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业大片的作者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研究
2012-11-22杜翰翔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1970年7月30日), 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2000年以电影《记忆碎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 斯皮尔伯格曾说,克里斯托弗•诺兰是20世纪最后一位电影作者。诺兰的影片涉及犯罪、科幻、惊悚,类型五花八门,但这些影片却都有诺兰自己特有的烙印,这种烙印在表面上反映的是碎片式的叙事,但在内部,是诺兰对人的心理的独特理解。目前,克里斯托弗•诺兰俨然成为好莱坞的重量级导演,被誉为“好莱坞最值得期待的导演”。
一、人物小传
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伦敦1970年7月30日,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像许多未来的电影人一样,出生在英国的克里斯托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8mm摄影机到处拍着玩。1989年,他的超现实主义短片《塔兰特拉》在美国公共广播频道上映。在伦敦大学学院期间,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成了“16毫米”社团。
诺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6000美元成本的《追随》,于1999年在伦敦上映。这部相对粗糙的影片在电影节上的轰动给诺兰带来了一定的成功,评论家对其大加赞赏,但普通观众并不欣赏,认为影片只是小有成就。一年后的《记忆碎片》为诺兰实现了飞跃,在各大电影节上连连获奖,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奖的最佳脚本及最佳导演奖,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剧本奖,广播电影协会的最佳电影脚本奖,甚至还有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剧本提名。
《记忆碎片》、《白夜追凶》这两部心理惊悚片奠定了他新锐导演的地位、非常敏锐的角色感及自信的导演风格,但创意源泉永不枯竭的诺兰并没有固步自封。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加入《蝙蝠侠:侠影之谜》剧组,结果给了人们一个巨大地惊喜。这位风格奇特、个性十足的导演与黑暗气质的蝙蝠侠气味相投。最终这部电影评分超过了横扫全球票房的《星战前传Ⅲ》。影评人认为,“这是一部比漫画原作还要好的电影。”
2006年的导演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再次赢得了影评人和影迷的心,2008年,新一部“蝙蝠侠”电影更是让全球为诺兰疯狂。《蝙蝠侠:黑暗骑士》几乎是赢尽了票房和口碑,这部比前作《侠影之谜》更为成熟的作品,在全世界卷起“蝙蝠”风暴。2009年的《盗梦空间》,又在全球掀起一阵票房狂潮。本片将带观众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 它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不少激动难平的影迷都涌入IMDB打分,令分数高达9.3,其中高达四分之三的投票都给出满分。其新片《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IMDB评分也一度高达9.1,引起了巨大反响。
二、作者导演与商业大片
作为英国学院派出身的作者导演,现在的诺兰正走在作者导演与商业大片的刀锋上。
“无论如何类型片都很难与作者导演相比较,尽管二者的表现范畴不同,并且也并非绝对相互对立。但作为商业导演和制片人中心中意的手段,类型片与曾经激发文艺电影新浪潮的作者导演论,很大众化地成为观众与影迷区分电影形式的方式。”[1]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变迁,这个星球上最发达的电影区域——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制度,由制片人中心制和明星效应二者构成。前者维系电影制作上的商业收入,保证了好莱坞电影体系在商业社会中的生存;后者作为娱乐大众、吸引观众的最主要手段,不断在好莱坞体系中发挥作用。看似一个完整并且有着严密规则的体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严重伤害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违背了“艺术”二字的本质。除却技术上的革新与进步,好莱坞主流电影几乎固步自封。高投入收益比的转换,抹杀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形式的本质。直到法国电影新浪潮,巴赞领导的作者电影以近乎疯狂的拯救电影艺术的方式,引出了世界范围内不断的电影浪潮。然而,作者电影真正的本源却来自于大师希区柯克。法国电影新浪潮对于希区柯克的崇拜完全超过了爱森斯坦,尽管看上去不可理解,但以希区柯克来对抗法国电影的主流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侵蚀,却是相当行之有效的。
希区柯克和著名西部片导演乔治•罗伊•希尔的出现,使得类型片与作者电影,体制内的主流导演和作者导演相互融合。诺兰正走在他的前辈希区柯克所开创的道路上,并有青出于蓝之势。《记忆的碎片》一片改编自他哥哥未出版的短篇小说,2000年在欧洲一上映即获得好评如潮,并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捧得最佳电影剧本奖。尽管剧本的创意来自他人,但是诺兰却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本提名。
此后的《白夜追凶》,改编自1997年挪威犯罪惊悚片《失眠症》。这部云集了阿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和希拉莉•斯万克三位奥斯卡得主,2600万美元投资的商业大片,却成为了诺兰的“滑铁卢”。影评家反应不一,有人赞不绝口,认为其是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有人却认为影片只是《记忆碎片》的机械重复。其票房也只是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是源于诺兰对商业电影的屈服。当华纳公司以大投入和强大的演员阵容邀请诺兰时,这位当时只拍过小成本电影的新锐导演忍不住怦然心动。但是随后而来的是公司对诺兰修改剧本的要求的否决,而诺兰也只是勉强拍成了这部电影。虽然该片被评论界赞誉为少有的翻拍自欧洲电影的美国片中的成功之作,但却也是诺兰最不满意的作品之一——一位作者导演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就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剧本。
所以在2005年华纳公司邀请诺兰执掌《蝙蝠侠:侠影之谜》时,诺兰的唯一要求就是对剧本无限制的修改和重新创作的权利。从此之后的各部电影也无不体现着诺兰强烈的个人意志和风格,直至《盗梦空间》一片,诺兰甚至独立创作了整个剧本,为观众带来了这部思想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却又场面火爆夺人眼球的“商业作者电影”。
三、叙事策略
斯皮尔伯格曾说,克里斯托弗•诺兰是20世纪最后一位电影作者。诺兰的影片涉及犯罪、科幻、惊悚,类型五花八门,但这些影片多为惊悚片,充斥着阴霾和黑暗等主题。它们都深深烙上了诺兰自己的烙印。这种烙印在表面上反映的是碎片式的非线性叙事,但在内部,是诺兰对人的心理如精神分析法般的独特理解。他那精密的电影结构与人物剧情的完美融合,恰到好处,令人称道。诺兰颠覆性的故事和独特地令人着迷的风格,使他本身也具有了无穷的票房号召力。
(1)精到的设计诱发精彩的故事
诺兰的作品始终以博弈论的深层主题贯穿创作始终。诺兰的作品始终保留着他创作之初的创作倾向——犯罪行为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2]诺兰深知,不管场景与人物如何千变万化,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才是犯罪情节中更深层次的问题。犯罪行为可以引发追捕,引发猫捉老鼠的游戏,在此就能有广阔的空间置入自己的创意,更能体现博弈是一种集智慧、创意、手段、挑战于一体的游戏。犯罪片能开启博弈的广阔空间,而科幻片则能开启对故事环境以及故事元素的重新创造,这就为诺兰为何偏爱这两种类型的影片提供了合理的解释。[3]在此前提下,诺兰精心设置了故事环境。在诺兰并不是很成功的作品《白夜追凶》中,北极圈附近小镇上的极昼现象,一天24小时都没有黑夜的季节,让主人公无法入眠,同时他的内心由于挣扎也无法得到平静。那种不可抗力的痛苦煎熬使观众感同身受。这点便是诺兰与许多其他电影人的不同之一——他的故事环境并不只是一个外壳,而是推动情节前进的重要动力。
我们知道,希区柯克的剧本总不会让人失望。设定好环境之后,诺兰做的如同前辈希区柯克一般,将缜密的目光投放在剧本上。诺兰指导的所有影片均由他亲自参与编剧工作,在这一环节的用心程度可以看出他对故事的看重。好的情节使故事富有表达力,同样的故事,情节设计的巧妙与否决定了故事的魅力。如蜘蛛织网一般关注每个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层层深入无限放大,最终织成使观众深陷其中的故事。如《盗梦空间》里,设计学中的循环空间,男主角手中不断旋转的陀螺,时间的分层减慢,每一个元素都给观众以心理暗示,并有相应的情节进行解释,等观众熟悉这一切,奇迹才将要发生。每一个有意义的情节都是诺兰精心建设的使观众理解电影的桥梁。
(2)精神分析法挖掘角色深层心理
“我没有进行过精神分析。我只是想利用拍电影来实现这个目的。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充满激情。”[4]很多时候,我们谈及希区柯克,喜欢将他与犯罪惊悚片联系起来,并且加以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而诺兰的作品同样如此,虽然他自己却并不承认。诺兰指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在美国收回5亿多美元票房之余,更被观众与评论界称为“最黑暗最具深度的超级英雄电影”。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这样一个角色在精神分析法的解析下比主角蝙蝠侠更具有魅力。如果说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是由恐惧和愤怒出发而渐渐成长的英雄人物,那么“小丑”这个电影史上最深刻的反面角色之一,则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由希斯•莱杰出演的小丑给观众代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黑暗的性格与悲伤的过去,诡异中带着幽默。“小丑”不仅仅是一个银行抢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动机其实还在于根深蒂固的无政府主义。“小丑”和蝙蝠侠一样,他的上路也是因为恐惧和愤怒。他因为失业而无力养活家庭,以从犯身份参与抢劫却掉进了化学试剂池导致毁容。但正是由于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所以才出现了像“小丑”这种单纯地只想伤害别人的代表。
诺兰的作品里还有许多生动的角色,他们内心的复杂动机驱动着角色行为。负罪感是诺兰常用的心理动机。《记忆碎片》是关于负罪感(莱尼因为未能拯救妻子,此后便想不起自己做过的事)和人格认同的本能,反映了人对记忆的依赖性;《白夜追凶》是关于负罪感(多默失手杀死了朋友),同时反映了人对睡眠的依赖性;《蝙蝠侠:侠影之谜》是关于负罪感(布鲁斯•韦恩坚信他应该对父母的死负责)和恐惧的本能。《致命魔术》中,诺兰着眼于负罪感(安杰尔激愤于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事)和困挠与执迷(两个本是朋友的魔术师反目成仇)。执迷也是他经常表现的内心活动。《记忆碎片》中,莱尼执迷于追寻强奸和杀死他妻子的歹徒;《致命魔术》中,安吉尔执迷于致波登于死地;《蝙蝠侠:侠影之谜》中,蝙蝠侠执迷于扼制犯罪。此外,他的电影中还常出现精神的极端状态,这种状态扭曲真实的感觉,会令人物的某些官能紊乱。《记忆碎片》中,头部创伤使主角记不住刚发生的事;《白夜追凶》中,缺少睡眠令主角失眠、失神、无精打采;《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童年的阴影使主角常常过度紧张和防备。
对角色心理的剖析和心理情境的设计使得诺兰的作品颇具深度,也常常引起影迷和影评人的争论。诺兰习惯于将角色的心理倾向发挥到极致,这点已经不比伟大的前辈希区柯克稍逊。
(3)非线性叙事打乱时空构架
非线性叙事法与复杂多变的时空结构在诺兰早期的作品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在《追随》这部69分钟的黑白片中,诺兰以倒叙作为基本的电影叙事语言,然后在倒叙的基础上又将时间彻底地敲碎,再将这些时间的碎片粘贴在一起,使得这部不到70分钟的电影有了不可思议的心理体验时间。观众不得不随主角一起拼接情节碎片以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诺兰的第二部电影长片《记忆碎片》是这种叙事方式的登峰造极之作。在《记忆碎片》中,男主角头部受创导致的短暂性失忆使他的记忆时间只有短短五分钟。影片一开始便告诉了我们故事的结局,但这个结局从何而来?观众与主角都一头雾水。主人公为了克服这种后遗症,也为了追求真相,而在身上纹下了一个个关键词,但这一个个真假难辨的线索却将主人公与观众一同带进了漩涡。这种短暂性失忆为叙事时间的打乱提供了依据——诺兰不会做无意义的时间跳跃,精彩的非线性处理才是他精到的叙事创意。
诺兰2009年的影片《盗梦空间》中,时间被梦境所扭曲,当人脑在做梦的时候由于大脑运转飞快,因此时间将比现实中流逝的慢,当你在梦中再做梦的时候,也以相应的比率更慢一倍,这样的规律构成了最富有创意的时间电影,人物发生关系的大部分场景都在梦中,但根源却来自现实。这种复杂交织的关系使观众也在经历一场思维的过山车。最后那个旋转的陀螺更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源自于其绝对自由的创造力,正是人类将这种自由的创造力引入到新的表现形式,抒发情绪,甚至是凝结哲理,艺术才变得熠熠生辉。其实商业大片与作者导演并不矛盾,类型片与作者电影,体制内的主流导演和作者导演相互融合,在电影史上并不算特别罕见。即使在好莱坞的模式下,斯科塞斯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亦有作者导演的性质。诺兰继承了前辈们的衣钵却又有着十足的创新力,在好莱坞众多快餐式电影中独树一帜又能取得商业与艺术的双丰收,实为不易。七大艺术中,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形式,电影却已经进入发展的瓶颈期,诺兰能否为电影的商业与艺术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在诺兰新片《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热映之际,中国新一代电影人又能从中吸取到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1]王之军.从类型片到作者导演.新快报,2009年10月29日.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唐 昊,刘兆君.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叙事研究 ,今传媒 ,2012年第四期.
[4][美国]埃米•陶宾.对话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评论.2010年7-8月期刊.
[5]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陶家璇,刘汉文.作者电影与主流价值的共赢.中国电影市场.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