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高频超声的诊断分析
2012-11-21谢凡曾金华刘雪梅
谢凡 曾金华 刘雪梅
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小儿外科的常见病,既往研究认为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诊断该病,而随着高频超声在基层医院的广泛普及,利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率基本能达到100%,为临床提供了更多诊断信息,而且也能为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提供更多诊断信息,现将笔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所见该病的超声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应用高频超声对100例临床诊断腹股沟斜疝的病例进行了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其他外科方法治疗痊愈。本组病例中男93例,女7例,年龄8 d~14岁,2岁以内82例,左侧31例,右侧56例,双侧13例。大部分腹股沟区有可复性包块病史,19例腹股沟区不可还纳包块4~12 h,伴小儿哭闹不安,呕吐。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loak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11MHz,患儿平卧检查床上,充分暴露外阴部及腹股沟区,将探头于腹股沟区对双侧腹股沟区进行多切面对照探查。首先观察患侧,确定腹股沟斜疝发病部位,观察腹股沟斜疝疝囊内容物的性质,然后沿腹股沟管向上扫查寻找斜疝疝囊与腹腔的相通口,测量相通口内径。通过使患儿站立、咳嗽或哭喊的方法使腹压增加,观察确定疝内容物有无蠕动,探头向下移动扫查睾丸,确定睾丸有无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观察疝囊内肠管、网膜内的血供情况。
2 结果
图1 为6个月小儿左侧嵌顿疝的超声声像图
本组100例超声检查提示腹股沟斜疝的声像图表现总结如下:范围约1.1×1.2 cm~2.6×1.8 cm液性暗区。此型37例,占37%。③腹股沟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或仅见少许液性暗区,使患儿站立、咳嗽等方法增加腹压后探查腹股沟区见网膜样稿高回声包块,范围约0.6×0.5 cm~3.0×1.1 c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稍高回声包块与腹腔相延续,相通口0.5 cm~0.8 cm。此型21例,占21%。④腹股沟区见实质性低回声卵巢样包块,内有多个始基卵泡呈蜂窝状,大小约1.6 cm×1.3 cm。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此型2例,占2%。⑤腹股沟区见长条状窄形肠管样回声包块,远端肠管扩张,内见积液。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动态下观察疝块形态较固定,肠管不蠕动,或蠕动弱,与腹腔相延续,相通口0.4 cm~0.7 cm。腹腔肠管扩张1.8 cm~2.2 cm。此型19例,占19%。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胚胎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有一袋形突出,称腹膜鞘状突,鞘状突沿睾丸引带下降,睾丸紧随其后下降,进入阴囊。胎儿8个月睾丸到达阴囊后,鞘突盲袋将睾丸大部分包裹。在出生前,鞘状突先从内环部闭合,尔后睾丸上部鞘状突闭合,最后整个精索部鞘膜闭塞,萎缩成纤维索。腹膜鞘状突的闭塞有时发生停顿,迟缓或不完全,使鞘突管仍然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与腹腔相通,造成可能发生疝的机会。小儿剧烈哭闹、长期阵咳、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内压增高时,小肠、网膜等腹腔脏器被挤入未闭鞘膜突时,形成疝[1]。女性胎儿鞘状突称 Nück管,子宫、卵巢等腹腔脏器亦可进入未闭Nück管内形成斜疝。腹腔脏器不能回纳入腹腔,则形成斜疝嵌顿。小儿腹肌较薄弱,内环相对松软,腹股沟管短而壁薄,外环纤维柔嫩而的弹性,且疝内容物及其血管弹性相对较大,嵌顿时间不长的患儿不易引起肠管坏死。但时间长也可引起肠管坏死。本组100例病例中有19例嵌顿,均经手术证实为嵌顿性斜疝。通过高频超声的观察,如肠管形态,肠管蠕动,疝囊内积液等可为临床提供嵌顿的诊断信息。腹股沟斜疝需与鞘膜积液、睾丸肿瘤、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精索鞘膜积液声像图表现在睾丸上方的一椭圆形、蝌蚪形囊性暗区,暗区与睾丸鞘膜腔不相通。睾丸鞘膜积液声像图表现为睾丸三面包绕的液性暗区[2]。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常为多个,活动度小,质较硬,声像图表现为多个低回声淋巴结样回声。睾丸肿瘤声像图为睾丸内见实质性肿块,可资鉴别。高频超声在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且价廉、无创、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准备,诊断符合率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1]佘亚雄.小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4-189.
[2]黄福光,黄品同.胎儿与小儿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