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爬杆》教学谈
2012-11-22赵钢建
《双爬杆》教学谈
《爬杆》在杂技是属于力技类节目,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节目,就是力与技完美融合的典范。因此,几十年来,在众多的中国杂技节目中,《爬杆》一直独领风骚。尽管这些年来,出于创新的考虑,杂技舞台上出现了由三杆、四杆甚至六杆组成的《爬杆造型》以及多杆形成的《荡杆》等节目,但都脱离不了《爬杆》的技艺。不管杆多杆少、固定杆还是活动杆,《爬杆》类节目中最具魅力的还是传统的《双爬杆》。
爬杆 基本功
爬杆类节目对人体是有特殊要求的,不是说是个男演员都能去练爬杆的。这个要求就是:一、演员四肢要匀称,上下身比例要适当。上身太长或双腿太长,或双臂太长都不符合训练条件。二、演员身体要壮,太胖或太瘦都不适宜。这里说的身体壮,就是身体要厚实,体形要直,胳膊和腿都要有劲儿,能适应极限条件的各种训练。三、弹跳力、爆发力要好,全身的协调性要好。演出中瞬间的爆发力要达到很高的标准,双腿的原地弹跳要达到50公分以上,助跑弹跳要达到60公分以上。四、身体柔韧性要好,要达到空中翻腾和翻卷上杆的要求。
上述挑选演员的标准,只是爬杆类节目的基本条件,如何开展基本功训练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实践中我的方法如下:
1、基础训练。包括基训前的热身,(跑、跳、活动身体等20分种),然后压腿、踢腿、下腰,靠顶等基本训练,这些都和其他杂技学员的要求一样。
2、翻腾训练。包括前后滚翻,前手翻、侧手翻、大键子,小翻键子,团身前空翻、团身后空翻,直体后空翻、侧空翻,360度旋儿,720度旋儿等等训练。
3、辅助训练。主要是力量训练,包括俯卧撑(单双手)、仰卧起坐、压脚面、哑铃、杠铃、吊环、握力器、拉力器、单扛、双杠、木马、跳箱等徒手和器械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演员的臂力、腹肌力、拉力、腿力、腰力、负重力等各项指标。
上述的基础训练是为一下步的技巧训练打基础的,因此,不但十分重要,而且还要坚持不懈。这种基础的训练每天都要安排3-4个小时,分为3到4课时,每课时之间可休息15-20分钟。每个课时的侧重点不同训练项目的安排也不同。
爬杆的技巧
双爬杆的技巧训练是节目的重中之重,也是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演员们在基本功达标,力量达标后,就进入节目的技巧训练了。每天的技巧训练也安排在3-4个小时,分3-4课时。技巧训练了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一般步骤如下:
1、上杆训练。上杆训练是技巧训练的第一步,主要培养演员对杆子的感觉。如手握杆的位置、手形,脚蹬杆的位置、脚形,手脚交替上杆的力度把握,手脚距离把握,上杆的速度把握等等。
在上杆训练中,“杆感”十分重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演员们要做到,手一握杆,感觉就要到位,对杆的掌控,对力度的把握,以及手脚间的协调配合都要水到渠成。有了这种感觉才能保证以后的技巧训练和演出的成功。
2、杆上技巧训练。爬杆的技巧、全部都要在杆上展现。因此,主要的训练都要在杆上进行。爬杆节目的演员,一般人数都控制在10人左右(《单爬杆》为6人左右,《双爬杆》为8-10人《多杆造型》或《荡爬杆》为12-16人)。一般情况爬杆的技巧大约有10组左右,最多不超过16组。也正因为如此,爬杆演员每个人掌握的技巧都在2-3组,最多不超过6组/人。这样,每位演员就不用多花时间去掌握更多的技巧,而是术有专攻,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来训练和掌握分配给自己的几组技巧,从而练得更好、更精湛。
一般情况下,《双爬杆》在爬杆类节目中占的比重较大。笔者认为,《双爬杆》基本上能全部展现出爬杆的各类技巧,不管是单杆技巧还是双杆技巧。多杆类的爬杆节目其主要技巧还是在双杆中呈现,其他杆子大多是辅杆或摆设,起不到主要作用。至于“荡杆”类节目,其活动杆荡起来是很好看、很热闹,但却降低了某些技巧的难度,笔者不看好。
《双爬杆》的主要技巧一般分为单杆和双杆两大类。单杆技巧可以单人表演,也可双人单杆表演,而双杆技巧则主要是单人双杆和双人双杆组合或对手表演。
单杆技巧大致有“扛平身”(扛旗),“侧拉平身”(扯旗),“扛平身跃空上杆”、“侧斜身蹬空上杆”、“转体上杆”、“臂握旋体上杆”、“翻卷上杆”和“夹杆下滑”等等。总之是用各种出人意料的方法上杆和下杆,以展示演员的各种杆上技艺。
双杆技巧中除了上述的单杆技巧可双人在双杆上表演外,主要是指组合技巧和对手技巧。大致有“跳杆”、“跳夹杆”、“倒插杆”、“旋转540度抓杆”、“旋转540度夹杆”、“后空翻夹杆”、“前空翻夹杆”,目前难度最大的技巧当属“后空翻两周半夹杆”和“前空翻两周半夹杆”,做这种动作是要做好保险措施的,一般要用保险绳,落杆处还要人员保护。
训练和演出一样。演出中一个技巧,一组动作只表演一次,即使“失手”重来,也不超过三次。但训练中,一个技巧一组动作就会无数次反复,直到掌握为止。这时候教练的指导作用、保护作用就十分重要。有些技巧、动作,演员在训练中由于种种原因而时常走样,造成训练失败,教练在指导中的某些指点往往使演员恍然大悟。而教练在训练中的保护,则增加了演员训练成功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说技巧训练中,教练的作用勿用置疑,无可替代。
3、集体技艺训练。所谓“集体技巧”是指在双爬杆一类的节目中上杆后的集体亮相和节目结束时的集体收尾动作。这是一般传统《双爬杆》的表演程式之一。节目开头的上杆亮相,技巧并不难,主要是相互的配合。不管是多人上杆的速度、高度、动作的一致性都非常重要。而节目结束的集体动作,一般都是技巧较难的动作,如“串倒挂”、“蹬杆提拉旋转”等等,不仅要求动作一致,更讲究演员之间的配合,每一组技巧造型都要达到人杆合一、气场共融的境界,给观众一个完美的结局和收场,使节目的表演更完整、更令人满意。
爬杆的气场
爬杆属于男性集体节目,阳刚、张扬是节目的特点,节目的气场就来自阳刚和张扬。在节目的编排中,导演大都要把握这个特点。从众多演员的顺序出场,到上杆前的刚劲健美的舞蹈,到上杆后集体亮相的呐喊,都要体现出雄健浑厚的气场。这个群体气场不是要给观众增加压力,而是要展示出这个刚性节目的雄浑风采。让观者在这种气场的影响下激动起来,从而带动全场的气氛。一个好的爬杆节目表演,不仅整场掌声不断,而且叫好声更是此起彼伏,观者一直保持着激扬情绪,这才是节目成功的明证。
气扬的外放也是需要训练的。日常训练中教练要时刻把握这一点。训练中不管再苦再累,都要时刻调动起演员的情绪,即使失败重来也要精神抖擞,最忌情绪低沉,最忌相互埋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气场的聚合和外放也需要在编排中强调,这时候起提点作用的是编导,而教练只能从旁协助。一名称职的编导不仅能排练出适合气场外放的动作,而且能调动起演员们激昂的情绪,能适时地把握好气场外放的节点,在久而久之的排练中让演员们形成习惯,从而在节目表演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气场来自强大的自信,来自长期的磨合,也来自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说,刚健雄浑的气场是节目成功的保证。一个节目成功与否,不仅要靠扎实的基本功,靠精湛的技巧动作、靠演员精气神合成的气场,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就目前来说,爬杆节目的防滑问题,大多是用松香油,松香粉和镁粉来解决。为防止演员紧张出手汗,各团队演出时都将这些防滑的东西涂抹在杆子上,这样做的弊病在于,一是污染演出服装。由于演员演出时要用腿夹杆,经常搞得大腿处黑一块白一块,十分不雅。二是每场演出前都要用汽油来清洗杆子,然后再重新涂上新的松香和镁粉,十分麻烦。这种弊病至今没有去掉,可谓是顽疾,也是爬杆类节目的一大污点。在此笔者呼吁杂技界有识之士或化学界能人志士,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用一种无色无味无污染的材料来替代松香和镁粉,还观众一个干净的爬杆。
结语
爬杆类节目是中国杂技的瑰宝,它的历史不长,仅有七八十年时间,但它的魅力却愈加明显。它不同于中国古杂技中的《顶竿》、《扛竿》、《甩竿》等传统节目,却脱胎于这些传统精华,且更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它的阳刚之美,它的雄浑气势,是其他男性节目所不能比拟的。笔者喜爱它、赞美它、也更希望它有个较大的发展和突破,更为世人所喜爱所赞美。
仅以此文与全国爬杆类节目的同行们共勉。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43
赵钢建,男,汉族,37岁,河南省濮阳市人,1988年从事杂技演员工作,曾主演《狮子舞》、《双爬杆》、《小武术》等节目,2000年从事杂技教练工作,主教的《双爬杆》节目在河南省第五届杂技大赛中获银奖,本人获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