙事的结构安排与时间处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述都有其闪光之处,凸显了沈从文先生独有的写法,这也是作者在沈从文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新的视点。

看完这部厚厚的论著,我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便是,作者一直在将沈从文的小说观念、艺术发展,以及小说作品艺术特征与西方相联系、再比较,无论是其与伍尔夫类似的理念,还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应用,抑或是“莎士比亚”戏剧式的小说文体,以及沈从文关于湘西乌托邦的想象与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比较,这无一不在体现着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以及沈从文具备了与世界文学大师对话的资本,这是值得肯定的。

总的说来,这部著作是厚实的,它为那些希望品读沈从文作品的研究者和读者构建了一套系统且全面的知识框架,尤其给还未读到沈从文作品的人们以明晰清醒的思路,也让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获得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整部著作思路清晰,语言传达准确贴切,只是著作的名称为《沈从文小说艺术研究》,但个别地方又涉及沈从文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足与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乌托邦世界是每个人心中都曾出现过的一个梦幻,每个人都曾为自己构想的乌托邦而奋斗不止。在中国,桃花源曾是一代文人苦苦追寻且守候的一块净土,而对于当今世界,湘西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渐渐在沈从文的笔下呈现出世外桃源的品格,让人神往。正是这片土地为沈从文作品供给了无限的关于生命滋养的成分,让他在这片热土上构筑了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在现代的人们心中生生不息。而这,也是吴正锋的这部论著让我产生的另一种联想。

猜你喜欢

诗化湘西沈从文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