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观察》“深”在哪?

2012-11-22□罗

声屏世界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评论员演播室当事人

□罗 明

本文责编:邵满春

《深度观察》是江西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晚间黄金档的一档演播室评论类节目,自今年3月6 号全新改版以来,收视率猛然拔升、连创新高。相比老版节目,一直维持着较好的节目收视和观众口碑。如果说老深度是以现场评论员对新闻事件、人物故事的精彩点评、理性剖析而见长,新深度又是以什么吸引观众、打造“深度”这个品牌?

在老版《深度观察》节目运作过程中,演播室里评论员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根据各种新闻专题短片发表议论。由于新闻事件的细节展现不够鲜活,或者专题片的加工不到位,评论员们的评论很容易陷入误区。要么过于偏激偏执,要么过于温吞,要么过于情绪化,要么就是陷入一种冷冰冰的理性中,让人感觉不食人间烟火。而过多评论性的语言也给后期剪辑带来了诸多困扰。缺乏条理,没有方向,节奏和情绪上难以把握。很多节目甚至变得不是由事而评,而是以评套事。也就是说评论员不就事论事,而是用几个固定的评论套路去包裹复杂多元的新闻事件,观念先行,套路先行。这就让很多新闻评论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怎样的评论才是有价值的评论?有人认为,一个好的新闻评论最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能不能超越既有的新闻报道给观众带来附加值。这里面既包括评论员独到的判断或者独特的价值认知,告诉观众新闻背后更多的、可能看不到的东西。也包括要求评论员能够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生动,讲出别人想不到的道理,有权威、有情怀。《深度观察》所邀请的评论员都是国内知名学者专家,问题显然不在于他们提供附加值的能力,而实在是新闻报道的载体——专题片,在演播室的环境里显得过于单薄,让评论员们感到难以发力,找不准点。所以,新深度相比较老深度,最关键的改变只有一个,就是引入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把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请到演播室现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节目形式在国内并不罕见。不过新深度要做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让当事人把新闻复述一遍。当事人来到现场,深度观察的编导往往会对他们提一个要求,那就是他们在讲述时必须要故事化。

首先,故事化就是要求当事人在讲述时要注意悬念,会卖关子,尽可能多地提供新闻报道背后鲜为人知的情节和细节。这样,现场评论员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被加工过的专题片。有了当事人的现场讲述,新闻的真实完整性得到较大保留,新闻的内容也更加客观全面。当存在质疑时,现场评论员甚至可以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挖掘新闻事实。这样一来,给评论员们的评论提供了更多增加附加值的空间。例如,在《它在流浪谁来管?》这期节目中,讲述的是北京通州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老太太,她把儿子结婚的房子给占了,养了一百多只流浪猫狗,在小区里乱搭猫棚,臭气熏天,搞得邻居意见很大。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多半在于她这样做给邻居带来的困扰,以及人权狗权之争。但是在演播室录制的时候,这位老太太的儿子来到现场,硕士毕业、长相帅气的他却道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他一点都不埋怨母亲收养流浪猫狗的行为让他找不到女朋友,相反他还支持母亲这种在外人眼里有点疯癫的做法。当这位老太太听完儿子的话,一再感叹儿子孝顺,现场很多观众也纷纷点头。而这时,现场一位评论员却及时抓住这一细节,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这个儿子其实很不孝,理由是老太太从来到演播室第一分钟开始,表现的状态就已经反映出她的心理问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不但不把母亲拉上岸,反而纵容她在自我的世界里继续沉沦。评论员的这番话,引发了一场当事人和评论员之间关于这种做法究竟是真孝还是伪孝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一个爱猫狗胜过亲人的老太太,一个爱母亲没有任何条件的儿子,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荧屏之上。而这种事关人性的深刻讨论,远比类似题材中空洞的人权狗权之争鲜活得多。

其次,故事化还要求当事人在讲述时要注意表达情绪。当事人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某种情绪和感染力。在演播室现场,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和心态,同样能带动评论员们的情绪,让他们的评论又找到一个增加附加值的空间。例如,在《39年救47 人的“马路天使”》这期节目中,讲述的是河北沧州一位老司机宋立明,三十多年来只要看见有人倒在马路上,他就会上去扶,从来没有被人讹诈过,书写了一篇好人有好报的传奇。当一名被救者现身说法,描绘当时被宋立明从车轮下救出的情形,以及被救后自己也一改冷漠,变得有爱心并乐于帮助别人的时候,她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让现场一位评论员潸然泪下。这位评论员哽咽地说起了当年她的父亲支援三线时不幸受伤昏迷,被很多不相识的人帮助的真实故事。她讲述的这段经历升华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这一主题。

可见,当事人的出现和他们故事化的讲述,让评论员的评论更加有的放矢,彼此有了一个交流的空间,谈话的氛围更融洽了。评论员的评论也避免了那种站在云端玩弄大概念,谈论大问题,空泛地抽象说理的“大话评论”,而变为放低身段,脚踏实地,回归到从自己熟悉的身边小事和切身经历说起的“小我评论”“真我评论”。评论员们在发挥自己的理性思维,从新闻事件的冲突中理出思路、理清争议,提供一种清晰的判断和独特的认知视角的同时,也能用他们感性的一面,挖掘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微妙心态。节目整体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不单单停留在浅层次的道德批判,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同样,这样的节目更贴近百姓,符合电视的传播规律。

《深度观察》改版后,在收视和口碑上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不过,由于增加了当事人这一环节,很多人对新深度的选题产生了担忧。很多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新闻事件,当事人不太可能来到演播室现场,这给节目的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制约。的确,那些宏大的题材,关注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焦点事件,具有非常大的讨论空间。但是有些题材看起来很小,很微不足道,只要人物个性鲜明,同样能反映这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这就是眼光和深度观察该“深”在哪里的问题了。如果说通常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擅长的是展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事件的深度,那新深度更擅长的似乎是充分挖掘人性深处的光辉和亮点。其实相比较而言,人性的深度,难道不是一种更深的深度吗?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个时代赋予的印记,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也从来不缺乏不平常的味道。

猜你喜欢

评论员演播室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2020,化工跃上风口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