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2-11-21黄文峰辽宁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辽宁铁岭112099
黄文峰 (辽宁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99)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黄文峰 (辽宁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99)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本病常发生于断奶前后和保育舍阶段的猪,最常感染3~10周龄的猪,本病的发病率为10%~15%,5~8周龄的猪发病率通常可达40%。近年来,由于饲养技术不当,以及一些新的呼吸道综合症突发,使得该病日趋流行,成为保育猪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2年3月铁岭地区一家猪场发生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经过临床症状、病理解剖观察,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用于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1 流行病学
辽宁铁岭某猪场存栏母猪100头,哺乳仔猪320头,保育仔猪280头。2012年3月6日有个别仔猪出现咳嗽、打喷嚏现象,一周后,发病仔猪达38头,多数为断奶前后的猪发病。
2 临床症状观察
患病的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为41~42℃,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消瘦,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急性病例皮肤发绀、极度呼吸困难,倒地死亡;部分猪腕关节和跗关节肿胀、跛行、运动障碍、卧地不起;个别猪颤抖、尖叫、共济失调、四肢呈游泳状。
3 病理剖检
剖检可见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浑浊液体,胸膜、腹膜、滑膜及心包膜等处有纤维素性的渗出物,病程较长者肺脏与胸膜粘连,上充满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图1)。肝脏和脾脏表面浆膜破损,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包裹(图2)。心包积液、心外膜有脓性渗出物(图3)、心壁增厚。肝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出血。
图1
图2
图3
4 细菌分离培养与镜检
无菌操作将病变明显的肺组织、淋巴结、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及关节液等病料接种在含0.05%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培养基上,置于5% CO2环境中37℃培养24~48h后观察细菌菌落,再进行纯培养可见针尖大小露珠状、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
挑取纯培养后的可疑菌落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大部分为细小杆状,部分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间或有长而弯曲的丝状菌体,表现为多形性。
菌落特征和细菌的染色特性与副猪嗜血杆菌一致。
5 培养特性观察
将纯培养后的菌落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兔血琼脂平板无菌落生长;接种在巧克力培养基、含NAD的血琼脂平板、TSA平板上可见直径约0.5~1.0mm、灰白色半透明、边缘光滑整齐的细小露珠状菌落。该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兔血琼脂平板上交叉划线于5%CO2环境中37℃培养24~48h后,呈明显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菌落周围不溶血。
6 生化特性鉴定
挑取纯培养的菌落接种于微量生化鉴定管中进行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见表1。
表1 生化鉴定结果
7 药敏试验
用无菌棉签蘸取分离菌的TSB液体培养基,均匀涂抹在TSA琼脂平板上,选取8种常用抗生素药敏片分别贴于培养基表面,于5% CO2环境中37℃培养24~48h后观察并测定抑菌环大小,结果见表2,左旋氧氟沙星、头饱噻呋两种药物表现高度敏感。
8 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左旋氧氟沙星0.1ml/kg、地塞米松1ml/15kg、氨基比林0.2ml/kg混合后注射;同时配合黄芪多糖按0.2ml/kg进行注射。2次/d,连用7d。对没有症状的同群仔猪选用头孢噻呋混悬液3mg/kg·d的剂量,连用7d。经过一周的治疗与预防,治愈23头,无新病例出现,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表2 药物试验结果 (mm)
10 讨论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十分脆弱娇嫩,细菌分离培养较为困难,对营养条件要求较高,常规培养基中不生长,生长依赖NAD,在采集的病料中未使用抗生素的病死猪病原的分离率较高,对纯培养物进行染色镜检,观察到细小杆状、球杆状和细长丝状不同形态的细菌。
关于副猪嗜血杆菌药敏试验,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试验研究,其耐药情况均有不同。一方面原因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较多血清型,且存在没有分型的菌种,不同地区所流行的血清型不同;另一方面原因是兽医临床上滥用抗生素所导致。因此,有必要在临床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治疗过程中,不但对患猪进行及时用药,对同群猪预防用药能更有效的防控本病的暴发。
(2012–06–11)
S858..28
B
1007-1733(2012)10-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