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学习的思考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012-11-21李冬梅
李冬梅
(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总在感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学习数学的兴致怎么就是不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的效率,特别是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下,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更是值得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索实践。
一、形成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的大的学习氛围,班级小的学习环境,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从小处着手,塑造大的环境。在班级的建立上,班级的纪律,班级人人的参与管理和维护的程度,影响着学习这件大事的进行。因此,在初一新生这个新的集体刚形成时,笔者就和学生一起建立起严格的班规,包含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卫生制度等等。因为教师的态度的严肃与执行的认真性,决定了学生们没敢小瞧这一条条规定,并在纪律的严格遵守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个多月后,较为整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学生们渐渐安心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了。
数学的学习,特别需要这样能静得下来思考的品质,只有静得下来,才能专心于问题的思考,才能有可能解决问题,学到知识。
二、形成一个思考的学习过程
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影响了他们主动探索,敢于提问的勇气。新学期刚开始,想学的又学得还好的学生就坐在那里准备着认真听老师的讲解;那些学不好导致不想学的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可是目光是散漫的,他们在神游于自己的世界。这样的状态,只会让一部分学生继续有所收获,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只会越来越差,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考试分数出现不及格甚至低分。不了解的人一看,只会觉得触目惊心,而实际这些又反映和包含了众多的问题。笔者始终认为,学习过程深入体验了,学习过程积极参与了,那结果不会差到哪儿去,关键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那些无心于学习的学生,甚至很是洒脱。而数学的学习来不得死记硬背,它是活的,且需活的应用。在学习中,这门学科需要我们用灵活的方法学习,深入的思考,才有可能学得轻松。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数学课,笔者首先做到的是让学生喜爱数学,至少不讨厌数学,这样学生才有学下去、学好它的可能。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讨厌数学呢?首先,作为数学老师要平等待人,尊重、关心学生,不拿学习成绩要挟学生,刺激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少些责骂,多些鼓励表扬。也许在你看来并不值得,但学生们在乎,特别是那些较少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学生,更是不能吝啬我们的激励话语,于细微处给他们以关怀、照顾,学生会记忆犹新,并加之努力的。于是乎,讨厌数学的学生愈来愈少。班级有一李同学,刚开始数学特别差,试卷简单些可考30多,难一些仅有20甚至更是少,基础差固然是原因,但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热情被抹杀了才是最为可怜的(因为就目前而言,她无法摆脱数学的学习)。我时常关注她,给她鼓励,告诉她,只要她尽力了就行了,无需太在意这分数,每次成绩出来,我仅是在全班报出90分以上的成绩,以兹鼓励,而之后的试卷都是合起来亲自给她们本人的。李同学体会到我的苦心,更加努力了,虽然差距很大,但是课上仔细的听,不懂的问同伴,认真地记载,在两年的努力下,成绩上升了,虽是考50多分,但她的进步却是翻倍的。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她对数学的态度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学,要求可以不高,只需认真阅读书本中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摘记其中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未能理解与有疑问的内容。让学生做到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为并不长的45分钟课堂学习打下伏笔。预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需不断的培养学生养成。在预学中,他们或多或少会留有疑问,在学习探讨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会时不时的暴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增强了对这类问题的理解掌握,也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及趣味。有疑则有思,不断的思考,深入的解析,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学起来自然也就不感到累了。
(二)自主学习的锻造,问题解决的探讨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们养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好习惯。通过预学,学生对每一课的学习目标有了确定,但对于知识的由来,产生的过程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加入一些内容,这些加入的内容可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分式的学习中,由于它是紧接着整式后面而学,虽与整式是并立的两个概念,但却也是由整式演变而来,前面学了整式(含字母的)的除法,除号用分数线表示便是分式了。在整式的学习中,遇到了整式的乘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结果为整式),特别是没有学习多项式除以多项式,因为这即将是分式中的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产生新的疑问(为什么不学多项式除多项式),进行一些自主的探究与学习,有利于对数学始终保持着热情。
在认识、了解了分式的基本概念后,类比整式、分数的学习,自然要学习分式的各种运算了,在分式的乘除运算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比如,学生会计算出这样的结果,而经过观察,部分同学会提出不同的见解,也是参照分数对于结果的要求及其整式里的因式分解的知识,马上就可得最终的正确答案了,不仅如此,学得快的同学还可以分析给理解慢的同伴听,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听懂与会解决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它可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解决。学生所做的练习题可以由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也可全班出题,需要注意的是,所出题具有典型性为好。有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做,会有许多教师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至于遇到类似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就更高了。比如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要化到最简分式,则需约去分子分母中的公因式,则必须先进行因式分解。至此,学生更是体会到整式学习中因式分解的重要了,有学生就提出要重新来巩固因式分解的知识,他认为没有它不行。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对于他们今后对知识的学习就不敢掉以轻心了。
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陆九渊曾说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三)大胆联想,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学习中,代数部分的学习思考量及其灵活性没有几何的学习多,几何知识的学习更能反映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因此,在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大胆联想,敢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能力。但前提是学生熟知几何的基础知识,如定义、定理、判定等,这些好比有效的工具,只有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具,才能有效地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几何定义的由来,定理、判定的推演,需要学生亲自去试一试,说一说,论一论,经历了才能掌握得更好。会说是一回事,而能加以灵活应用就是另一回事了。在教学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点很快,但是若让学生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则马上不灵了。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大胆猜想,验证的思考能力。
例如等边三角形中一点 P,PA=3,PB=4,PC=5,求蚁APB的度数。
看到3,4,5的数据,提醒学生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但表示3,4,5的三条线段并不在同一个三角形里,我们怎么办?教师可再次揭示,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会怎样?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合理的推导,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吸引他们为之努力。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鼓励思考,提高效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考的数学就不是数学。就拿最简单的计算来说,如果加入了我们积极地思考,就能让计算变得简单,变得不再容易出错。在学生完成每一件事之前,在完成每一道题之前,笔者都建议学生做一下简短的或是较长的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如解分式方程,我们当然可以用常规的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先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再解,但是解题之前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先做等号左边的分式减法运算,分式方程的结果就出来了,会省去一些步骤,最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出错的几率降低,提高效率。平时的作业中,注意到这些问题,才能在限时考试中发挥多思考少走弯路的好处,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仔细思考的好处,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这些不仅仅让数学的学习受益,其实对于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也是有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思考、反省,通过所思所得,能影响我的教学,影响学生,让他们喜爱数学,学好数学。
[1]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2001.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