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看晋剧

2016-03-25郝渊渊

戏剧之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家

郝渊渊

【摘 要】在晋剧旦角艺术方面,著名艺术家牛桂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自成一派,对晋剧旦角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改变了高亢粗犷的传统晋剧,形成婉转缠绵的新唱腔,并将多种润腔音用于拖腔音,使得晋剧进一步规范化。本文将着重介绍牛桂英代表剧目、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和牛桂英对晋剧的传承,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

【关键词】表演艺术家;牛桂英;晋剧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13-02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牛桂英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深入剧情表现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表现人物时尺度精准,不虚假。

一、牛桂英及其代表剧目

牛桂英有“晋剧皇后”之称,被人们视为晋剧历史上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牛桂英擅长青衣、小旦两个行当,从艺八十多年,在舞台上,她演出剧目共120多个,塑造人物150多个,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惟妙惟肖,本着“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这一人生信条,她成为山西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传统戏《算粮》是牛桂英的代表剧目之一,是一出以青衣为主的唱功戏。根据人物心情,牛桂英在扮相上稍作了调整,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唱腔方面,牛桂英也进行了创新,将王宝钏苦尽甘来、春风得意的心情都给展现出来了。《打金枝》是晋剧的代表剧目,牛桂英在舞台上演了许多年,使之成为艺术精品,现在许多青年演员仍在上演这一定本。当然,为了塑造好沈后这一角色,牛桂英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剧词反复修改,使人物形象丰满,终成佳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戏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艺术家们也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牛桂英也是其中一员。《刘胡兰》是中路梆子中的现代戏的剧目。在剧中,牛桂英扮演的刘胡兰的继母—胡文秀,虽然是配角,但是这个人物为刘胡兰的就义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这就要求这个角色在塑造上要做到尽善尽美,牛桂英把这个人物的性格把握的特别到位,不抢戏、不夺词,认认真真做好绿叶。

二、牛桂英的艺术风格

(一)唱腔:婉转缠绵、婆娑朦胧

在晋剧方面,牛桂英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根据其自身天赋,取长补短,艺术特点鲜明,以她的姓氏命名了一个派别—牛派。牛派唱腔有独特风貌,一方面,晋剧用中“哪咦呀哈咳”做尾音的传统被牛桂英改变,所谓尾音,就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字的最后一个音。一种戏曲或者一个流派的独特之处通常是由一句唱腔一个字或是一个字的最后一个音的行腔方式决定的,为了更好的完成拖腔,她依字行腔,巧用装饰音,使得每句话更加自然流畅、悦耳动听,进一步规范了晋剧唱腔;另一方面,传统晋剧中通常以高亢为赞,牛桂英改变了这一传统,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婆娑朦胧的演唱风格。自古到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也就是说,一个戏曲演员的嗓音条件十分重要。嗓音是天生性的,不是模仿就能改变的,牛桂英的嗓音柔美深沉,但是高亢激越不足,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己中音区的条件,用鼻腔共鸣的方法,在保持自我特点的同时将晋剧的独到韵味展现出来。

(二)念白:字正腔圆、京字晋韵

唱念都是戏曲表演艺术中重要的塑造手段。就一个演员来说,念白的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晋剧是山西的地方戏,其念白也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发音重且有鼻音。还有些字在方言中跟普通话的读音不同,许多演员也演出过程中也不能按照正确的发音演唱,这严重限制了晋剧的发展。在牛桂英在张家口演出时开始进行对晋剧念白的改革,在张家口聚集了很多名角,只要一有机会牛桂英就跟人家请教、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汉语拼音,在纠正了许多发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了在不改变晋剧神韵的同时还能让全国观众听得懂,牛桂英将山西方言中的“五声字调”同标准的汉语拼音结合起来,然后按照普通话的发音将这个字念出来。牛桂英在规范晋剧念白,推动晋剧走向全国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表演:不温不火,唱戏唱情

从业八十多年,不管是青衣还是小旦,主角还是配角,牛桂英将自己的每个角色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在戏曲中,唱腔和念白给戏友的是听觉上的感受,而其中的内涵还是得靠抒发情感来帮助戏友领会。如果说唱腔和念白是一个流派的精髓所在,那么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才是戏曲真正感人的地方。基于此,能否将人物情感和唱功结合起来,是决定一个戏曲演员是否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哪一出戏,牛桂英都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结合角色的年龄、身份、背景,深入思考角色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和激情去塑造人物。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后也得回归到生活。如果只是考虑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真实,因此,牛桂英的“不温不火”特别重要,这样使得剧中人物显得合情合理。毫不夸张地说,牛桂英塑造的所有人物都饱含深情,在观众心目中,她把所有的角色都演活了。

三、牛桂英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一)自身原因

牛桂英取得今天的成就,她对晋剧艺术的那份执着是最主要的原因。她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抗日战争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她仍然坚持练基本功。在寒冬中、雨雪中都留下牛桂英练功的身影。在初期演出过程中,牛桂英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机会,不论角色大小,她都坚持演出。生活中她也是以晋剧为中心的,无论再忙,也不放弃对晋剧基本功的练习。戏曲中的程式就是其基础,它包括四功五法、程式、行当、流派,其中以四功五法最为基础。牛桂英真正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付诸实践,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无论是谁,都会去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在这样不断练习、学习的过程中,牛桂英的艺术之路也是越走越宽,她将人物塑造的越发饱满,并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外部原因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首先,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牛桂英的艺术道路上,有两个时间段是不能被忽视的,一是在张家口搭班的时候,再就是50年代初期的时候。张家口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因而文化氛围较为开放,这里也成为晋剧的新舞台。各种戏曲的集合,给牛桂英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张家口搭班期间,牛桂英不断戏曲众家所长,将理论不断付诸实际,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潜能,从而使得她的作品逐步走向完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在“百花齐放”这一想指导下,中国成立了中国戏曲研究院,这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艺术家们也整装待发,为中国戏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牛桂英也虚心向各大名角求教,不断精益求精。在越剧《西厢记》和评剧《小女婿》中,牛桂英了解到真实性对戏曲演出的重要性,从此她更加认真琢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力求将人物刻画成典型。艺术不仅仅需要传承,更要创造。在新时期,牛桂英也参加了许多现代戏的演出,比如《刘胡兰》、《小女婿》等,同时也出演一些新编剧目,如《屈原》、《打金枝》等。就这样,在不断创造中,牛桂英的晋剧之路也不再是盲目、无方向,她开始了自己对艺术的创造。其次,牛桂英身边的良师益友对她帮助颇多。记得曾经有人说过:“真心追求梦想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步。”刻苦努力的牛桂英也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在其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有许多良师益友陪伴和帮助,为其不断超越自我提供的强大助力。先是她的师傅—李庭柱,李师傅觉得牛桂英的相貌特点更适合唱青衣,因此给她改变了行当,这种正确的角色定位为牛桂英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前辈刘少贞,也是著名晋剧女演员,她看好牛桂英,不但在角色上给予她细心地指导,甚至主动让给牛桂英登台表演的机会或者让她演主要角色,而自己甘当配角;游介忱是有名的戏友,但是他不只是听戏,而且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结识牛桂英后主动教牛桂英作画、背书等,帮助她不断提升审美水平,增强其艺术修养。此外,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名角都是牛桂英的好朋友,这无疑是她艺术成功道路上的强大的助推器。

四、牛桂英对晋剧艺术教育的贡献

牛桂英在晋剧中从艺八十多年,她是晋剧舞台上闪耀着万丈光芒的“明星”,也是受人敬仰的晋剧老前辈、牛派创始人,更是严以律己、执着认真的教育家。早在1954年,牛桂英就在演出之余从事晋剧的教育事业,并先后担任过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和山西戏曲学校校长,无论多忙,她都坚持为众多学子口传心授诸多优秀剧目,为晋剧艺术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杰出的后辈演员。牛桂英将自己对于晋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也用到了其对人才的培养上,不遗余力地培养、帮助年轻后辈,为晋剧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王爱爱就是她的弟子。王爱爱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喜爱晋剧,擅长青衣,并得到过程玉英老师的知道,很有发展潜力。牛桂英老师慧眼识珠,将王爱爱定为重点培育对象。针对王爱爱说话有地方口音这一严重问题,牛桂英颇有耐心地给她一字一句地纠正发音,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她都是反复示范,直到王爱爱发音规范、字正腔圆为止。同时,她也传授给王爱爱许多经典剧目,帮助她塑造多个经典人物形象,比如《见皇姑》的秦香莲、《含嫣》的刘雪梅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王爱爱的表演技巧,将自己一生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牛桂英是真真正正的教育家。

总而言之,牛桂英老师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她在晋剧发展历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她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带领晋剧从山西走向全国,并且为晋剧艺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使晋剧艺术后继有人。她是所有艺术人的榜样和楷模,当之无愧的大师。虽然,牛桂英老师离开了晋剧的舞台,但是她会永远活在每一个晋剧人的心里,活在每一个艺术家的心里。

参考文献:

[1]白左琴.晋剧坤旦唱腔发展浅析[J].戏剧之家,2014,(7):68-68.

[2]白向杰,祁爱斌.建设晋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坚实基地[J].艺术评论,2014,(1):108-109.

[3]樊凤龙.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及唱腔旋律的关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18-123.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家
“贪玩”的老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养生故事
“东方皇后”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人生故事
艺术家的文艺抗“疫”
——访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柴京云、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青年二胡演奏家柴帅
告别, 2018
采访中国绘画表演艺术家黄凤荣
苏文茂 大师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