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浩劫·救赎——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作品比较分析

2012-11-22□黎

声屏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拉贝南京大屠杀金陵

□黎 莉

70多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70多年后,虽然大多数日本当权者仍竭力否认这一惨案,企图掩盖历史,但不少事件亲历者已提供了各种材料,揭露惨案真相。根据这些材料,一批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作品得以产生,其中有拍摄于上个世纪的电影《屠城血证》《南京1937》,以纪录片形式出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说》《南京梦魇》,也有国外导演拍摄的《黄石的孩子》《拉贝日记》和近几年引发热议的《东京审判》《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这些影视作品都以大屠杀惨案为背景,都围绕着人性、浩劫、救赎的主题展开叙述,但在叙述视角、叙事手法、人物刻画和细节表现等方面各具特点,从而形成了迥异的艺术风格。以下通过比较《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和《金陵十三钗》这三部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作品,分析此类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特点。

相同的劫难不同的视角

电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是叙述者将各种信息以故事化的方式传播给接受者的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导演作为潜在的叙述者,必须为故事的讲述寻找一个切入点,这就形成了影片的不同视角。视角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但是视角的选择作为影片方向性的引导,为影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

双重视角中的民族意识。民族矛盾是南京大屠杀题材作品绕不开的主题,无论影片选取何种视角,民族意识都必然存在其中。绝大多数影片在展现民族意识时都很自然地从反侵略的角度切入,控诉日军暴行。而中国青年导演陆川在拍摄影片《南京!南京!》时,却创造性地选取了双重视角,分别以日本士兵角川正雄和中国士兵陆剑雄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为线索,从侵略者与反抗者两个角度展现了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影片突破性地以侵略者的视角来呈现南京大屠杀,更为可贵的是,影片没有将角川正雄脸谱化地塑造成为一个冷漠无情的杀手,而是对其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刻画。作为侵略者,以角川正雄为代表的日本士兵既是残暴嗜血的战争狂人,也是有着爱恨情仇的鲜活个体。在《南京!南京!》的双重视角下,观众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人丧失家园的屈辱、怀揣国仇家恨的抗争;也看到了日本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温暖美好的渴望。

西方视角中的中立意识。与《南京!南京!》几乎同期上映的影片《拉贝日记》,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制作。德国导演加伦伯格有意将《拉贝日记》制作成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因而,不同于以往影片的侵略和反侵略视角,《拉贝日记》以德国友人约翰·拉贝的视角来阐述南京大屠杀。也正因为拥有了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视角,这部电影中对日军暴行的表现、对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的重现成为重要看点。2009年,《拉贝日记》一举拿下了德国电影节7项提名、4项大奖和巴伐利亚电影节3项大奖。加伦伯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只想让更多人知道并牢记这段历史,不管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德国人。战争是整个人类无法回避的罪与罚。”①

女性视角中的性别意识。战争给人们的印象是残酷血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常以塑造英雄式的男性形象为重点,柔软的女性形象即便出现在影片中,也多处于从属地位,目的是衬托男性形象。而2011年上映,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却创造性地将柔情的女性视角和残酷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讲述了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影片从金陵风尘女子的角度切入,表达了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的却是崇高的人道主义。

相同的矛盾不同的表述

应该说,所有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作品都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大矛盾,那就是侵略与反侵略。在这一矛盾背景下,又衍生出一些小矛盾,由小矛盾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表述这些矛盾时,不同的影片在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的选择上也各具特色。

叙事手法展现矛盾。为了更好地展现矛盾,将情节引向深入,影片往往会在确定了切入视角后,选择一种叙事方式。《南京,南京!》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导演展现了身处这场浩劫中的不同人物:尚存人性的日本士兵、艰难抗敌的南京守军、彷徨矛盾的知识分子、坚强勇敢的底层女性,多角度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中普通人的真实状态。多角度的优点在于全面,但同时也使得叙事的重点不够突出,这也是影片《南京!南京!》的遗憾之处。作为一曲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拉贝日记》很自然地选取了一条情感线索,其中,拯救难民是主要的情感支撑。此外,拉贝与朵拉的夫妻之情,瓦莱莉·杜普雷对拉贝隐忍的爱慕之情,中国姑娘琅书与乔治·罗森的纯洁之爱也丰富了影片的情感。②与上述二者不同,《金陵十三钗》选用了一条二元对立统一的叙事线索来表现矛盾。影片中处处都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关系:侵略与反侵略的对立表现出中日民族矛盾;复仇与忏悔的对立表现出灾难中个人的情感矛盾;堕落与救赎的对立表现出风尘女子与女学生格格不入的思想矛盾;而苦难与真情的对立则让一切矛盾融化于人性之中。在大灾难面前,小矛盾消释了,人心随之温暖,四组矛盾的交叉呈现,让影片丰富而完整。

视听语言渲染主题。色彩和音乐为影片起着烘托气氛、渲染主题的重要作用。色彩方面,《南京,南京!》的黑白色彩衬托了战争主题的沉重。《拉贝日记》的暖色调有一种被淘洗的质感,符合影片历史回忆和个人传记的主题。《金陵十三钗》则延续张艺谋影片浓墨重彩的一贯风格,混杂多种色彩的红十字旗、瞬间绽开的五彩纸片、欧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秦淮妓女的艳丽旗袍,悲情的故事在色彩的渲染中被推向高潮。音乐方面,《南京!南京!》依然是用低沉的大提琴声突出沉重和悲怆,背景音乐与黑白默片的结合给观众极深的心灵触动。《拉贝日记》赋予了拉贝艺术家的精神风貌和气质。钢琴作为拉贝自述情感的武器,在影片中多次运用,大部分舒缓、哀伤。③《金陵十三钗》在音乐运用上也是可圈可点,影片在乐器的使用上,既有西式交响乐队、小提琴,又有中国的琵琶、二胡;在音乐形式上,有低缓悲悯的交响乐旋律、天真无邪的教堂颂歌、抒情暗淡的小提琴音调和如泣如诉的二胡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又有代表秦淮妓女身份的世俗民间小调。④尤其是一首《秦淮景》,将南京这座城市与秦淮妓女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相同的人性不同的人物

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一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三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侵华日军、普通百姓、南京守军和国际人士等人物形象。对这些人物的不同塑造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人物形象。每部影片中都会有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没有英雄式的高大全,甚至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但正是这些小人物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使影片更加真实。《金陵十三钗》中书娟的父亲孟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复杂矛盾的,作为一个汉奸,他委身于侵华日军,干着令人唾弃的勾当;但作为一位父亲,他一心救女儿于苦难,体现着父爱的仁慈。最后时刻,他将为女儿准备的唯一一张通行证交给了约翰,挽救了十多名女学生的生命,而自己却葬身于日军的枪口下。孟先生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南京!南京!》中几乎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唐天祥。唐天祥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南京城攻陷之时,他相信自己不会受到威胁,他学会了日语,并帮助日本军队在城中设立了慰安所。为了自保,他出卖了潜伏在慰安所里的中国士兵。但是最终,他的女儿被日本士兵从阁楼上扔下摔死,妹妹被拉去做慰安妇并被枪杀,他已然失去了他想保护的一切。孟先生、唐天祥这类小人物是战争时期的真实存在,他们显示了一种人性的弱点,代表的是当时国民麻木不仁的自保心和充满奴性的懦弱和迂腐。

侵华日军。在这三部电影中,最典型的侵华日军形象就是《南京!南京!》中的角川正荣。角川对日本军妓百合子的同情、因姜淑云的请求最后开枪捍卫她的人格尊严以及放走顺子与小豆子等等,这一幕幕都在揭示其作为一名普通日本士兵的人性所在。他畏惧死亡,同情弱者,甚至有点胆小怕事。然而,就是这个畏惧死亡的日本兵,最终却选择了自杀。当他最后说:“活着比死了更艰难”时,我们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共通之处。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每个人都有向善向美的心愿,战争摧毁的不仅是被侵略者的家园,也摧毁了侵略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当然,也有人对《南京!南京!》中塑造的角川的形象提出质疑,认为角川的种种举动的确流露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这在残酷的战争岁月中固然值得尊重,但是导演重在突出他与其他日本军人的“异”,忽视了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的政治遭遇、历史命运,忽视了他们作为政治集团成员之间的“同”,这种性格设计导致人物缺乏典型性。

女性形象。三部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有重叠之处,比如都塑造了风尘女子、女学生、女知识分子等形象。风尘女子,在和平年代是边缘人物的代表,但在南京大屠杀的事件背景下,却有了特殊的意义。《金陵十三钗》塑造了十四位特点鲜明的风尘女子,嗜钱如命的红绫、重情重义的豆蔻、身怀大义的玉墨……《南京!南京!》中的妓女小江也把妓女的妖媚和放纵表现得入木三分。但是,这些以反面角色出场的风尘女子,在战争的背景下都未失去女性的爱心和宽容,她们勇敢地站出来,以接受耻辱的方式捍卫了尊严。此外,《拉贝日记》中的女学生琅书、《南京!南京!》中的女教师姜淑云,这些女性形象也都为男性化的战争题材增添了一抹亮色。

国际人士。南京大屠杀中的国际人士可以说是独立于中日矛盾之外的第三方,他们并不处于民族矛盾的中心,却又因种种原因与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在影片中,国际人士的塑造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影片《拉贝日记》的主线就是围绕着国际人士约翰·拉贝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所处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故事的主角约翰·拉贝本身却是纳粹身份,而这一身份特点在影片中并没有被掩盖,反而是被强化了。这是《拉贝日记》作为好莱坞制作,与《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中国影片的最大区别。相比之下,《南京!南京!》中的国际人士形象是模糊的,作为这场浩劫中众多人物中的一个,并没有被导演特别突出。《金陵十三钗》中的国际人士形象是相对中立的,约翰·米勒是一个殡葬工,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他沉迷于酒精,最初的形象是冷漠、消极、软弱的,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与周围人关系立场的调整,他最终表现了正义、积极、勇敢的一面。约翰并不是那种西方救世主式的英雄,而是从一个平凡角色最后变成了舍身救人的英雄,角色转变显得真实可信,也很符合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

相同的情感不同的细节

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但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还要有完整的情节和精彩的场面,而细节正是电影场景中不可获取的重要因素,其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以小见大。⑤通过细节的刻画,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电影的情节顺利展开,影片的情感得以深化。

用细节勾画史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上的,因而,导演们在拍摄时都比较强调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在这些影片中,导演们纷纷通过细节的呈现,带领观众走进1937年的南京。《南京!南京!》中,角川正雄等一批日本士兵走过南京街道时,作为背景的房屋柱子上出现了被人刻上去的“昭和十二年到此一游”的字样,这个画面一闪而过,却真实呈现了日军初入南京城时的一种心态。《拉贝日记》在开场不久,有一个在西门子厂区升纳粹旗的细节,这个细节在此处有多重作用,既交代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提示了主角拉贝的纳粹身份,还为之后工人们躲在纳粹旗下避难的情节做了铺垫。《金陵十三钗》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十分用心,导演是在尽力用细节勾画南京的历史,比如故事的主要场景地文彻斯特教堂、在巷战片段中出现的一个“十条巷”的路牌、李教官最后战斗的“鸿大纸店”,这些可能不被人注意的地名、场景虽非真实存在,却也是在南京历史上有迹可循的。

以细节深化情感。人们常说“小细节,大情感”,事实上,在任何艺术形式中,情感的深化都离不开细节的刻画。《金陵十三钗》在影片开场的逃亡中有一个细节,书娟的一只鞋子掉在了逃亡路上。在之后的影片中,当李教官等中国军人用自己的生命获取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时,他默默捡起了这只鞋子,并悄悄放到了教堂唱诗班的门口。在这里,这只鞋子有着强烈的隐喻色彩,那是众兄弟用生命换来的。《南京!南京!》中,妓女小江被日本兵带走时,她微微地回过头来,向众人回眸一笑,泪水从眼眶滑落,笑容却带着一种美好,这一细节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影片人性与救赎的主题。像这样的细节,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众多影视作品中不胜枚举,观众正是随着这样的细节走进了影片,走入了历史。

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作品是风格各异的,他们的拍摄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代表着不同的立场,选择了不同的视角,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但这些作品却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对亡魂的哀悼,对战争的控诉,对历史的反思。用影像的力量展现历史,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注释:

①董芸牧:《<拉贝日记>:第三方的真实》,《世界博览》,2009(11)。

②③范冰杰:《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拉贝日记>》,《电影评介》,2011(12)。

④赵倩:《<金陵十三钗>的音乐色彩》,《中国艺术报》,2012/01/18。

⑤武锦华:《试论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3)。

猜你喜欢

拉贝南京大屠杀金陵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价值体会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张祜 题金陵渡》
雪祭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