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50例临床疗效

2012-11-2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疼痛门诊乌鲁木齐830002

陕西医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肋间消炎神经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疼痛门诊 (乌鲁木齐830002)

张少勇 张冀江△

带状疱疹(Her pes Zoster,HZ)是疼痛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疼痛,好发于肋间神经,属于顽固性疼痛,常可以遗留到疱疹治疗后数日甚至数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有资料显示,90%的带状疱疹患者以神经痛为先驱症状[1]。带状疱疹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引起的顽固性疼痛,一般的镇痛药物对其无效,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早期行神经根阻滞效果较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诊治的10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现作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因急性疼痛接诊发病期两周内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62例,诊断均符合美国神经病协会定义的诊断标准[2],排除头面部、上肢、下肢、颈部及严重糖尿病或局部皮损不宜施行神经根阻滞病例,最终选择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6~89岁,平均59.7±9.51岁,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0例,口服抗病毒药+受损神经支配区域皮内注射消炎镇痛液,B组50例,口服抗病毒药+受损的脊神经支配区内肋间神经阻滞+皮内注射消炎镇痛液。根据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二组所有患者评分均在5分以上。二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职业、疼痛部位、临床体征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常规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口服卡马西平200 mg,每12h一次,口服甲钴胺0.5 mg,3次/d。

2.2 A组: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确定受损的脊神经,在受损的脊神经支配区四周边缘行皮内注射消炎镇痛液(消炎镇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5 ml得宝松0.5~1c m甲钴胺注射液0.5 mg加生理盐水共20 ml)。每个皮丘直径1c m,间隔1c m。总注射量20 ml。

2.3 B组: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确定无明显凝血异常及感染后,先行受损的脊神经支配区内肋间神经阻滞(方法:患者侧卧,穿刺点选在肋骨角处,常规皮肤消毒,左手拇、示指固定好肋骨。取5号穿刺针接5 ml注射器,在拇、示指间垂直刺入皮肤,直达肋骨。然后左手拇、示指捏住针头一起向下滑动达肋骨下缘后进针深约0.2c m,回抽无血液、气体后注入1%利多卡因3 ml。),然后再行四周边缘皮内注射消炎镇痛液,使用方法及用量与A组相同。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为0-10级,0为无痛,10为剧痛,分别于治疗后第3天,第7天对疼痛进行评估,疗效评价:显效:VAS评分下降70%以上,疼痛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有效:VAS评分下降20%~69%,疼痛有所缓解;无效:VAS评分下降20%以下,疼痛无缓解或仅有轻微缓解。②观察神经阻滞期间患者并发症情况。

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组与组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天VAS评分情况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天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治疗后第7天与第3天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第7天及第3天比较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天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天VA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A组比较☆P<0.01;治疗后第7天与第3天比较▲P<0.01。

B组 50 5.86±0.82 2.12±0.91*☆0.68±0.61*☆▲

2 两组疗效评价 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后B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A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评价比较[n(%)]

3 不良反应 B组中,2例患者神经阻滞后感轻度头晕,平卧休息后症状消失,3例患者感封闭区域轻微麻木,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带状疱疹神经痛可先于皮损发生也可与皮损同时发生,常引起阵发性、针刺样疼痛甚至触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为HZ最为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老年人及免疫低下者好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化学物质等多机制产生和维持的病理性疼痛。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存在的难题,药物治疗是早期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带状疱疹神经痛属于抗药性特别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仅仅对疼痛具有缓解作用,即使疱疹治愈后,疼痛往往也持续存在[5]。

神经阻滞是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有效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将药物直接注入到神经根部,直接作用,浓度高,起效快,能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从而有效阻断了疼痛的恶性循环,且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加快受损神经纤维恢复,解除障碍部的肌肉痉挛及血管收缩,使周围血管扩张,改善了机体的内稳态,增加血流量,促进内因性抗生素增加,从而发挥抗炎、消肿作用。肖红等[6]通过临床对比观察了药物与神经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和PHN的疗效,发现采用神经阻滞治疗后,患者的自觉缓解程度评分、VAS评分以及睡眠受影响比例均比治疗前及单纯药物治疗后明显改善,从而肯定了其疗效。齐庆岭等[7]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带状疱疹患者早期实施神经阻滞,能够缩短治疗时间、较早缓解疼痛,有效地预防PHN的发生。本研究结果示,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疼痛均有所缓解,但治疗相同时段后,采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组降低较为明显,且治疗后第7日较第3日缓解更加明显。采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组治疗后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4%和92%,明显高于未使用肋间阻滞组的16%和76%。但也有文献报道,肋间神经阻滞操作不当可能发生气、血胸及肝脏损伤的风险,因此在临床操作中要特别注意。

综上所述,与仅仅采用药物和皮内注射消炎、消炎镇痛治疗相比,肋间神经阻滞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更为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防治PHN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好,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Katz J,Mc Der mott MP,Cooper EM,etal.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posther petic neuralgia:a p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J].J Pain,2005,6(12):782-790.

[2]Dubinsky RM,Kabbani H,El-Chami Z,etal.Practice para meter:treat ment of post her petic neuralgia:an evidence-based 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 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2004,63(6):959-965.

[3]Zeidan A,Kassem R,Nahleh N,etal.Intraarticular tra madol-bupivacaine co mbination prolongs 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outpatient arthroscopic knee sur ger y[J].Anesth Analg,2008,107(1):292-299.

[4]刘 兵,梁新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神经阻滞疗法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05-607.

[5]Alper BS,Lewis PR.Does treat ment of acute her pes zoster prevent or shorten postherpetic neuralgia[J].J Fam Pract,2000,49(3):255-264.

[6]肖 红,李 茜,刘 慧,等.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1):26-28.

[7]齐庆岭,王洪印,杨金利,等.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作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6):376-377.

猜你喜欢

肋间消炎神经痛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6类食物给身体消炎
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对比分析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影响研究
消炎散结通乳汤治疗乳腺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