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

2012-11-22王霞

电影评介 2012年18期

前言

微电影是数字化时代,网络短片在碎片式休闲和微传播盛行语境下,一次创意集结和影像话语权民间化的整装再发,深入研究微电影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聚创意人才和实现整个影视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是微电影发展当口,我们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

本文所谈的微电影(Micro film),主要指具有电影的制作手段、艺术元素、策划体系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投资成本小,片长超短,在三十分钟以内,主要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宜在移动状态和碎片休闲时段下观看的视频短片。“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3“微”特征(微时长、微制作期、微投资),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单项度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它的低门槛,广谱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是信息技术革命下的web3.0.①

一、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微电影真正作为一种新兴电影样式进入大众视界,并引起广泛关注,始于2010年底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微电影现已成为众多产品品牌营销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凯迪拉克推出莫文蔚主演的《66号公路》,以及益达推出的《苦辣酸甜》系列,保时捷推出的《私信门》等以阐释品牌内涵和推广企业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系列微电影,实现了较好的品牌传播效果。继而众多专业、非专业制作队伍推出的各种励志类、怀旧型、亲情篇、哲思潮等主题千变万化,层次千差万别的的微电影在网络平台上喷涌而出。微电影近两年的发展态势可谓迅猛,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专业影视制作团体、视频网站摩拳擦掌,在投资、制作和平台建设方面运筹帷幄,似有风雨欲来之状。各类微电影节和微电影大赛更是为微电影发展不遗余力地造势,推波助澜,大有风暴来袭之势。这些对微电影进入公众议题空间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很好地汇集了一些专业人士的思考和创意人才的交流。微电影的发展的确为多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启了更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意模式和产业链条。思考微电影的传播优势,发掘其传播威力,助推微电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二、微电影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

(一)短

目前大家对微电影的定义还不完全统一,差异主要集中在片长限定方面,有限定在三百秒以内,有限定在十五分钟以内的。中国襄阳大学生电影节与微电影中国襄阳大学生电影节,对微电影时间定义不明确这个现象,做了尝试性的划分归类,把5—10分钟左右的定义为:mini微电影,把30分钟左右的定义为:middle微电影。微电影之所以以微成电影一支脉就是片长短,创意精炼,故事情节紧凑,主题集中,适合移动状态或碎片式休闲时观赏。

微电影可以在人们工作间隙帮助大家释放压力和调整思绪,交通拥堵时段转换心情、减缓焦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消磨时光、丰富视野等等,在闲碎的工作和社交间隙领略影像的美、品味感动。微电影之所以冠以“微”名就是影片短、故事简约,是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生活语境下影像创意的一次革新。短既是微电影的特点和传播优势,也可能成为创意的瓶颈。受众生活和文化水平明显提高,大家的精神需求层次也随之提升,微电影如果在创意方面没有特色,不能瞬间吸引大众的眼球,微电影的传播效力将无从谈起。

(二)快

微电影制作周期短,能够迅速反映大众娱乐休闲的风向标,适应快节奏生活和时尚文化元素的变化流转。微电影能够及时对时代主题和社会事件做出呼应,影像时效性强,观点集中直观。贾樟柯监制的《爱的联想》系列,主题源于联想集团“联想青年公益大赛”的获奖项目。“十二邻”关爱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科学松鼠会”科学普及的理念创新和网络传播对科普的助力、“多背一公斤”倡导细致助困和对山区孩子的精神关注。这些命题和现实联系密切,快速准确传达了公益行为的精神内涵。人们可以很便捷地利用影像生动阐释情感、观点和思考。尤其近两年网络热点题材频频被微电影改编、戏说,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公共议题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既是娱乐也是一种力量,例如红会劣质自行车事件和与社会热点串联的大史记系列微电影,电影和现实快速衔接,网络思考和造梦相互助力。

另外院线电影往往投资大,风险高,制作周期长,新出道的年轻导演很难有机会一试身手。微电影制作和投放费用低,且呈发散式传播,较容易形成显著的影响力和人气。再者这种网络链接转发,既提高了影像故事的知名度,又搜集了转发评论中对微电影传播效果的意见回馈。在投入资金成本不高且传播通路便捷,大大降低了电影传播的市场风险,微电影可以成为大制作电影创意拓展演绎的试金石,通过微电影既可以锻炼新锐导演的影视创作能力又可以快速聚集影像创意的人气。

(三)精

微电影在视频市场之所以能够攒足注意力,这和其表达的精炼密切相关。微电影因为时长和资金限制往往情节紧凑,表达精炼,主题具体、明确,片段式故事呈现较多,解读更直观。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诉求直接和个性化的传播要求。传统电影通常是时代或者是个体的生存记录和主流价值表达,视野宏大,承载的影像元素复杂,电影的社会内涵丰富,隐喻表达较多,存在一定的解读障碍和传播氛围限制。微电影如果创意独特,电影语言运用精炼,可以为快节奏生活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沟通方式,让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影像狂欢威力四射。

(四)大众性

数字化时代手机、数码相机普及率较高,影像拍摄操作简单,影像的制作和编排以及输出端口门槛低,这是电影语言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成为大众表达工具的前提,另外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对个体的精神、情感诉求的满足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微电影发展的人文基础。微电影创作者有专业人士,更多的则是非专业人士,拍摄动机各异,题材自由、开放,制作个性化强,人情味浓。随着影像数字化、DV技术和影像解码技术的发展,电影从高高在上的仪式化体验变成室内的日常生活体验②。微电影可以摆脱传统电影选题控制、拍摄流程、资金制约、院线档期限制等,同时也削弱了传统电影拍摄机构和制作体系的的优越感,是一次影像话语权民间化的大练兵。一次思想的颤动,一次独特的经历,一番感慨,一次交流都可以微缩进影像,让人间万象在网络上、在手机中流淌。微电影成为大众传播中个体的艺术镜像;复制愈加丰富的个体生存,积存更多原生态的思想、社会记录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表达。越来越多的微电影视角更人性,少了宣教和模式化。平凡人的生命感悟和生活脉动通过影像片段真实、立体地,缓缓流入大众视野。同时微电影也满足了普通创作者个人影像表达的快感。

这种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影像狂欢,既壮大了电影创作的根基,让更多的普通人在网络互动中关注电影、讨论电影、参与其中,又普及了电影文化,提升了社会对整个影视行业的关注,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微电影的播出渠道多集中在微博,手机和视频网站等青少年集中的平台上,这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为中国创意产业培养潜在的创作群体和消费力量。

同时,因为此类电影的商业回报较低,融资渠道少,加上传播门槛低,也会有一些同质化严重,粗制滥造,格调和价值趋向不高的作品充斥其中,鱼龙混杂,给微电影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需要专业人士在评论和传播规则制定中积极疏导。当然这些问题也是新媒体时代共同面临的议题。

结语

新媒体平台使大众传播的大众性得到充分伸展,微电影代表了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虽然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和产业链条的建设还亟待开发,但是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不容小窥。对于目前来讲,建立健全微电影的品鉴、推广体系,提高创意产品的版权意识和市场回报,实现微电影可持续发展,继而拓展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成为我们下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重心。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平台优势,让更多传播方式服务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服务于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服务于精神世界和物质分享层次的价值进化。微电影在影像世界里开启更多智慧之门去丰富人的内心和眼界,让未来视界更有质感和情趣。

①微电影[EB/OL].(2012-08-20).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

②杨新宇,高太梅.高科技对电影美学的影响和冲击[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65

③刘言韬.3D立体电影的新视听与新技术[J].电影艺术,201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