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2012-11-20张青梅
张青梅
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物理疗法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手段,是以不同的雾化器利用气体射流的原理将液体撞击成微小颗粒,悬浮在气流中,输入呼吸道,雾化液中还可以加入溶解粘液剂、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等,以达到消炎、解痉、祛痰等局部治疗目的,从而减少了全身给药的毒副作用[1]。雾化的方式有很多,选择正确的雾化吸入方式有助于呼吸道感染的康复。本文对500例患者分别采取压缩雾化吸入和超声雾化吸入,对这两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00例患者,年龄3月至90岁,平均年龄(45+1.2)月,其中男310例,女190例,上呼吸道感染121例,下呼吸道道感染379例,均排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250例,上呼吸道感染60例,下呼吸道感染190例;对照组250例,上呼道感染61例,下呼吸道感染189例。雾化2次/d。同时进行相同的输液疗法。组间病例数、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将500例呼吸道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其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常规应用抗炎平喘化痰治疗,观察组给予压缩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两组给予相同的雾化液即:上呼吸道感染用地塞米松2~5 mg,氨溴索15~30 mg,糜蛋白酶4000单位,下呼吸道感染均用氨溴索15~30 mg,布地奈德0.5~1 mg,两组均用生理盐水相应稀释,压缩雾化用生理盐水1~2 ml,超声雾化20 ml,均用口含嘴或面罩吸入,2次/d,压缩雾化药液雾完为止,超声雾化15~20 min,3~5 d后(3~5 d为1个疗程)观察雾化效果。对其收集资料后并进行记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采取数据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判定[2]显效:上呼吸道感染用药3 d后,咽干、咽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咳嗽明显消失;下呼吸道感染用药5 d喘息明显减轻,呼吸平稳,肺部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少;有效:上呼吸道感染用药3 d后,咽干咽痛有所减轻,咳嗽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用药后5 d喘息明显减轻,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无效:用药5 d后,上述症状和体症无明显改善或改善轻微。
2 结果
表1 (观察组)卡方等于7.31,P<0.01
表2 (对照组)卡方等于48.53,P<0.01
上呼吸道感染观察组:显效16例(26.67%),有效33例(55.00%),无效11例(18.33%),总有效率80%;上呼吸道感染对照组:显效49例(80.33%),有效11例(18.03%),无效1例(1.64%),总有效率98.36%;下呼吸道感染观察组:显效 156例(82.11%),有效 28例(14.74%),无效 6例(3.16%),总有效率 96.84%。对照组:显效 101例(53.44%),有效 32例(16.93%),无效 56例(29.63%),总有效率70.37%;两对应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有数据统计,雾化吸入时雾滴的大小决定了它在呼吸道中的沉降部位,也就决定了对哪个部位的作用效果最好。雾滴直径1~5 μm,沉积部位在细支气管及肺泡;直径5~20 μm,沉积在支气管;20~40 μm,沉积在鼻、咽、喉及上部气管。压缩雾化吸入机可将药液雾化成3~6 μm的细小微粒,这些微粒绝大部分可进入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甚至是肺泡,不需要过多的生理盐水湿化,原药液可直接被黏膜吸收,有效浓度增高,在通过口腔咽部的时候,没有附着在过多的水分上停留,会一直沉降在下呼吸道,所以,对下呼吸道作用好。而超声雾化器所产生的药物颗粒大部分只能沉积在上呼吸道,同时由于加入的生理盐水多,湿化效果更好,所以,对于上呼吸道作用充分,对下呼吸道药物沉降很少,不能有效治疗下呼吸道疾病,通过临床研究比较,压缩雾化吸入更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进行排痰及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超声雾化主要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更有效。
[1]张蕊,郭爱敏.两种雾化吸入方法对全麻开胸术后患者的影响.护理学报,2007,2:48-59.
[2]孔建芳.呼吸功能训练在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2009,1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