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淮剧现状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2012-11-22杨蓉

剧影月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淮剧剧种剧目

杨蓉

淮剧是唯一发源于盐城本土的地方剧种,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名列我省三大地方保护剧种之列,并于2008年6月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淮剧从“门叹词”、“香火调”之始的“江北小戏”起步,以建湖方言为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徽剧、京剧及其他优秀剧种所长,与苏北的地域风土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唱腔见长、表演自然、底蕴浑厚、质朴凝重的艺术风格,唱响大江南北,深受观众喜爱。淮剧的音乐在长期发展中融会贯通,形成了“淮调”、“拉调”、“自由调”等独具特色的曲调。上世纪中后叶,淮剧舞台上涌现出何叫天、筱文艳、马秀英等一批响彻上海滩的表演艺术家,创作演出了“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等一大批淮剧特有的传统剧目,在戏曲的殿堂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新时期以来,在一代代淮剧人的努力下,取得的成绩依旧令人瞩目。淮剧团体所创演剧目多次获得文化部最高奖“文华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提名和江苏省内戏剧活动各项大奖,拥有四名中国戏曲表演最高奖——“梅花奖”演员。作为一个仅存有十几个专业表演团体的地方剧种,实属不易。

淮剧作为苏北这方水土孕育出来的地方剧种,与地脉相通,与水土相连,是一个地区精神气质的呈现,文化血脉的传承,具有浑厚的历史人文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纵观淮剧历史,结合淮剧的现状,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目前的困境

淮剧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运河以东大范围区域,鼎盛时期,全国有三十多个专业淮剧团体,且演出状况良好,经常是一票难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因素的困扰,现在仅存十三个专业淮剧团,这些团体中,普遍存在着发展空间越来越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传承危机日益凸显的状况,甚至有些团体已经名存实亡了。仔细地分析,制约淮剧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大环境下戏曲市场的萎缩。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元娱乐方式、多样消费观念的呈现,电视、网络的普及,电影、歌舞的强势,传统的中华戏曲无可奈何地受到冲击。从国剧京剧到地方剧种,都面临着演出成本居高、观众流失、演出市场萎缩等困境。有些地方剧种甚至在生存的危机中痛苦地消亡了。

淮剧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县一级的剧团,这种危机尤甚。诸多的淮剧团体正是在这种夹缝中艰难而又顽强地生存着。

2.淮剧的市场状况。

淮剧是一个有着很好观众基础的剧种,有众多的戏迷,每一届淮剧节上,场场爆满的场面足以证明。但是今天,编排费用的加大,演出成本的居高,使诸多戏迷难以承受过高的票价,而降低票价,剧团又无法倒贴费用,这是存在于观与演之间的一个矛盾。

观众年龄的老化,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努力培养年轻观众,才能长久地稳固这一市场,做到良性循环。

剧场的流失,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如盐城,七八十年代,老城区曾有七个剧场,现在均不存在,新建的大剧院,又离老城区太远,交通不便利,约束了老城区观众的观剧欲望。

3.剧团自身的困扰。

地方戏曲团体不同于其他娱乐消费项目,很难自足于市场,仍需政府的扶持。

困扰着淮剧团体的一大问题是事业经费。据调查,目前的淮剧团体多数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下达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剧团生存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剧团多成立于上世纪中叶,离退休老职工众多,负担沉重。如果一个剧团连职工基本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障,又如何调动演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去求创新,求发展?

4.后继人才匮乏。

目前所有的淮剧团体都存在着后继人才匮乏之急,这也是令人揪心的问题。以江苏省淮剧团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支集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员于一体的强大的创作力量,而现在,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没有作曲,演员也将面临青黄不接。从整个淮剧界来看,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目前,淮剧界急缺的是导演和作曲,尤其是作曲,维系着整个淮剧的剧种特色,无可替代。培养一个成熟的演员需要十年,培养成熟的导演和作曲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培养后继人才迫在眉睫。艺术创作者需要有灵性,需要有天赋,但介于目前剧团的生存窘况,在当今过多的诱惑面前,难以吸引有潜质的年轻人为之献身。

另外,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曾经是培养淮剧人才的摇篮,如今活跃在各地淮剧舞台上的创、演人员,大部分都是鲁艺毕业的。近年,鲁迅艺术学校并入盐城高级师范学校,与文化系统脱钩,使淮剧人才的培养失去了一片沃土,对淮剧的发展也是一大损失。这不能不说也是一大遗憾。

二.政府的保护与支持

近年来,各地政府较重视文化建设,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支持和保护淮剧的生存和发展。仅以盐城为例,列举几项重要举措。

1.在城南新区兴建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中心的大剧院为淮剧演出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同时在办公区专门辟出一个楼层作为江苏省淮剧团的办公地点,配有练功房和排练场,结束了省淮剧团多年来办公条件恶劣的窘境。

2.为整理淮剧的发展历史,展览淮剧的成就,保护淮剧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淮剧,让更多的人走进淮剧,市政府出资兴建了淮剧博物馆,于2011年6月开馆。

3.在较为繁华的水街建起小舞台,由政府补贴费用,江苏省淮剧团定期在此演出,使市民不用进大剧院,免费可以观赏到淮剧,增进了淮剧与普通市民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淮剧的影响。

4.为培养淮剧新生力量,血脉相承,后继有人,江苏省淮剧团委托盐城市高等师范学校培养淮剧学员,目前这批学员已经毕业进入省淮剧团参与演出。

三.振兴淮剧的思考

面对淮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使这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参与,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改革中保护,在创新中振兴。在此提出几点振兴淮剧的想法。

1.成立“振兴淮剧指导工作委员会”。

建议政府成立“振兴淮剧指导工作委员会”,由财政局长、文广新局局长、教育局长等相关部门领导联合组成,在政策上制定淮剧的传承与发展规划,明确传承、管理、投入、保护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传承发展有法可依,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保证政策的落实,加强现有剧团建设,加大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为传承振兴淮剧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2.成立“淮剧艺术研究院”。

根据盐城的状况,可以成立淮剧艺术研究院,下辖淮剧博物馆、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与江苏省淮剧团,使其在传承、研究、发展、保护淮剧方面联成一体,各部分都能充分发挥相关职能,不仅能做到传承与保护,同时还能调动演职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到创新。

3.政府购买产品,保证淮剧的保护、发展、惠民。

(1)投入新剧目创作资金。

淮剧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首先要不断创作出贴近当代观众审美意识的新剧目,而随着今天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运用,剧目生产的投入成本也在加大。为保证创作出更多贴近当代生活、反映大众心声、吸引观众眼球的优秀剧目,建议政府每年对淮剧团体投入新剧目创作资金,推动戏剧创作与现代生活接轨,创作同时要注重演出市场,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

(2)扶持演出市场。

针对目前全国各地方戏曲演出市场普遍存在的状况,建议各地政府扶持演出,对每场淮剧演出给予相应的补贴,使喜爱淮剧的观众能够轻松地走进剧场。

(3)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项经费,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挖掘、整理、抢救淮剧经典传统剧目,保证淮剧事业的传承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淮剧、了解淮剧、喜爱淮剧,宣传必不可少。各地电视台、报社等主流媒体可借鉴上海、福建等地的做法,设立专门频道、专栏、专版,对淮剧的历史、现状、发展动态、相关信息进行宣传,扩大影响,营造氛围,让关注淮剧、喜爱淮剧成为时尚。

5.淮剧进校园,培养淮剧观众。

淮剧要振兴,希望在年轻观众的身上。要留住年轻人,剧目创新必不可少,欣赏习惯不容忽略。许多年轻人不是不爱戏曲,而是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因此要推广唯美时尚、富有现代感的淮剧进中小学校园、大学校园,培养他们的戏曲爱好,打开淮剧的市场,同时让优美的淮剧成为一代代苏北人的成长记忆,成为他们热爱家乡的精神纽带。

以上仅是一些粗浅的调查与思考。淮剧振兴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奋斗、努力挣扎的过程,还需要广大的淮剧工作者艰苦地坚守,不懈地努力。

猜你喜欢

淮剧剧种剧目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淮剧还好吧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优秀剧目进校园
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