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
2012-11-22王春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民族影视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文化得到不断发展,推出了一大批思想内涵深刻、艺术特色鲜明、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对于提高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从1954年第一部藏族电影《金银滩》开始,到后来的《可可西里》、《静静的嘛呢石》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这一时期,藏族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藏族题材影视作品在地域文化、思想形态、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的展示,让广大观众更加了解藏族,了解藏族的地域文化,了解藏族人民。民俗文化是藏族题材影视作品重要的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本文通过分析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来阐释藏族题材影视作品对藏族民俗文化的解析与传承。
一、民俗概述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总体来说,大体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对于这几部分再作细分,又分为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和民俗信仰等方面,这几部分有都有各自具体的所指与范畴。①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上、中、下三层文化,他们在某个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有区别。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俗对民族文化的表现程度不同,可以说也有隐显深浅的区别。简单讲物质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也是容易受外来影响和引起变动的部分,比如一些生产、生活工具会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则相对而言处在中层部分,它们比起物质民俗可能更牢固和不易变动,但若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动,那么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就会受其影响;精神民俗直接与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即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相联系,民族的深层文化是经过无数年、无数代的积累和影响而形成的,精神民俗正是以仪式化和日常化延续和巩固这种深层文化而形成的习俗。
二、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
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表现也是有表层民俗、中层民俗和深层民俗三个层面。
1.表层民俗的表现
民俗的表层即物质民俗,它是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事象,是融入某一民族日常生活的一些细琐繁杂的民俗,当然在局外人看来这种民俗是最显现的,因此也是影视工作者最容易把握和高频率使用的民俗。这样的民俗事象可以说充斥在几乎所有有关少数民族的影视作品中。涉及藏族的影视作品中为反映游牧生活和游牧文化的民俗有放牧的牛羊、打酥油茶、背水、骑马、帐篷、藏袍等元素,这些民俗相对于其它民族而言是富有异域色彩的元素,构成了影像中藏民族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习惯,似乎只有这些元素的混合搭配使用才能使一部影视作品富有“藏族味”。
物质民俗在影视作品中的大量运用首先是为营造独特的氛围,这些民俗符号构筑了影像的异域色彩,这些民俗事象有意或无意的呈现首先在视觉上给观众一种新鲜感,一种审美刺激。但是,表层民俗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感官享受,民俗的运用首先要考虑是否与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合理设置以及影视作品的主题相融合,能否与影视元素相结合并融为一体。表层民俗的运用若游离于故事、人物、情节之外,它不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无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无益于烘托主题,那么民俗只是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展览品。物质民俗作为一个民俗的表层,影视作品对它的展示若表现不当,会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其艺术性和欣赏价值也会遭受影响。因此,影视工作者对物质民俗的运用也要持认真谨慎的态度,要恰到好处的用,合情合理的用,这样才能使民俗与少数民族影视达成共赢的局面,一方面民俗得以传播、推广,另一方面,影视作品更具艺术价值。
2.中层民俗的表现
与物质民俗而言,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的中层部分,它们比起物质民俗更牢固和不易变动,但若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动,那么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就会受其影响,物质民俗是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的依托,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导致了相应的社会民俗,比如游牧民族的小群体或部落为生存的需求而形成部落联盟,定期举行部落会议,选举部落头人,制定一些共同的生活规则,以达到和平互助的生活模式,而农耕民族则会以血缘关系组织团体,选举族长,制定族规,以寻求平和安稳的生活模式。②而语言民俗则受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各有特色,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识。
在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这种居于中层的民俗也时有表现,但这两种民俗在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中则不象物质民俗那么泛滥,毕竟社会民俗的展现大多要与故事的时代背景相符合,要与情节紧密相关;而语言民俗的表现则关系到影视作品创作者的民族身份,也关系到影视作品所面向的观众,关系到演员的选择等诸多外在因素。例如多民族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就表现了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帕克里口岸的茶马古道,以及由藏、白、纳西、汉、珞巴、普米、回、彝等各民族的马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商队,以及他们之间的茶马交易这一独特的具有地域色彩的社会民俗,在这部电视剧里“茶马古道”这一社会民俗不仅给人物提供了一个活动背景和舞台,而且自身也成为一个“角色”,构成一种象征,一种民族历史、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既博大庄严、又沉寂冷漠,它孕育了灿烂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它蕴藏着民族无穷的伟力。③而在《康定情歌》和《尘埃落定》这两部藏族题材的电视剧中则反映了解放前康区藏族的土司制,前一部电视剧中土司制这一独特的康区社会民俗只是故事的一个社会背景,电视剧更多的是表现了恩怨情仇等人间感情,而在后一部电视剧则把故事集中在土司制上,以一个傻子的视角阐述土司制的没落和走向灭亡的必然性。藏族题材电影《喜玛拉雅》的故事背景也是一个极具地域色彩的社会民俗——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中,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带着牦牛背着自己村庄的盐,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去另一个部落交换粮食。
社会民俗并不是可以随意表现的,它通常是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一种隐形的民俗,在影视作品中它常常是不可见的,不是具象的,但是却直接影响着影视作品的氛围,影响着情节的推动和发展。
语言民俗在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则各有差异,像藏族题材的《喜玛拉雅》、《静静的嘛呢石》剧中全部为藏语对白的影视作品,对语言民俗的表现似乎稀松平常实则精湛巧妙。例如在《喜玛拉雅》中二儿子喇嘛诺布的表白“当遇到两条道路的选择时,选择最难走的道路”;老村长霆雷在对年幼的孙子慈仁说,“凡是生物都会死,死后又重生,又再死”。这些简单的对白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反映着藏族人民坚毅的民族性格和豁达的生命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对语言民俗的巧妙运用。而汉语对白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同样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民俗,例如藏族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中群众在茶商店铺门前急购茶叶的场面一片混乱,迫切需要茶叶的百姓向贡布大人央求:“喝不上茶我们就会生病的!” 忧心忡忡的贡布大人向茶商尼玛老爷抱怨:“满街要买茶叶的百姓,把拉萨的天都给翻了”等对白突显了茶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每个民族由于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都会有独特的语言民俗,例如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具有民间色彩的语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语言民俗。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为突显民族特色,语言民俗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和需要特别重视的,即使是汉语对白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也可以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对白等语言因素。
3.深层民俗的表现
民俗的深层体现的是文化的深层部分,文化的深层要素是指少数民族观念文化,即该民族特有的情感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文化的深层要素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驱动和决定着文化的前两层要素。民俗中的精神民俗是以仪式化和日常化延续和巩固这种深层文化而形成的习俗,它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深层民俗通常以仪式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因此容易被镜头捕捉,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利用一些反映精神民俗的仪式以增强作品的可视性,但对形式的摄取不意味着就抓住和把握了仪式背后的深层意义。要把握精神民俗的内核,才能对作品主题的烘托和人物塑造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可可西里》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发音shahtoosh,它的发音来自于波斯语,“shah”意为皇帝,“toosh”则是羊绒,“shahtoosh”意为“羊绒之王”。 莎图什通常来说,是指所有由藏羚羊绒加工的产品,但主要是指一种用藏羚羊绒毛织成的披肩。)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影片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体现了藏民族价值观念中的生命观。藏民族的生命观受到佛教的影响,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要以怜悯和仁慈的心来对待万事万物。这些民间性质的巡山队员正是基于“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珍贵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的生命信仰,当一种生命处于濒临绝境,其它生命也将会遭受灾难和不幸这样一种理性和富有人道精神的生命观而主动担当起保护藏羚羊的角色,甚至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可可西里》震撼人心之处就是在于它把探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一世界性的话题和藏民族的精神民俗有机的统一起来。藏民族的生命轮回观是以一种彻悟的、清醒的姿态对待生与死,这种观念反而使藏民族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更显冷静与平和,电影把传达这一健康和更具普世价值的生命观,以及呼吁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愿望融入一个具有悲剧意义的故事中。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要有民族特性,就要准确把握民族的文化内核并以影视语言进行展现,把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精神民俗有机融合到影视作品中,才能赋予作品民族特质。相反,一个不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质的影视作品,少了民族的魂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因此,少数民族影视工作者要把对民俗的把握和表现往深层挖掘,而不做表面修饰的文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人文精神对待少数民族和他们五彩缤纷的文化。
三、结语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民俗是其民族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群体规范,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往往在较大程度上发挥着规范社会、维护民族传统道德的功用,具有相对稳定性。”④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表现的民俗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影视作品的主题内容,拓展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并激发了观众“看”和“听”的快感,从而使它更接近电影(视)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的本质要求,增强了藏族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传媒力量的扩大与普及,影视剧已成为社会获取信息最直接与最直观的渠道。一部好的藏族题材影视剧,必然成为外界了解藏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主要方式,这有利于藏族民俗文化的传播,更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窗口。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P17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P23
[3]王春丽.电视剧《茶马古道》阐释的文化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第一期
[4]张江华 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