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2012-11-22郭燕玲
■郭燕玲
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由此可知,音乐是先由人内心的感动或感悟,借物体发生声音。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节奏: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要素;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速度: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力度: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音区: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音色: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定规律同时发声。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复调: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的效果;调式: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它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它要素甚至可起重要作用。当然,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音乐就象我们在实践上所示,它(指音乐)的语言倾向于抽象化,但它是作者与他的音乐与直接需要者之间交流思想的形式。作曲家在能够做到与直接需要者的要求和他的才能之间,达到相互了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这要求他们无需言喻而被理解,这才能让其直接需要者得到满足而又充满智慧和诚实。音乐作品里各种符号,它象征的是全人类在道德和心灵里更高的状态。这种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天人交感”的体现,音乐和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在于“和谐”。
我认为创新,一要源于生活——人民生活的本质反映,二要汲取传统一一吸收传统中—切有益的东西。在这个世界里,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矛盾让很多东西得以生存和发展,也让很多东西最终衰败和灭亡。音乐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存在并发展下来,交响乐这种形式,对表现辩证规律是很擅长的。这是由交响乐的本质所决定的。交响乐的写作很困难,有时候,就算是比较天才的作曲家,也会为一小段章节而绞尽脑汁。因为音乐变得不再是一门简单的听觉的艺术。它需要欣赏者更广博的知识,篇幅更长了,旋律和节奏更复杂了,配器变得越来越色彩斑斓。十九世纪欧洲音乐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而辉煌的境地,所以说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人们离开不了的精神食粮。
我是搞音乐演奏和教学的,我深知,音乐教育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在学习乐器演奏同时,还要学音乐艺术学、音乐美学,正如孔子说过:学生不学音乐,教育就不完整。所以学生不仅要学文化、学科学,还要认真去学习音乐,研究音乐。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必须靠演奏者用心来演奏、用情来抒发,才能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才能在整个音乐的广阔领域里获得充分的展示,才能让音乐这种语言倾入到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