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2-11-21黄红建
黄红建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普遍建立和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存活率逐渐提高。目前国内外对婴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评估、早期干预已广泛重视。在儿童发育过程中,早产是导致各种发育障碍的高危因素,故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儿童保健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早期干预是对早产儿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感官刺激、丰富生活环境等活动,促进小儿潜能发育。为了了解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的运动发育、认识能力、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影响进行监测、评估和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早产儿56例作为观察组;既往随机的未进行早期干预的早产儿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阿氏评分,性别,父母文化家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染色体异常及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干预 以鲍秀兰主编的《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为教育大纲。内容包括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的训练。早期由儿童保健医师进行操作示范,并教会家长操作。
触觉刺激:对早产儿进行抚摸,要求2次/d,每次15 min,环境要安静,分别对婴儿的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上肢和背部进行抚摸,抚摸前要温暖双手,并涂婴儿润肤露,操作要轻柔;视觉刺激:一岁以内以色彩鲜艳刺激眼球转动,每天多次在早产儿眼前晃动,一岁以上色彩加形状的训练;听觉刺激:有意识的与早产儿每天多次交流,听优美的音乐,一岁以后逐渐给讲故事、听儿歌等听觉训练。语言训练:模仿口形,发音,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交往训练:经常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等,激发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小儿毅力和勇敢,及伙伴之间的爱心和友好性格。
总之,根据小儿的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训练,早期进行大运动,精细动作,5个能区进行训练。1岁以内以感知和动作训练为主,1~2以训练语言和动作协调能力为主。
1.2.2 检测内容 在6、18月龄,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表(CDCC)分别测定其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FDI)。
2 结果
两组智能发育随访结果,见表1。
附表 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级比较(±s)
附表 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级比较(±s)
18组别 倒数 6个月个月MDI PDI MDI PDI早期干预观察组 56 73.43±15.54 76.26±18.24 96.52±17.15 94.1>0.05 >0.05 <0.05 <0.05 6±22.01对照组 42 69.06±13.07 72.88±20.07 87.59±19.68 82.48±25.01 t值 1.729 1.623 2.383 2.396 P值
3 讨论
儿童保健的目地是综合指导,消除对儿童健康有害的因素(干预),发展和建立有益因素(促进),以提高儿童健康和发展水平。早产儿是脑瘫、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IQ低下、社交和自我调节困难的高发人群[1]。我们不仅是满足于挽救早产儿的生命,保证存活,还要使其生活的有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妊娠3个月是胎儿神经细胞髓鞘形成的重要时期,早产儿过早脱离母体,脑细胞数量较少,脑重量相对较低,使神经系统成熟过程受到阻碍。对新生儿来说,0~2岁这个时间段是新生儿脑部发育最快的时期,并且未成熟脑的可塑性也更强。如能在这个阶段提供的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通过早期干预措施,使各种刺激经传人神经到中枢,使脑细胞得到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刺激,促进脑神经系统发育[2]。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早期干预是改善早产儿预后的关键。有条件的患儿可以长期坚持由专业的保健医生按照个体情况进行操作和配合新生儿游泳及一些专业的医疗治疗仪辅助治疗,临床效果会更明显。今后还可以发展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模式,使更多早产儿得到早期干预从而减少伤残的发生。
[1]王太梅,李松,赵凤临,等.早产儿脑性瘫痪婴儿期症状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当代儿科学杂志,2003,5(4):319.
[2]杜开先,贾天明,栾斌,等.早期穴位电刺激对新生儿脑损伤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影响.中国康复,2008,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