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研究*

2012-11-20贾建忠

关键词:升级效应转型

贾建忠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市场营销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0)

一、 引 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0年初的企业“招工难”标志着我国发达地区企业,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面临发展瓶颈;2011年3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务院和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国内外知名学者及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等参与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大会”,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中国”, 李克强副总理在大会上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节能环保,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1]这些说明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并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其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升级改造。产业升级具体体现为产业中每个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者是进行流程改造、管理改进等行为。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可能造成产业中某些企业不能从事现有的业务,而必须将现有业务的资源进行转移的状况。产业转型具体体现为产业内某个或某些企业缩短或延伸产业链、将生产性资源转移到品牌或服务,或者是将资源转移到新兴行业的行为。随着环境变化,虽然企业具有自主转型升级的行为,但这种任由市场引发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政府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可以加速其步伐。

纵观各级政府有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主要集中于宏观方针指导方面,如发展新兴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对某类企业进行特殊金融支持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大会”上指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深刻总结的教训是:“在执行转型方针的过程中,用旧体制去执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其表现是在政府的主持之下,进行技术升级及发展新兴产业,采用大规模政府投资,其结果会造成严重的投资效率低下,甚至发生严重的经济问题。”[1]

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具有导向性和推进器的作用。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相关的学术研究,目前国内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从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通过计算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状况,并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说明我国应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或者是计算不同行业的投资规模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说明一国或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和差距。如:地方政府推进产业转型——以东莞为例[2],“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3],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4]等。此类集中于宏观方面的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对政府有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归纳总结国外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得出不同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以此为依据对比中国或中国某些地区产业发展的进程和条件,提出应借鉴和学习的经验。如: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5],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6],从国外模式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7],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8]。该类研究对我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三是针对某个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归纳并得到启示;或者是从企业文化、品牌、环境等视角说明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必要性和经济效果。 如: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9],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广东的实践与成效[10],长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文化战略[1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12],制度环境、企业能力与OEM企业升级战略——东菱凯琴与佳士科技的比较案例研究[13],OEM、ODM到OBM:新兴经济的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14],产业转型的技术与市场生命周期——以新兴经济的高科技产业为例[15],广州产业转型升级之道[16]等。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但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单纯依据某一学术研究结论制定的政策可能导致政策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失效或者成为新的障碍。如有的研究利用产业集中度指标提出我国应通过政策措施提高产业集中度,这却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政府“拉郎配”式的企业并购,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行业垄断局面的出现;某个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产业内其它企业时,可能产生不适应,如蒙牛通过与国际私募基金签订对赌协议率先获得资本优势,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而太子奶利用同样模式发展却倒闭了。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产业内企业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时要综合考虑产业内企业整体转型升级,而不能顾此失彼。

正如吴敬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大会”上指出的“要实现真正转型,根本的措施,或者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所有的改革都应当有‘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而不是个别政策调整”[1]。

综观国内目前有关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内容和政府相关政策文件及措施,很少有考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内企业联合转型升级的现象,我们在此把这种企业联合转型升级的现象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在企业访谈和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概念及其特征,群效应的种类以及每一种群效应发生的机理与条件,并据此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在我国的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或“专业镇”,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促进中小企业群的整体转型升级。

二、 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及其特征

产业是企业个体的集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式可以是产业内某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可以是一组企业联合转型升级。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单独由某一企业行动,往往难以完成其自身的转型升级;而不同企业相互作用或联合行动,可能会实现一组企业共同转型升级。我们把由一组企业相互作用或联合行动,共同实现转型升级的效果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具体表现为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内其它相关企业的转型升级,或者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其它企业的配合,一组企业共同行动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特征主要体现为:

(1)拉动性。产业内一组企业相互关联,当某一企业率先转型升级(竞争力增强)时,要求其他相关企业进行配套转型升级,能与其配套转型升级的关联企业的竞争力将提升,不能与其配套转型升级的企业将退出,从而拉动一组企业完成共同转型升级。

(2)共同行动性。产业内一组企业联合共同转型升级时可以产生共同利益,如果企业不参与共同转型升级,其转型升级不能实现或者是转型升级不具有经济性。

(3)资源依赖性。产业内一组企业独立使用各自拥有的资源时,不能产生利益或效率低下,当他们把这些资源联合时,效率将极大提高,从而实现产业内一组企业的共同转型升级。

三、 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类型

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机理,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共生共享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假设某产业内有企业A、B、C、D、E、F……等,A是高排放、低效能的企业,而B、C、D、E、F等也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如政府的更加严厉节能减排政策),如果他们各自治理污染、提高效能,每个企业都必须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改造,从成本上各自都无法承受;如果不进行改造,这些企业将达不到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而必须关闭。当这些企业联合进行转型升级,共同进行污染治理,他们都将能满足政策要求,并可以降低成本。

现在假设A企业为小火电企业(发电效率低、高耗水、高排放),B、C、D、E、F等为造纸企业(各自需要蒸汽并排放大量污水)。在政府严厉的节能减排政策下,他们各自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污染治理,几乎都难以满足政府要求,或者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当把这些企业联合在一起时,企业B、C、D、E、F原来各自通过锅炉加热生产蒸汽,耗能大、效率低、污染严重,自己生产蒸汽成本高,企业A将原来的产品“电”,需要由“蒸汽”转换,转换效率低。现在由A企业牵头联合企业B、C、D、C、F,A转型主要生产“蒸汽”,并将“蒸汽”以不高于企业B、C、E、D、F各自生产蒸汽的成本价格销售给它们。由于企业A节省了蒸汽转换为电的能量,同样的油或煤的消耗增加了蒸汽的产出;“蒸汽”的购买企业B、C、D、E、F由于不再自己生产而避免了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对这一组企业来讲,由于集中生产蒸汽扩大了“蒸汽”的生产规模,必然具有规模效益,从而可以使A企业具有采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改造的动机,企业B、C、E、D、F由于不再生产“蒸汽”而没有排放问题。由此可见,产业中企业A的转型,促进了整个产业中具有共生性企业的成本节约和产出提高,减少了整个产业的总排放,提升了产业的竞争优势,产业升级得以实现,如图1所示。

此类产业转型升级是由于产业内一组企业之间具有共生性,其产业转型升级难以通过单个企业实现或单个企业转型升级不经济,只有当具有共生性企业的个数达到一定数量并进行联合时,其“群”效应就可以得到体现。我们将产业内由于某一企业转型,联合产业内其它企业共同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一个企业群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现象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共生型群效应。

图1 共生共享型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

除了上述企业A与企业B、C、D、E、F等之间具有共生性外,企业B、C、D、E、F之间还具有共享性。企业B、C、D、E、F属于同类企业,其排放物具有相似性,如果它们各自进行排放物处理,成本必然较高,如果它们能将其排放物集中处理,将会产生规模效应。除了规模效应,排放物集中处理也将使排放物处理企业有实力和动力应用新的排放物处理技术。相似企业排放物的集中处理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升级,同时,各个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各自专长的业务,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将产业内具有相似排放物的企业的排放物处理生产进行转移并集中化处理,这可以使各企业节省成本并促进集中处理企业应用新技术,从而促进相应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共享型群效应。

产业转型升级的共享型群效应的发生,要求产业内的一组企业具有共同处理的对象,这些共同处理对象可以从各自企业分离出来,集中处理。一方面集中化后具有规模经济,可以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集中化倾向采用更先进的处理技术,有利于促进处理技术的升级。

(二)供应链视角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大量同类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的集聚,产业集群使产业同类企业之间形成充分的竞争,集群中每个企业都各自具有一组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高度的分工与专业化的供应链。产业集群内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表现为以供应链为联系的企业群之间的竞争。

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发生。按照供应链中企业的前后向关系,可以将产业链促进转型升级群效应分为后向促进型和前向促进型两种形式。

1.后向促进型产业技术升级群效应

假设产业中有企业A1、A2、A3和B1、B2、B3,其中,A1、A2、A3是零部件生产商,B1、B2、B3是集成生产商,企业A1、A2、A3同时向B1、B2、B3供应零配件,如图2所示。由于企业B1、B2、B3是竞争关系,它们将率先选择企业A1、A2、A3中优势产品(价格优势或特色优势),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A1、A2、A3必然加大研发投入。如果企业A1率先获得某项先进技术并加以应用,那么B1、B2、B3将优先选择企业A1的产品,A1就具有竞争优势。企业A2、A3就必须加快技术步伐模仿企业A1,技术在产业内进行扩散,产业链从水平角度完成技术升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企业B1购买企业A1的产品,企业B1就需要进行配套技术革新,那么企业B1的产品就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迫使企业B2、B3也要进行配套技术革新,这样,产业在纵向角度完成技术升级。我们将这种由于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创新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纵向和横向技术升级的完成,最终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竞争优势的现象称为后向促进型产业技术升级群效应。

图2 后向促进型产业技术升级机制

2.前向促进型产业技术升级群效应

由图2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企业B1、B2、B3之间的竞争,率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竞争优势。这样, B1、B2、B3必然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不妨假设B1率先应用新技术,B1就会要求其零配件供应商进行相应的技术配套改进,如果其中某一企业A1满足企业B1的要求进行技术配套革新,那么企业A1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就强,即企业A1的市场竞争力也强。由于竞争压力,企业B2、B3就会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模仿,其采购就会倾向于A1,当企业B1、B2、B3同样使用新技术后,企业A2、A3不得不进行配套技术革新,从而整个产业链的技术从纵向和横向都得到提升。我们将这种由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创新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纵向和横向技术升级的完成,最终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竞争优势的现象称为前向促进型产业技术升级群效应。

当产业集群中的某一产业链技术升级,提高了该产业链的获利能力,形成产业洼地,洼地效应迫使该产业集群的其他产业链也必须进行技术升级。产业就是在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的技术升级。

(三)共用生产平台型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在珠三角的专业镇区,拥有大量同类中小企业,它们往往属于同一个产业或关联产业。长期以来,企业各自购买设备,独立生产同类产品,它们之间竞争激烈,企业主要关注能体现产品特色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而对于生产的中间环节,特别是企业非连续生产需要的环节常常被忽略。例如广东顺德龙江镇主要生产家具,该镇集聚着2400多个家具企业,生产着全国约50%的家具。由于喷漆是家具生产企业必须的环节,每个企业都有喷漆环节,但由于其生产的非连续性,很多家具企业常常采用人工露天作业进行喷漆,这不仅容易造成产品成色均匀度差;而且空气污染严重,周边居民抱怨多。如果各自建立密闭的喷漆车间,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大,而一个企业的产量不能保持喷漆车间的满负荷生产,因此单个企业进行此类技术升级经济上不合算,企业独自进行技术升级缺少动机,如图3所示,企业A、B、C、D、E……等就是这类家具生产企业。

如果这些企业联合起来或政府出面,搭建专门的家具喷漆平台,建立密闭喷漆车间、引进专业喷漆设备、采用自动化喷漆过程,各企业将喷漆生产环节让渡给专业喷漆平台,如图4所示。专业喷漆平台由于自动化喷漆,效率提高且具有规模经济,喷漆收费可以低于各自喷漆的成本,质量也高于原来各家具企业独自喷漆的质量效果,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

图3 平台搭建前

图4 平台搭建后

共用平台升级不仅有助于使用共用平台的企业完成产业升级,而且能促进产业集聚专业镇(区)的产业升级。因为使用共用平台的企业率先完成升级,提升其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迫使其他企业也必须加入到平台使用的行列中。这样,“搭建专门平台”、“生产环节剥离”为专业集聚镇(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路径。

一个平台搭建的示范效应为专业集聚镇(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路径。在企业集聚的专业镇区,可以发现很多具有上述特点的生产环节,如产品质量检测、通用零部件生产、共同使用的使用次数较少的特殊设备等,都可以搭建共用平台,通过共用平台的专门化和集中化促使共用平台技术升级,从而也带动“使用平台的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完成了产品的质量升级。我们将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称为共用生产平台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

(四)龙头带动的资源整合优势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产业内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资源,这些资源在企业独自运作时,其优势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不同企业的独特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时,其效用可能远远大于各自运作时的状况。

浙江衢州市柯城辖区内的乌溪江上游的两座梯级大中型水库具有独特的水资源[17]:水质优良、水温适宜,其发电尾水流入山下两条引水渠,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26度以下;两条引水渠周边的农户具有土地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一家研究单位,拥有水产养殖技术,取得了鲟鱼繁育关键技术,具有先进的鲟鱼及相关科研技术;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技术依托的企业,将鲟鱼繁育关键技术产业化并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国际先进的鱼子酱生产加工流水线,具有鲟鱼繁育和鱼子酱加工的生产优势。在资源整合前,水库只能靠发电获取收益,而尾水资源没有进行充分利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要依靠科研项目的研究经费维持运转,技术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实现;鲟龙科技开发公司主要依靠少量种苗销售和鱼子酱加工艰难生存,而鲟鱼繁育技术和鱼子酱加工技术没有产业化,技术和设备闲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引水渠周边农户主要靠种植农作物获取收益,土地资源的产出非常有限,如图5所示。

图5 资源整合前

图6 资源整合后

资源整合后(如图6所示),以鲟龙科技开发公司为龙头,主要进行鲟鱼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优质种苗的繁育;中国水产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进行鲟鱼养殖和培育技术开发,并为农户业务转型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辅导;水库提供符合鲟龙鱼生长需求的常年26℃以下优质稳定水源;沿引水渠周边农户鲟鱼养殖提供劳动力和养殖场地资源,保证了鲟鱼生产加工的原材料来源[17]。这种通过龙头带动,整合不同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使产业中每个企业达到技术升级或转型,并得到更大收益的现象,我们将其称为龙头带动的资源整合优势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通过龙头带动,进行资源整合,不仅直接实现了一组企业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还具有延伸效应。当围绕鲟鱼形成了龙头带动的资源整合优势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后,产业链继续延伸,向前发展形成了以鲟鱼养殖、观赏、休闲、餐饮为主的更多企业,群效应的延伸效应将不断得到发展。

四、 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发生条件

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发生的条件对当地政府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宏观条件

1.公平的政策法律环境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同时意味着机会和威胁。在我国,政策法律或地方法规往往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具有差别性,这种差别虽然使具有危机感的企业产生强烈的转型升级欲望,而缺乏危机感的企业更愿意保持现状,企业间的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难以实现。

例如,关铝股份转型升级困境的主因之一就是该企业性质使其长期处于相对优越的地方和国家特殊政策的保护之中,导致其对政策和制度的路径依赖。关铝股份的前身是山西运城市政府于1987年投资兴建的山西运城解州铝厂,1994年达到年产3万吨的规模。公司“关”字牌铝锭荣获“山西省优质名牌产品”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曾被用于发射澳星的“长二捆”火箭,受到国家航空航天部嘉奖,企业先后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中国行业一百强”、“山西省最佳企业”和“利税大户”等殊荣,被中国银行评定为“AAA”级信用企业。1998年组建关铝集团,成立关铝股份有限公司,于当年9月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下设11个分厂,职工4000余人,资产总量33亿元。电解铝年产量11万吨,是山西省最大的综合型有色冶炼加工企业,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18]这一切殊荣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地方政府特殊政策的结果。2005年,由于铝产品市场行情好,公司曾一度试图扩大规模、收购煤矿、建立电厂,2008年投资建成2台20万瓦机组的电厂,同时,铝产品的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及国际金融危机也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2008经运城市政府积极运作,将关铝集团无偿划转给了央企——中国五矿集团,五矿入主后的2009年,关铝仍然连续巨额亏损,公司股票变为“*ST关铝”。五矿入主使关铝股份成为央企子公司,关铝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在连续多年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公司在银行的信用额度仍然可以提升,同时五矿集团也会按时给3000多名员工发工资[19]。

从记者的调查可以看出,从关铝的高层管理者到员工,很少有人想过企业的转型升级,而是过度依赖地方政府或寻求央企获取特殊政策。如在五矿入主时,关铝股份常务副总经理张久明对媒体表示,“我们宁愿当一个央企的车间,也不愿自己势单力薄地去和市场争,那样风险太大了。”在巨亏面前,关铝股份上上下下却表现出浓厚的“不焦虑”情绪。关铝股份一名员工告诉媒体记者:“这就是成为央企的好处: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还是地方国企时,曾经出现连续五个月发不上工资,员工们都很焦急,成为央企后,就再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19]

长期的国企背景,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习惯了对政府特殊政策的依赖,缺乏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没有主动进行升级和转型的动力。因此,公平的政策法律环境是促使企业积极行动,主动寻求与其他企业共同完成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

2.竞争的市场结构

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是企业的本质,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途径有二:一是垄断;二是竞争优势。对于垄断企业,通过略微提价便可低风险无成本地获取超额利润,因此没有进行技术升级或转型的必要,也没有创新的动力,因为创新、升级或转型具有风险和成本。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和差别利益,就必须不断主动进行自我升级,在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一旦面临威胁或发现重大机会,就会自我进行转型;在具有垄断结构的市场中,出于垄断地位的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途径主要靠提价,当其垄断地位因产业中某企业的创新而受到威胁,它们往往采用收购的方式维持其垄断地位,这就破坏了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机制。

图7 具有垄断地位企业对产业技术升级机制破坏

如图7所示,假设企业B1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当企业A1研发出创新技术并应用于零部件的生产,企业B1如果不采购企业A1的创新零部件,其制成品将失去竞争优势,如果采购企业A1的创新零部件就要承担高的价格和进行相应的技术配套革新,那么对企业B1的最好选择就是对企业A1的技术进行封杀,保持原有的市场技术格局。封杀的有效办法就是并购A1,使其创新技术得不到应用,同时使其他竞争者也不能得到A1的创新零部件供应,从而保证了其垄断地位并继续获取超额利润。由于B1垄断的市场地位,纵向企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被其并购行为破坏了。

同样,如果B2或B3通过创新强化其竞争优势,B1的市场地位将受到威胁,此时B1最佳选择就是对B2或B3进行并购,并购后将新技术搁置(由于应用新技术需要配套技术变革,增加成本),从而保持其原有的市场地位优势。可见,由于B1垄断的市场地位,横向企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被破坏了。因此,通过法律限制行业内大企业对其它企业的并购,保持市场结构的竞争性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

3.产业链各企业间保持独立,上下游企业间交易的市场化

产业是由企业组成的集合,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易网络。从横向看,产业链的同一环节上聚集了大量的同类企业,它们面对同样的市场构成竞争关系,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这些企业便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一旦某个企业成功,其它竞争者就模仿和学习,从而在横向上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从纵向看,由于某个企业的新技术应用,可能迫使其上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技术配套革新,从而在纵向上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可见,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多个企业的独立性、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市场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产生的基础。

产业链一体化导致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机消失,破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如前述的关铝股份连年亏损而被央企五矿收购,收购后两年,企业没有任何转机,继续亏损,仍然没有任何转型升级的行为,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市场价格好转或特殊政策。关铝股份主业为电解铝,上游有发电厂,下游有铝产品等,曾经拥有上下游企业多达10多家,还曾想购买煤矿。如此高度一体化的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市场交易变为内部交易,这存在虽然节省了交易费用,但增强了企业间的依赖性并丧失了竞争性,企业的创新动机也消失了。在记者采访中,总经理把连续亏损的责任归于金融危机与过高的电价(该企业电价为0.58元,与当地居民用电价格相等)。关铝的电厂对关铝的相关企业是直供电,为什么价格会高?在电价高时,电解铝和其它相关企业为什么不技术创新达到节省电能呢?可见,他们没有化危机为机会,没有积极进行转型升级。高度的一体化使各个环节之间造成相互依赖,采用内部化交易,缺少危机意识;当出现市场危机时,各个环节总是把责任推给上下游单位,而忽视自身的问题,其结果只能是在相互报怨中失去转型升级的机会。

4.政府不同部门间的高效协作

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所涉及的企业可能分别属于不同行业,而这些行业又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需要将分属于不同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但资源整合往往需要不同部门审批,各部门分别依据不同政策和规定管辖其主管企业的资源或判定企业经营是否合规;而我国各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常常出现冲突,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也比较差,这就使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产业群转型升级的行政审批过程中,不同的部门对具体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意义以及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审批的行政效率也不尽相同。因此,地方政府应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搭建政府部门协作的行政平台,从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视角,整体分析资源整合的效率及其合规性。

如前文所述的浙江衢州市鲟鱼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项目,其中涉及到国家、省、市政府的工商、税务、土地、水利、科技、中小企业局等十几个不同级别的部门,其利益关注点差异巨大。整合资源、协调利益、行政报批等,都需要当地具有高效的行政平台,否则,这样一个跨几个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群不可能形成。

(二)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微观条件

1.主导企业具有利益让渡与利益共享的观念

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不仅依赖于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而且需要某一企业进行主导。主导企业要明白,群效应的利益往往集中于主导企业,但群效应的发生前提是多个企业共同参与,因此,主导企业必须让渡群效应利益,使相关企业愿意参与。例如图1所示的电厂与造纸企业共同联合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如果各造纸企业自己不生产热能而向电厂购买,那么电厂和造纸企业的总排放减少,热能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收益增加等等都体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而且,群效应产生的收益集中体现在电厂。这时,电厂卖“热”的价格不能由于垄断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而应该通过降低“热”的价格将群效应的收益让渡给各造纸企业,这样才能使造纸企业愿意购买“热”,从而保持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2.企业高管层具有对威胁和机会的洞察力及愿意担当的精神

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产生要求有一群能够洞察环境变化可能带给企业威胁和机会的企业家,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单个企业应对威胁的能力有限,而当他们形成一个群共同进行转型升级,才可以化威胁为机会,这些企业才有可能走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生存而寻找避免威胁的途径,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才可以产生。这就需要对环境变化有敏感意识的企业高管,他们不但认识到单纯依靠企业自身是没有应对环境变化威胁的能力和资源的,而且也能发现产业中具有同样威胁的企业,并将这些企业组织起来,通过资源整合产生群效应。

同时,产业中还必须具有某个或某些具有担当精神的企业高管,因为将不同企业组织起来共同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涉及不同企业间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要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这些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担当精神,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将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想象。

3.主导企业具有高超的项目运作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涉及一系列企业和不同行政管理部门,这就需要有一个主导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具体运作。这对于主导企业来讲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项目。主导企业必须具有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项目的运作能力,与不同的企业进行沟通,说服他们让渡某些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与多个企业共同商讨群效应的利益分配机制。由于不同企业的地理位置差异,可能会涉及某些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由谁负责?谁出资?也可能对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提出新的要求,他们是否愿意配合?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没有高超的项目运作能力,涉及众多利益方和干系人的项目很难成功实施。

4.主导企业的市场导向能力和多个主导企业并存

一个产业群往往具有一种或几种核心产品,主导企业把握群的发展方向,其它企业围绕主导企业为其配套生产,这就要求主导企业是市场导向型,对产业群的顾客需求变化敏感。当产业群的顾客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主导企业能及时调整产品,就能带动整个产业群的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反之,将导致市场萎缩,此时,无论企业如何技术升级,其产业整体的销售市场将不景气。即,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市场导向功能实际取决于群内主导企业的市场导向能力。因此,要保持群效应持续,必须要求主导企业具有强有力的市场导向能力。

如果产业内多个主导企业并存,不仅可以保持适当竞争,而且在某一主导企业缺乏市场导向能力时,其它主导企业依然可以使产业群的发展方向保持与市场需求一致。例如在CRT彩电的市场需求衰退时,虽然长虹的等离子彩电发展方向与消费者LED彩电需求不一致,但长虹这个主导企业的产业链上的其它企业并没有因为长虹的方向错误而退出产业群,它们可以转型生产LED彩电主导企业需要的零配件,随着产业群内新的主导企业继续发展。因此,一个产业内需要多个主导企业并存。

五、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政策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招工难”已经使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意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广东提出的“腾笼换鸟”。 但这些政策较少考虑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

(一)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要求政府政策具有整体性

政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不仅要考虑产业中单个大企业,更要考虑产业中大部分中小企业,促使它们共同转型升级。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一组企业联合转型升级的群效应,而不是单个企业转型升级的简单加总,这就要求从整个产业甚至跨行业考虑。

政府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导向功能,它会引导企业转型和升级的方向。因此,制定的政策必须能促进不同企业联合升级,从而使资源优化配置。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如何引导不同的企业主动寻求联合转型升级的机会,并愿意进行联合转型升级。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要求政府政策的去企业身份化

转型升级是产业每一个企业都要进行的事情,不应该因为企业出资方的性质而有所差别。我国企业常常因国有(央企和地方国企)、民营、三资等不同身份所适用的政策不同,因此,部分国企在面临环境变化威胁时,不是积极主动进行转型升级,而是过分依赖政府的特殊政策,从而难以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主导企业,甚至不能参与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过程中。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要求政府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公平性

现实中,常使用“产业集中度”指标判断产业的技术水平,用“产能”判断企业的规模效益。这导致政府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往往偏好大企业、大项目,支持企业间的并购行为,对中小企业实行强行关闭或强迫转移。事实上,单纯的“产业集中度”和“产能”指标并不是判断产业转型升级的依据,甚至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集中度过高,意味着产业内竞争减弱与垄断增强,企业将缺乏技术升级的动机,同时,由于垄断和并购破坏了产业升级的机制,产业的增长停滞;对并购途径形成的大规模企业的追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跨地区并购,只是企业简单产能的叠加),同时形成在特定时期(条件)对政府的要挟(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大,政府政策对其制约的社会顾虑)。

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要求政策对大小企业的公平性,不能因为“小”而歧视,众多“小”企业纳入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体系,也许比“大”企业独自进行转型升级的效果更好。因此,政府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不能为了“集中度”而集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和群内企业的独立性是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基础。

(四)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要求政府提供更切实的服务

在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过程中,政府应定位于服务和客串角色,并尽力建立各种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如: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产生的初期阶段,往往涉及不同主管部门的资源审批或程序审批,也可能涉及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解决,这时应建立联合不同政府部门的协作平台,以便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关注着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这两个经济大区具有众多的产业集群或“专业镇”,具备了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发挥的先决条件和潜在价值。因此,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应该了解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产生机理、发生条件等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利用群效应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徐以升.经济转型知易行难 专家称不能“旧壶装新酒”[N].第一财经日报.2011.3.21.(A2版).

[2] 刘继云,史忠量.地方政府推进转型升级——以东莞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4] 张海梅.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J].岭南学刊. 2009:(5).

[5] 曾荣平,岳玉珠.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7:(12).

[6] 朱志胜.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1).

[7] 李平.从国外模式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 苏朋.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9] 陈再齐,刘品安.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区域经济.2010:(4).

[10] 宋林,陈元,温思美 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广东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

[11] 吕方.长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文化发展战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2]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5).

[13] 毛蕴诗,姜岳新,莫伟杰.制度环境、企业能力与OEM企业升级战略[J].管理世界.2009:(6).

[14] 毛蕴诗,戴勇.OEM、ODM到OBM:新兴经济的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经济管理.2006:(20).

[15] 刘常勇,刘阳春.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与市场周期——以新兴经济高科技产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6] 文小开.广州产业转型升级之道[J].南风窗.2011:(6).

[17] 邱彬强.鲟鱼游出致富路[N].中国联合商报.2010.7.23.

[18] 郭建平.山西运城地区解州铝厂[J].有色金属工业.1997:(9).

[19] 孟凡红.央企化运城模式调查[DB].网易财经第一线.总第22期, http://money.163.com/special/news22/.

猜你喜欢

升级效应转型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懒马效应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转型
回暖与升级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