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的黑箱:对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2012-11-22威,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贸易条件差额进出口

杨 威,王 甘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文献回顾

(一)比较优势战略与中国加工贸易发展

亚当·斯密提出国与国之间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的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分工,以获取贸易收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发现了国与国分工的依据为比较成本,即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赫克希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发展国际贸易——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丰富的国家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基本上是沿着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演进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1]。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本国经济,能够更快地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与发达国家间经济的收敛[2]。国内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印证了中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正确性[3]。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基本顺应这一战略,表现为大力吸引FDI、出口导向型的优惠以及对加工贸易的扶持。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显示性比较优势逐步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

加工贸易的突出发展显示了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的成功实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而2011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21亿美元,增长了176.5倍,这其中加工贸易的发展特别突出(如表1所示)。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6.3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5.99%,2011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达到了13052亿美元,比1981年增长了495.3倍,占到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47.2%。

(二)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

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带动了进出口发展、就业、创汇和吸引外资[4],也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5]。但是,加工贸易超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额顺差和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外依存度过高、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加工贸易弊端的研究兴趣,并对发挥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提出了质疑。如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永远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6],而加工贸易结构将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7];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不仅很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8];粗放式增长的加工贸易给中国带来了贫困化增长的威胁[9]等。

表1 中国1990~2011年进出口总额及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国家而言,如果其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至于抵消掉经济扩张所带来的正效应,从而导致该国实际收入的绝对减少,就产生了所谓的 “贫困化增长”(Immiserzing Growth)。由于贫困化增长通常用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来表示,来自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佐证了中国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倾向。如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室研究表明,1993~2000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10]。此外,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等[11]。

(三)理论黑箱

研究认为,贸易条件恶化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出口产品的特性,如以低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12];二是产业结构问题[13];三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9][11];两国对不同商品的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的大小也是影响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14]。总体而言,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是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但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关联。

加工贸易发展究竟如何影响贸易条件恶化?学术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从逻辑上讲,任何经济现象都满足经济学的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中国比较优势战略不会直接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应该首先作用于世界市场相对供需状况和竞争格局,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恶化贸易条件,但是加工贸易发展如何作用于市场供需和竞争格局,学术研究目前对此尚未做深入分析。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恶化关系之间存在着一个理论黑箱。

虽然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恶化的作用机制不明确,但是加工贸易发展所带来的经常项目差额剧增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它导致了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和外贸争端加剧[15][16],人民币升值会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外贸争端则引起出口厂商为争夺同一国外市场而低价竞争,这都影响了进出口商品价格。而进出口商品价格是导致贸易条件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的间接关系是否通过经常项目差额来体现?经常项目差额、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究竟是什么关系?以往文献分析就是忽略了加工贸易对于贸易条件影响的中间作用机制,形成了理论上的黑箱。如果存在中间传导媒介,那么经常项目差额应该是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的中间变量,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二、理论模型

来自经验的事实证明,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直接正相关。因此,为了解开加工贸易发展与贫困化增长的理论黑箱,必须首先了解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下面将通过构造一个两国模型来推导。本文的模型是在克鲁格曼(Krugman)[17]关于国际要素流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的,借鉴了其两国、两种产品的框架;与他们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着力点在于分析国际要素流动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本文则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从而探讨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一)模型假设

假设1.有Home和Foreign两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Cloth和food。之所以做这样的假定,一方面是因为两国、两种产品的分析框架是国际经济学研究文献中一般性的处理方式,如克鲁格曼[17]以及克鲁格曼 (Krugman)与奥伯斯法尔德(Obstfeld)(2002)等;另一方面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这两种产品是Cloth和food。

假设2.Home生产Cloth更有比较优势,Foreign生产Food更有比较优势。因此Home出口Cloth而进口一部分Food;Foreign反之。

假设3.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大致相当,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假设4.无关税,不考虑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

假设5.实行市场经济,且短期无科技技术进步。

(二)基本模型

由国际收支平衡表,我们有

于是Yd=YS

(I-S)为投资储蓄差额,(G-T)为财政赤字,(XM-Rf)为经常账户差额。

令 CA=X-M-Rf,G-T=0

⇒S=CA+I,

又因为S=Sp+Sg

⇒Sp+Sg=CA+I

且根据国际经济收支表

有ΔC+ΔK+ΔR=0(忽略统计与遗漏项目)

ΔC为经常账户差额,ΔK为资本项目差额,ΔR为储蓄资本增减额

所以本国进口:PF(DF-QF)

出口:PC(DC-QC)

由于仅仅是两国模型,则本国的进口等于邻国的出口,本国的出口等于邻国的进口,即有

那么本国的

ΔC=出口额-进口额

即本国的国民总产值减去总消费。

令PCQC+PFQF=VHPCDC+PFDF=CH(H为本国的home的略写)

于是ΔC=VH-CH

且RS=RD(最终会达到静态均衡)

而我们知道 ΔC=VH-CH=(VF+VC)-(CF+CC)

现在我们假设本国与邻国由于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在消费需求上有一个比例关系 γ(γ1,γ2);在生产率上也有一个比例关系 α(α1,α2)

于是由(2)和(3)

RS(H)、RD(H)分别为本国的 C 产品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则由(4)和(5)推倒出

又(1)式

结合以上⇒

又RS=RD

RS两边同时乘以π得

又由(7)式得到

同理得到

经过以上推导,我们可以发现在满足模型假设的条件下,经常项目差额与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及本国贸易条件存在函数关系。那么,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经过归纳,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下:

即经常项目差额将会首先影响世界相对供给RS和世界相对需求RD,进而影响贸易条件π。

(三)经常项目差额与相对需求

根据静态均衡原理,RS=RD。

且根据(10)式,我们有

因为 VC,CC,α*,γ*均为常数, 或常数因子,且VC-CC>0,

α*VC-γ*CC>0,

则(11)式可简化为

图1 本国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与相对价格关系

(四)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

若令 π=f(RD),

令 P(RD)=RDf(RD),且静态均衡时有 VC-CC=0,则 ΔCP(RD)=k1。

将 π1、π2、π3与 RD,RD 与 RS,RS 与 π 的关系结合起来,得到图2,并可推导出ΔC与π图①。

图2 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传导机制

分别选取 ΔC1、ΔC2、ΔC3……,根据此图的传导机制,得到 RD1、RD2、RD3…;RS1、RS2、RS3……;最终得到 π1、π2、π3……。

将 ΔC1、ΔC2、ΔC3……与 π1、π2、π3……在坐标轴中标出,并作出其平滑曲线,如图2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得出:经常项目差额增加后,将会首先引起世界相对需求RD减少(如国际收支不平衡将会导致贸易争端,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实行非关税贸易壁垒,引起出口减少,本国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下降),世界相对供给RS与世界相对需求RD之间出现失衡,出口商品供过于求,本国出口商品将会展开价格竞争,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下降,而进口商品供不应求,本国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这样根据贸易价格条件公式P=(Px/Pm)*100(其中Px、Pm分别代表观察期内一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价格贸易条件直接下降。此外,经常项目差额增加将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引起本币升值,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国外需求减少,而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国内需求增加。在这个传导过程中,有供需失衡及所导致的市场竞争、汇率升值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两个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对价格贸易条件发生作用,导致贫困化增长倾向。

图3 加工贸易导致贫困化增长的作用机制

Bhagwati(1957)研究表明,“贫困化增长”的出现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8]:(1)一国商品出口必须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2)该国必须是一个贸易大国,这样其大幅度的出口扩张必然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3)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很低,这样该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将十分严重;(4)该国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贸易条件的大幅度恶化才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绝对下降。例如,我国2007年外贸依存度一度达到67.61%、2011年外贸规模达到36421亿美元,考虑到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等,我国粗放增长的加工贸易发展满足以上4个条件。因此,本文认为,从理论上讲,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存在反比例关系,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有反向作用机制。到底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实证研究,从经验上论证。

三、实证检验

为了验证本文对于黑箱的解释,选取1990~2010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中国经常项目差额作时间序列分析。

(一)数据说明

一般认为,中国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外贸体制始于1989年,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90~2010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NBTT)和经常项目差额(SUR)。其中价格贸易条件采用的是拉斯帕尔斯公式(Laspeyres aggregative formula),即 P=(Px/Pm)*100,其中 Px、Pm分别代表观察期内一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它表示一国每出口1个单位商品所能交换到的进口商品数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NBTT大于1,表示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商品贸易条件出现恶化。以上数据整理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参考了张建华和刘庆玉[13]的计算数据。

经常项目差额(SCUR)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公布的《中国历年外汇储备》数据整理而得,并通过公式(Xi-Xmin)/(Xi-Xmax)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 Xi、Xmax、Xmin分别为SCUR中的第i个、最大值和最小值数据。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保证三个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我们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中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J检验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要检验的数据均具有时间趋势及截距项,所以选取检验单位根的普通原理模型为:

其中Yt是待检测的时间序列,εt是白噪声,检验的原假设H0∶δ=0,即序列不平稳,原序列有一个单位根;备选假设H1∶δ≠0。借助于eviews7.0软件,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表明,NBTT和SCUR两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需要做差分处理,以确定其单整阶数(见表3)。

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NBTT、SCUR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的数据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证明数据是平稳的。所以,DNBTT、DSCUR有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表2 平稳性检验结果

表3 单整阶数的判定

(三)协整关系检验

如果所考虑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某种线性组合使得组合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降低,则称这些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关系的估计检验,也就度量了经济系统中长期的均衡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协整检验结果

针对NBTT与SCUR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假设模型如下:

借助于eviews7.0软件对(2)式进行参数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这个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变化一个单位,贸易条件将恶化0.923个单位,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非常显著。因为D.W.值偏离2较远,这个结果显示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做误差修正模型。

(四)误差修正模型

得到协整的长期均衡关系后,通过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ECM)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特征。

其中,α1、α2、λ 分别为非零系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对(3)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从误差修正项系数估计值λ=-0.235可以看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35的调整幅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进一步对误差修正模型进行残差分析,诊断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表5表明,误差修正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和条件异方差性。

对残差进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检验,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内误差修正模型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和偏自相关。

四、结论

1.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贫困化增长的危险,但是加工贸易发展究竟如何影响贸易条件恶化,学术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从逻辑上讲,任何经济现象都满足经济学的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中国比较优势战略不会直接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应该首先起作用于世界市场相对供需状况和竞争格局,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恶化贸易条件。来自经验中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工贸易与外贸顺差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从一个大胆假设的角度来看,经常项目差额可能是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关系的中间变量。我们接受加工贸易导致经常项目差额增加的事实,而从经典理论模型推导中验证了经常项目差额对于世界相对需求的负相关关系以及经常项目差额如何影响贸易条件的作用机制。

2.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经常项目差额是加工贸易发展导致贫困化增长的中间变量,经常项目差额的增加改变了本国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本国进出口商品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随即改变,从而恶化了贸易条件。经常项目差额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使得本币升值,相对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剧了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供需失衡及所导致的市场竞争、汇率升值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两个作用机制 (如图3所示)对价格贸易条件发生作用,导致贫困化增长倾向。

3.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的观点。从长期来看,经常项目差额变化1个单位,贸易条件将恶化0.923个单位,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非常显著。

4.启示:大力鼓励加工贸易发展是我国利用比较优势战略的具体对策。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我国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加工贸易发展会引起经常项目差额,而经常项目差额会直接改变世界相对需求,从长期来看,这种战略将必然导致贫困化增长的倾向。

注释:

① 具体推导可以参阅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林毅夫,蔡昉,李周.对赶超战略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4,(6).

[2]林毅夫,等.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3]傅朝阳.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4]陶永宏,卜亚.加工贸易的正效应与负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5,(9).

[5]陈继勇,盛杨怿.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6]高鸿业.比较成本学说不应构成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1982,(4).

[7]张曙霄,李轩.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J].经济学动态,2006,(10).

[8]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 1997,(6).

[9]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效应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10]林林,周觉,林豆豆.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5,(6).

[11]崔津渡,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4).

[12]张根能,徐丽秋,徐瑞平.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综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

[13]张建华.刘庆玉,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14]隋广军,申明浩,罗晓扬.贸易条件恶化与我国比较优势分析[J].当代财经,2003,(8).

[15]余永定.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6,(19).

[16]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5).

[17]Paul Krugman.Does Third World Growth Hurt First World Prospe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3):113-121.

[18]许云华.中国出口贫困化增长分析 [J].浙江大学学报,2001,(1).

猜你喜欢

贸易条件差额进出口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按图结算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纠纷预防与控制措施
运输规划问题算法的改进
入世以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原因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SITC2分类的分解研究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差额分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