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苏州评话的情缘

2012-11-22项正伯

剧影月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节目主持表演艺术家苏州市

项正伯

有人曾问过我,为什么对苏州评话艺术有这样矢志不渝的追求?我回答:因为我与她之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和情缘关系。当然,这个回答中可能带有几分朋友间的调侃,但却确确实实地反映了我对评话艺术的热爱。

我生长在苏州。这里是评弹艺术的根。尽管苏州有秀美的园林,碧水和轻舟,但如果没有评弹艺术的滋养,这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将失去许多醉人的灵动。在小桥流水间流淌的委婉曼妙的评弹旋律,以及弥漫在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幼对评弹的痴迷,从小就深深地影响着我。大概就是由于这种地缘文化的浸淫吧,我对评话艺术的追求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

我于1980年9月考入苏州评弹学校,是该校复校以后的第一批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老一辈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曹汉昌、金声伯、顾宏伯、唐耿良、吴君玉、强逸麟等先生们的悉心指导和精心栽培,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评话专业功底。1981年底,又由学校领导安排,正式拜江苏省评弹团著名苏州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先生为师,学说长篇评话《七侠五义》。

掌握演出长篇的能力,对任何一个评话演员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不仅包括语言到位、气韵流畅,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而达到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主题的目的,还要学会掌控场面,调动观众,争取更好的演出效果。在老师不遗余力的指导和自己勤勉不倦的努力下,我的艺术表演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不甚谦虚地讲,我的艺术造诣成就最大之处在于“放噱”。这是我说书的一大特色,最深受听众青睐。在这点境界提升上头,我与我的老师,我的良师益友——书坛“巧嘴”之称的一代名家金声伯老先生——一脉相承,教学相长。正是这评话表演中的“噱”,使得这门艺术的整体表现极富张力,能够最为传神地演绎角色,最入木三分地立马入戏,最为有力地推动现场高潮,最为震撼也最富感情地感染听众。

1983年10月起,我调入苏州市评弹团为评话演员,开始在江浙沪地区演出长篇评话,演出达1000余场次,并参加各种评弹演员会书、汇报演出30余次,在听众中、评弹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这期间,苏州日报、苏州人民广播电台曾报道和播放我的评话节目,一些段子如“二侠游西湖”、“比剑联姻”、“夜闹柳洪府”等受到听众好评。应文化部和中国曲协邀请赴京演出时,我演出的《七侠五义》选回“初试颜仁敏”和《包公》选回“断太后”等书目还分别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象录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也对这次晋京演出作了宣传报道。

在演出的同时,我还尝试了改编和创作书目。先后创作改编的书目有长篇评话《罗通扫北》和短篇评话《神眼》、《漫谈绿化》、《百宝箱》、《戏说健康》、《喜说政协》、《浅谈中秋》等。近几年又应邀客串节目主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2004年12月为中国《曲艺》杂志封面人物并专作介绍。2005年10月,和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张克勤先生双档演出评话《尊师重道》,参加“江浙沪戏曲电视晚会”演出,2008年2月和先生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等同台演出评话小品《二夫夺美》,参加“评弹盛宴迎新春——2008年春节电视广播评弹晚会”演出,2009年9月和2011年10月自编自演评话小品《喜说政协》、《浅谈中秋》,参加“苏州市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迎国庆、中秋‘和谐颂’文艺演出”等,分别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新闻综合频道》、《文化生活频道》、《电视书场》、《广播书场》播出,在评弹界、听众中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很高评价。

本人撰写的《苏州评话艺术的“噱”》、《金声伯先生放噱》、《评话艺术与节目主持》、《评话在文联中的发挥》、《评话新说浅谈》等论文分别在中国《曲艺》杂志、中国《文艺报》、江苏省《扬子晚报》、《剧影月报》杂志、《江苏文化》周刊、上海市《新民晚报》、《江南时报》、江苏省曲协《曲艺信息》、《江苏盟讯》杂志、《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中国文艺网》、《中国曲艺网》、《中国评弹网》、《评弹艺术》等六十余家报刊、杂志和网上发表登载。其中《苏州评话艺术的“噱”》一文,荣获“首届中国曲艺奖”优秀奖。

2005年,我还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研究生班的读书学习。通过这些学习和工作,更加深了我对评话艺术的把握和理解,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和文化上都获益非浅,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评话艺术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调到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局艺术处工作、以及担任苏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和现任苏州市文联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科员并兼任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以来,愈发觉得扩大评话影响、振兴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是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回顾自己从艺30多年的历程,确实感到评话艺术已深植于自己的生命之中,即便在我不再担任专业演员以后,我也一直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观摩,并有意参加一些组台演出和客串节目主持,对于评话艺术的某些艺术手段如“说、噱、弹、唱”的运用,对于评话表演中语气、节奏、声调、动作、面风等艺术形式的揣摩和开掘,始终有着不断的思考和创新。我感到:从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场景和语言,提高评话艺术的时代感和群众性,永远是评话艺术发展的源泉,也永远是我的事业追求。

在此,我一再追问自己要如何传扬这门独特曲艺艺术的经久魅力?我觉得,演员必须反复磨练综合技法与精贯专长,执着锻炼个人风格与独一特色,百般锤炼艺术造诣,千番历练思想境界——将艺术之魂深深根植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下大局,不懈地攀登艺术人生的新高峰。

猜你喜欢

节目主持表演艺术家苏州市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忆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先生
浅析全媒体环境下节目主持课堂教学创新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体会
从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看晋剧
节目主持人要懂倾听艺术
节目主持:超越艺术种类与形式的艺术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