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爆头哥”的称谓有损媒体公信力

2012-11-22康美权陈云峰

声屏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杀人凶手公信力

□康美权 陈云峰

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终于死了!下次去银行不用提心吊胆啦!”“大快人心!”但事实上,“周克华案”却是“余波未平”。因为多次犯案,部分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爆头哥”的称谓,微机打字软件里竟然有这个叫法的固定词条。对此很多人不满,他们纷纷指责媒体不该这么无良:“杀平民就可以称哥了,什么时候与杀人犯,可以称兄道弟了?”

曾几何时,网络上各种“哥”频繁出没,什么春哥、曾哥、淡定哥、犀利哥……一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些“哥”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但无一例外都体现了网络的诙谐幽默和一种亲昵的态度。这也正是网络的一大特点。可是,这次“爆头哥”这个称呼的蹿红,让我觉得格外刺眼,这也是网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分场合、不分环境地一味幽默。

网络论坛和微博上,有人把凶手称作“爆头哥”,意指周克华杀人总是枪口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更加令人发指的杀人行径,是凶手残忍的具体写照。网络语言追求的是眼球效应,把凶手唤作“爆头哥”,形象有余,理性不足。试想,那些受害者亲属会这样称呼他吗?被害者九泉有知,也定然惊讶、茫然。如果说论坛和微博上这么称呼凶手,使用者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缺乏专业精神,还多少情有可原。正规的新闻报道,记者写稿时这么用,可能受网络语言影响惯了,编辑在编稿时总该悟出点不妥吧。新闻的语言,若干年后可能是后世的语言范本。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率性而为的写作行为,是不是该有所改变?

当下,各种媒体为吸引受众而使尽浑身解数,但媒体报道一旦为经济利益蛊惑,走上泛娱乐化的煽情道路,就难免会出现诸如侵犯隐私、不当报道等各种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新闻报道就会偏离其本应恪守的客观中立原则。这不仅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也会给社会带来伤害。

猜你喜欢

杀人凶手公信力
凶手是谁
处死“凶手”
谁是幕后凶手
绑架杀人潜逃24年终落网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可怕的杀人风
真正的凶手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可怕的杀人风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