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的编排艺术
2012-11-22马娜
论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的编排艺术
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法制节目成为继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之后又一席卷电视屏幕的电视节目形态,它通常以最简洁的文字、最快捷的速度,向观众传播最新近发生的法制方面的信息,具有“短、新、快”的特点。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创作,一方面有新闻创作的特点,一方面又拥有法制节目自身的特点与要求,从而在编排这一节目创作流程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独特风格。
法制新闻 消息类 节目编排
消息类法制电视新闻能简洁、客观、快速地报道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法制方面的事实。而要编辑好消息类法制电视新闻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如何编一条法制消息新闻,即单个消息的编辑技巧;二是如何把二三十条法制消息编成一个完整的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也就是具体节目的编排。
(一)单个消息的编排技巧
1、基本要求
美国信息专家C.香农和W.韦弗为传播过程模式提出过“噪音”的概念。这一概念指出,传播并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阻碍因素都会形成对所传讯息的干扰。因此,受传者所接收到的信息,已然不是传播者最初所传播的信息。
依据“噪音”理论,电视法制新闻消息的画面编排,就要根据消息的实际内容,对画面进行合理、简单排列,从而客观、准确的佐证这一法制新闻消息。因此,编排一定要遵从真实性原则,使剪接出的画面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情况,在时间、空间上尽量与实际情况接近;并且,编排成的画面不要产生远离事实的歧义。画面的朴实无华,效果的客观真实是电视法制消息编排所必须做到的。
2、消息的特性决定特有的编排规律
由于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时效性强、播出时间短、画面具有不完整性,除少数介绍全面情况的综述消息外,一般都是一事一报,每条新闻都主要立足事件、事态发生的现在,既使是运用背景材料,也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典型的画面形象来突出主题,而不需要过多的细节描写,因此,具有与其它法制新闻题材不同的传播特征,也决定了它自己特有的画面组接规律,主要体现在:
(1)强化细节,以充实画面信息含量,给受众更多可看的内容,拓展其想象空间。
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播出时间短,一条消息仅由几幅画面组成,且画面具有不完整性,无法形成情节。而其传播魅力的体现,在于对细节的运用。依靠对画面细节的真实捕捉,从而对法制新闻人物、事件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发挥非语言符号的诸多优点,充实画面的内涵,拓展画面的想象空间。在编辑时,编辑人员首先要熟悉素材,了解法制消息主题,文字稿和相关画面中语言、非语言符号,其次要把握法制消息总体内容的逻辑规律,从而提炼出典型的画面细节,这其中要注意有单位时间(长度)中的“细节数量观”,即限定在一分钟之内一定要有多少个可看画面,通过对量的控制,达到质的完美,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2)以固定镜头为主,少用运动镜头。
在这里,应首先明确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中镜头的作用。由于在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的报道中,受时间长度、传播符号特性的限制,要求镜头在有限的播出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向受众传播相关的法制新闻信息,并在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同时,生动、具体的证实新闻的可信度,而这正是固定镜头的优点:简练、清晰、准确、到位。另一方面,运动镜头在纪录片和电视剧中运用得较多,它可以叙述故事情节、营造氛围情趣、揭示人物心态等等,其中蕴含着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追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中应少运用运动镜头:一是由于运动镜头的主观性会破坏新闻画面的准确度和真实感;二是其运动性会分散观众对消息内容本身的关注度,减少对法制新闻事件的兴趣;三是在新闻消息中运动镜头的过多运用,还会造成上一画面和下一画面之间的衔接、画面与声音之间衔接的不畅与不和谐。
(3)运用好同期声,力求真实、准确、生动的展现法制事实。
由于记者向受众转述法制新闻事件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携带上自己的观察角度和主观立场,是一种“记者真实”,加大了传播中的不确定性。而同期声的运用,能在视听手段上同步对现实事件做直接、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从而构成综合、立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增加新闻的准确度和权威性,并渲染现场气氛,点染画面内容,将人们带到一个视听完整的真实现场,给人以充分的信息感受。
(4)借鉴:海外电视新闻“现场立即报道”基本编辑模式。
随着电视科技设备突飞猛进发展以及卫星现场传送技术的普遍应用,电视台资源共享,新闻内容既定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在这一前提下,节目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形式就成了关键。因此,按什么方式采录新闻,怎样综合运用语言、非语言符号,用何种思路编排素材,已受到电视新闻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更值得法制新闻信息类节目工作人员关注。在这一方面,美、日、欧洲以及港、台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的电视台的新闻比较讲究模式,并且在新闻的运作上也都相接近,尤其是“现场立即报道”这一编辑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一般来说,海外电视新闻的 “现场立即报道”的做法是:将突发或重要新闻插入到正常播出的固定节目中,画面上出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新闻人物的讲话以及记者的现场采访,从而传达一种紧急、迫切的气氛,其基本的编辑模式是:
语言符号:导言+现场报道+主播和记者的交谈;
非语言符号:主播+现场场景(新闻事件、人物、记者)+主播+记者。
法制新闻事件和新闻事件一样,有很强的突发性,海外“现场立即报道”这一节目编辑形式,不仅适合新闻事件的报道,同样也是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值得借鉴的节目编辑方式。
(二)具体节目的编排要点
系统科学认为,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目标应该是发挥节目整体效果,拓展节目中所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与收视心理并使其产生共鸣,从而发挥新闻节目的舆论导向作用。赫伯特•霍华德在其《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一书中说道:“节目良好效果的取得是由于节目的各构成部分的合乎逻辑的安排和由于包含了适度的感染力因素”①。
对一档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的编排,有如下较常见的编排技巧:
1、选择头条,突出重点。
电视法制消息以线性传播为其传播特点,头条新闻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直接影响到观众收看节目的兴趣和整个节目的收视率。因此把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放在头条,可起到强调、突出重点的作用。正如特德•怀特所言:“一条极其重要的新闻,无论它是当地新闻,还是国内、国外新闻,都应当成为头条。”②
2、优化组合,注重结构。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局部之和”,具体而言,指若干单个要素按照某种合理的结构组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就会产生一种全部单个要素在分散孤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新的素质、功能和特性。基于这一理论,要优化法制新闻节目的结构,加大一档电视法制新闻的信息承载量,就要对节目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组合。合理组合,就是将电视法制新闻中几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法制新闻集纳编排,或积累式组接,或对比式组接,或关联式组接,使新闻与新闻之间互作补充,互为背景,从而增强法制新闻内容的密度、力度和深度。
3、安排谷峰,营造节奏。
在营造节目的节奏这方面,国外电视新闻学者曾提出过“峰谷技巧”的概念: “每一个节目都是从‘波峰’到‘波谷’,在从另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谷’”。③
因此,在对法制消息节目进行编排时,就可以运用“峰谷技巧”这一概念。具体而言,就是加强节目编排的变化。如采用长短新闻、软硬新闻的搭配、穿插;也可以转换不同的报道方式:记者现场报道与演播室口播新闻、男女生搭配播报、图像加解说与同期声采访音切换;主持人串联词、节目预告、广告片、消息片头适当安插在节目中等等方式的运用,这样不仅符合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也可以使法制新闻节目更具有韵律感,既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张弛有序之感,不断制造新的兴奋点,从而提高收视效果。
以上是本文从节目编排方面对电视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创作特点进行的归纳。当然,一档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不仅仅包含以上方面,同时,随着电视法制新闻消息类节目的不断发展,也会出现多种的编排艺术,等待着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美]赫伯特•霍华德 ,《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 第180页, 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②[美]特德•怀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第53页,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③[美]特德•怀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第280页,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新闻教程》,安德鲁 博伊德(英),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新闻记者》,李普曼, 2001年第10期。
3、《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赫伯特•霍华德(美) , 新华出版社, 2000年版。
4、《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特德•怀特(美) ,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34
马娜,河南省郑州市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