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素描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2-11-22潘阿芳
■潘阿芳
现今,不少高校的动画素描课程教师,对动画素描的理解还停留在原先传统素描教学的层面上,缺乏研究和创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比较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动画专业素描是传统素描的衍生,在教学目标、训练内容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传统素描的教学目标看重的是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动画素描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为根本,培养学生的记忆与想象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为核心。
(一)写实与再现能力是基础
动画素描教学强调学生的写实与再现能力培养,国内外的优秀动画公司和美术院校,都非常重视手绘写实能力的训练。同于传统素描,动画素描也注重研究对象的比例、动态、体块、结构、透视等课题,具备扎实的基础造型能力是动画创作的必然基础。笔者认为,培养一个软件操作的高手相对于培养一个有艺术涵养和造型基本能力的动画工作者更容易。不管现在的动画软件的更新换代是如何快,造型能力作为动画人的基础地位始终不变。对于现在有些动画院校,在起始年级增加软件课程而缩小素描等造型基础课程的做法,笔者很不赞成。现在的大学生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素描造型能力呈下降趋势,动画专业素描教学应强化写实与再现能力,提高专业基础能力。
(二)记忆与想象能力是重点
作为一部动画片,一般每一秒钟都要连续播放二十四张画面,所以每一部动画片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写实与再现能力之后,记忆与想象就显得很重要。各种动作的延续、虚实形象与空间的产生,这些设计不都是靠写生就能完成的,有许多都需要依靠默写和想象才能完成。默写训练是锻炼学生视觉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有效训练途径,是对形体结构更深入了解的过程。正确地掌握默写练习能提升想象力,增强造型的主动性,促进动画原创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主动性与创造力是核心
动画作为创意产业,其创造力是核心,前段时间播出的动画电影《阿凡达》、《功夫熊猫三》、《变形金刚三》等都给我们视觉上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观众再一次被动画创意而折服。每一部动画能否被观众喜爱,主要靠其创意。作为动画素描,必须解决动画创作的造型创意,如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夸张的动画造型、美妙或恐怖的空间等塑造,而传统的素描教学往往偏重于传授给学生一种技能,一种统一的程式画法。而作为动画素描教学虽然也有技能的输出,但是更多的是要传授给学生一种开放性的创意思维方法,并且这种思维方法具有再创造性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素描观以及训练思维的束缚.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激活思路,把被动地再现变为主动地创造。
二.训练内容的优化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减少静物石膏人像等这些高考前就强化的内容,针对动画素描的三个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如下改变:
(一)生活化
即使同样是训练基本功,可以结合动画专业特点,做些改进,动画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动画创作的源泉,笔者在动画素描的教学中,在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环节上,安排了具有生活化的画面,包括生活小道具、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等,小到一个削了一半的苹果、一张枯黄的落叶、一个被踩扁的易拉罐,大到一个食堂、一个村庄。小道具以细节和质感表现为主,注重肌理的刻画;大场面以结构和线造型为主,注重各种透视的表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工具与材质媒介,充分表现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发展个性,扩充作品的审美视野,显示新的观察与反映方式。
(二)立体化
动画片中形象的表现角度很丰富,变化很大,正面的、侧面的、顶面的亦应具有,在教学中同样的物体就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写生,人物、动物写生如此,其他的涉及到的物品都如此。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这些,同样一款小汽车,要求写生三种以上的角度,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写生,达到熟能生巧。动画素描必须是立体性的、空间性的、时间性的、运动性的观察方法,没有这种观念的形成那必然就把动画素描等同干传统素描的学习了。
(三)动态化
传统素描偏静态写生和临摹,根据其造型特点,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刻画,模特儿一动也不能动。如今,在素描创作中,很多画家经常依据一些摄影作品进行描摹。动画素描则更偏重采用与生产制作相适应的捕捉动态瞬间的教学形式,笔者曾调研过国外一些动画院校,他们很注重学生的快速表现动态能力的培养。
动态化写生则是培养该能力的最好方式,它是让写生对象不一直保持一种姿势,而是进行多种动作变换或反复演示一个完整动作,学生先细心观察、记忆和深入分析,弄清骨骼和肌肉的变化,理解对象的运动过程、运动规律和分解连续动作,做到对动作的全面把握再下笔,表现形式从繁到简,块面形式的、简笔形式的,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做调整。
这一部分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对人物和动物的训练,以线造型为主,开始时以慢写为主,逐渐加快到几秒钟一张,因为动作变化较快,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画法也有原来的边看边画模特的“直接画法”,到看一眼便能默画出大致比例、动态的“快速表现法”,特别是一些常用的动作变化与延续,如从坐到站、从站到走、从走到跑、从跑到跳,再通过课后整理归纳动物与人物动作的规律,默写出典型连续动作。同学们的绘画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动画专业素描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四)课题化
动画素描的前期注重静态造型内容的训练,中期注重动态造型内容的训练,那么后期笔者认为应注重创意内容的训练,而体现创意,最好的训练内容便是课题训练。课题训练目的不是仅用一张张纸还原一个个完整的自然物象,而是应当训练把一句话、一个概念转换为视觉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用造型形象语言将文学剧本的内容以简练的画面概括出来的本领。
这部分教学,第一阶段是一个同学完成某一课题的单幅画构思、组合、创作,第二阶段由3到4人的团队来完成一个自选课题的素描创作,可以是实际项目,也可以是虚拟项目,从团队的组合、名称的策划、课题的选择、资料的调研与收集、剧本的创作、角色稿与场景稿的设计,最后装订成册,一般为16课时左右。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老师会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进行讲授,或当场示范,或图片讲解,或电影、动画影片的欣赏部分的内容的学习,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再次明确动画专业素描的特点与重要性。
三.学生能力的拓展
传统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学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造型能力,但对于动画素描,在注重学生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以外,笔者认为还应注重学生以下两方面能力的拓展:
(一)课后主动学习能力
原则上说,每门课程的学习都注重学生的课后主动学习能力,但笔者认为,因为动画的复杂性、课程教学时间的紧张性、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就课堂教学来说,不能完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想真正学好动画素描,课后主动学习尤显得重要。动画中,每一个自然物都可能是动画表现的对象,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结构、动作规律甚至是表情变化,学生必须充分运用课后时间主动观察、表演、反复揣摩、默记,笔下的形象才能真正“动”起来。
(二)团队协作能力
每一部动画片都是集体的智慧,一部动画片是否优秀并不取决于一人的或几人的优秀,而在于整个团队的优秀。所以对于动画创作,团队之间的协调性尤其显得重要。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笔者会安排一些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让学生按团队尝试创作,最终的效果固然重要,但笔者更注重学生的这次创作过程,既注重团队分工的合理性、团队成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注重团队之间的融洽性、协调性,当然团队的协调性与效果一般是成正比的,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白在动画创作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总之,动画素描教学不同于传统素描,它们之间虽有内在的联系,但在教学目标、训练内容以及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教师应明确动画专业素描的特点,在区别传统素描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在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主动的学习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1、王承昊《动画素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0月
2、束铭 《动画专业素描教学研究》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