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分期证候分布与聚类分析探索
2012-11-21周迪夷赵进喜刘文洪周旦阳刘颖慧马国玲胡永宾寿成珉陈家炜
周迪夷 赵进喜 牟 新 刘文洪 周旦阳 刘颖慧 马国玲 胡永宾 寿成珉 陈家炜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教育部和北京市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100700;2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3浙江中医药大学)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以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和进行性肾功能丧失为主要特征,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随着DN患病率的逐年升高,其引发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已成为威胁DM患者生命的首要原因。而在ESRD患者中,约有40%是由DN导致的,每年新增的ESRD患者中,由DN引发者占到了50%以上[2]。现代医学对于防治DN尚缺乏特效疗法,中医中药在防治及延缓病情进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中医对其证候分布规律和辨证标准缺乏共识,极大地阻碍了中医药研究成果推广。本研究根据现代医学对疾病分期,从症状出发,搜集患者四诊信息,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技术,对症状条目进行描述性频次统计和无指导性的聚类分析,以期获得DN分期基础上相对客观、符合临床实际的证候分布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符合入选标准的连续DN患者180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93例,年龄39~85岁,平均(66.12±10.32)岁,DM平均病程(12.71±7.76)年。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和200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编写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诊断标准[4]。糖尿病肾病分期参照国际公认的丹麦学者Mogensen分期方法进行[5],根据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值(SCr)将病例分为Ⅲ、Ⅳ、Ⅴ三期。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
1.3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的DN患者,性别年龄不限,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引起尿白蛋白增加的因素者;其他感染、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等得到有效控制者。
1.4 排除病例标准 肾血管性高血压;6个月内有恶性高血压、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急重症病史者;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癌症、妊娠、哺乳期患者。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按照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从门诊、病房收集连续性DN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医生采集所研究病例的年龄、性别、文化等人口统计学特征等背景资料,以及中医四诊信息、血糖指标、尿蛋白、肾功能指标。证候调查量表参考课题组经过“十五”攻关项目研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通过并推荐的DM中医证侯初步量表中的相关内容[6],并在此基础上按四诊顺序排列条目,对量表条目进行初筛,在此基础上建立调查问卷[7-8],采用有、无判断进行评价。被调查者在知情并获得同意的基础上,在调查医生的协助下,采用患者自填法,或者由调查医生逐条询问填写,实验室检查、西医诊断由调查医生填写。
1.6 数据库建立及统计方法 采用ACCESS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两人双机独立录入数据,经纠错、核查无误后,锁定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人口统计学资料、一般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对症状采用描述性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DN各期症状分布特点及聚类分析结果 1)DNⅢ期。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多食易饥、口干、舌苔白,视物模糊,腰酸,乏力,自汗,表明DNⅢ期本虚证以气虚、阴虚表现多见。另一方面,怕热、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耳鸣耳聋、咯白痰,提示标实证以内热、血瘀证多见,也有痰湿证出现,病位在肾,常可病及肝、脾。2)DNⅣ期。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多食易饥、乏力、口干、怕热、舌苔白、视物模糊、夜尿多、自汗、肢体麻木、畏寒、面色萎黄,提示病情进展至DNⅣ期,本虚证气虚、阴虚证较Ⅲ期更显著,也有血虚证表现出现。此外,下肢浮肿、咯白痰、心烦、大便干结皮肤瘀斑出现频率位次也较前上升,提示标实证中以湿浊、痰湿、内热、热结、血瘀证多见,血瘀证的表现进一步加重,病位在肾,常累及肝、脾、胃肠或肺。3)DNⅤ期。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乏力、视物模糊、胸闷憋气、下肢浮肿、肌肤甲错、畏寒、口干、大便干结、皮肤瘀斑出现频率较高,提示DNⅤ期,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本虚证中气虚、阴虚、阳虚证均较前两期更重。善太息、心烦、头晕、颜面浮肿、口苦、恶心呕吐出现的频率也增高,表明DNⅤ期临床表现趋于复杂,标实证则可以表现为气滞、郁热、湿浊、血瘀、热结等多种表现,病位以肾为中心,伤及肝脾、亦可累及心肺,五脏皆可出现病变。
2.2 聚类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结果,删去无明确辨证含义及出现频率低于5%的条目,得到55个症状条目,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以“本虚定证型,标实辨证候”的原则[9]进行判定。聚为8类时较为合理,结果如下。
第一组为:乏力、头晕、耳鸣耳聋、胸闷憋气、心烦、腹胀痞满、瘦薄舌,属于气阴两虚,兼有气滞证范畴,病位在肾,累及肝、脾。第二组为:面色晦暗、面红、颜面浮肿、下肢水肿、多食易饥、恶心呕吐、善太息、肌肤甲错、刺痛、裂纹舌,为阴阳俱虚、热结湿浊血瘀证范畴,病位本在肾,累及肝、脾、胃。第三组为:眼干、腰酸、肢体麻木、怕热、大便黏滞、夜尿多、舌边齿痕,为气阴两虚,兼有湿热证范畴,病位在肾,累及肝、脾。第四组为:颧红、目赤、咯痰白、小便清长、舌暗、舌生瘀点、舌苔白,为阴阳俱虚,血瘀夹热证范畴,病位在肾、肝。第五组为:视物模糊、易怒、舌淡白、舌体胖大、舌红、苔黄,为气阴两虚,兼有郁热、湿热证范畴,病位在肝、脾。第六组为:畏寒、自汗、盗汗、口唇干裂、口舌生疮、口臭、口苦、口黏、略痰量多,上述症状属于阴阳俱虚,湿热内郁证范畴,病位本在脾、肾,标热在肝、肺、胃。第七组为:口干、足跟痛、胀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为阴虚热结证范畴,病位本在肾、病标在肝、胃肠。第八组:面色萎黄、手足心热、皮肤瘀斑、便溏,为阴阳俱虚,血瘀夹热证范畴病位在脾、肾。
3 讨论
DN在中医学中属“消渴病肾病”范畴。由于中医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DN病程较长,症状复杂多样,因此,明确疾病的诊断、分期,就显得十分必要,也是进行临床研究的基本前提。对此,吕仁和教授[9]较早地提出依据Mogenson分期进行分期分型辨证的方法,将DN分为早、中、晚三期九度。针对DN临床症状复杂的特点,提出“本虚定证型,邪实定证候”的辨证思路,使之既便于临床实践操作,又可与国际分期、疗效判定进行良好接轨。
梳理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发现DN本虚证中,DNⅢ期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DNⅣ期在气虚证、阴虚证基础上,出现血虚证、阳虚证,病情进展至DNⅤ期,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表现均较多见。标实证中,DNⅢ期以内热、血瘀多见,血瘀以肌肤甲错多见,也可见痰湿证表现;DNⅣ期除内热、血瘀、痰湿外,还出现了湿浊、热结证,血瘀证则以皮肤瘀斑多见;病情进展至DNⅤ期,可出现气滞、郁热、湿浊、血瘀等多种表现。血瘀证贯穿DN病程始终,并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加重,出现频率增高。聚类分析结果也提示DN本虚证主要有:1)阴虚证;2)气阴两虚证;3)阴阳俱虚证3型。标实证则有气滞证、血瘀证、湿浊证、热结证、郁热证、湿热证、郁热证7候。本虚证中气虚证常与阴虚证并见,阴虚证常与阳虚证并见,气阴两虚证与阴阳两虚证是DN中的常见证候类型,也可以有单纯阴虚证候,但是单纯气虚证和单纯阳虚证未在以上证型中出现。表明由于消渴病内热伤阴耗气,故气阴两伤常同时出现,病变日久,则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故阴阳俱虚并见。标实证中,阴虚证可与热结证并见,气阴两虚证可与气滞证、湿热证、郁热证并见,阴阳俱虚证与血瘀证、湿浊证、湿热证、热结证、郁热证皆可相兼出现。就脏腑定位而言,DN病位以肾为中心,DNⅢ期常病及肝、脾,DNⅣ期除肝、脾外,亦可损及肺胃、大肠,至DNⅤ期则五脏皆可出现病变,标实证中的内热常源于肝胆、肺胃、胃肠、脾胃之火热,气滞证则常责之于肝、脾,湿浊证、湿热证则病位多在脾肾、肺胃。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的结论。武曦蔼等[10]回顾性调查213例DN患者,发现其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特点,Ⅲ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或夹血瘀、热盛证;Ⅳ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夹瘀证,或夹热盛、湿热证;Ⅴ期均表现为气血阴阳俱虚、湿浊、血瘀的虚实夹杂重症。血瘀证贯穿其病程始终。丁英钧[11]等对308例DN患者进行多中心、分层、横断面调查,发现论DN证候具有虚实夹杂、证素组合等多维复杂性的特点。DNⅢ期以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多见,Ⅳ期以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为主;V期以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血瘀证、湿浊证为主。证素组合多样,并随病程发展由少及多、由简单趋复杂。牟新等[12]观察265例DN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现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为主,而失代偿期则主要以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主。标实证中,痰湿证和血瘀证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本研究在传统描述性统计方法基础上,尝试应用聚类分析对D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中医症状以及症状与证候之间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联系[13],需要我们分层之后,对最基本的症状类别进行分析判断。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无指导学习的探索性多元统计方法,可以对流行病学获取的症状变量资料按相似程度大小进行归类,达到降维的目的[14],为证候与症状之间的判别提供一些客观的依据,建立有统计学依据的证候关联。
作为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会对一些变量表达和证候归纳的精确性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我们看到,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对促进中医辨证的标准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Williams ME.Diabetic nephropathy:the proteinuria hypothesis[J].Am J Nephrol,2005,25(2):77 -94.
[2]Collins AJ,Kasiske B,Herzog C,et al.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 2006 annual data report abstract[J].Am J Kidney Dis,2007,49(1 Suppl):A6-A7.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Department of None 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ee,Geneva.1999:3 -7.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主编.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16.
[5]Mogensen C E.Early Diabetic Renal Involvelent and Nephropathy[J].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7:30.
[6]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S].中国医药学报,1993,8(3):54 -56.
[7]牟新,周旦阳,赵进喜.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量表的研制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787 -788.
[8]牟新,赵进喜,刘文洪,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量表的条目初筛[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47 -49.
[9]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10]武曦蔼,倪青,李平.213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调查[J].北京中医药,2009,28(1):13 -15.
[11]丁英钧,王世东,王颖辉,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0(33):695 -698.
[12]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中医杂志,2004,45(10):729-731.
[13]龚燕冰,倪青,王永炎.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一)——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2):79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