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居民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2012-11-20于国伟刘青青格鹏飞曲红梅海汪溪雷世成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于国伟 刘青青 格鹏飞 曲红梅 海汪溪,3 雷世成,3 (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006年中国高血压患者约2亿人〔1〕,目前中国高血压前期者有32.6%发展为高血压〔2〕,国外有关文献显示年龄在55~65岁的高血压前期者有一半发生高血压〔3〕。因此探讨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和发病特点,有利于分析并预测高血压的流行趋势,防止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负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在甘肃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市、区),每个县设置调查点作为项目县。第二阶段各县(市、区)所管辖乡(镇)均作为项目乡(镇);第三阶段在每个乡(镇)按民族、职业、性别、收入进行分层,随机抽取10个村;第四阶段在样本村中随机抽取20户,每户中抽取1名出生日期与调查日期最为接近的人为此次调查对象。调查的基本单位为个人,进行入户调查或者通过居委会预约的方式对本地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问卷和体格调查。
1.2 方法 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集中在当地居委会或者或社区服务中心统一进行,项目调查组设置的专门人员审核及收集问卷、体格表及相关调查表,同一个人的体检表与问卷表一起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装订。对甘肃省14个市(州)、县(市、区)疾控中心的项目主管人员进行培训;制定岗位职责,统一程序和方法。由甘肃省疾控中心项目小组负责并与各市(州)疾控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调查,省疾控中心项目组负责对上报的数据统一录入、清理及反馈。数据的录入必须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并剔除逻辑错误,严格按工作手册统一要求进行。本项目所需工具统一从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参购,测量前至少静坐5 min,精神放松。右臂与心脏在同一水平,测坐位右上臂血压,袖带气囊的下缘在肘窝上方2.5 cm处,重复测两次,取平均值。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2次读数相差≥6 mmHg,则再测第3次血压,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抽取15~20 ml血液,用于血液黏度的检查。
1.3 指标定义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将高血压分级定义〔4〕: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120 mmHg、<80 mmHg为正常血压,SBP、DBP分别在120~139 mmHg、80~89 mmHg为正常高值;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者亦被认为是高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分型〔5〕:低体质量组:BMI <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MI 18.5~23.9 kg/m2;超重组:BMI 24.0~27.9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腰臀比(WHR)〔6〕:分为正常组和向心性肥胖组,男性 WHR≥0.9,女性WHR≥0.85为向心性肥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连续性变量以s表示,t检验进行两组的比较;分类变量以频数(频率)形式表示,通过χ2检验来验证其相关性。因变量为二分变量(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前期),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分性别随年龄增长分析 调查了6 672人,男性3 003人,女性3 669人,年龄35~91(平均51.8)岁。合计人群中正常血压检出率29.1%(1 942人),高血压前期检出率33.7%(2 251人),高血压检出率37.2%(2 479人)。男、女性35~44岁组高血压前期检出率最高(男:43.5%,女:34.6%),随年龄增长降低,其中男性45~54岁组高血压前期检出率降低9%达到34.5%,65~岁组以后高血压前期检出率最低(男:31.9%,女:27.4%)。男、女性高血压前期检出率35.9%vs 32.0%,差异显著(P<0.01)。随年龄增长高血压升高,男女性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 1。
2.2 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均值分析 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两两比较,结果发现性别、城乡、年龄、心率、BMI、WHR、SBP、DBP、血液黏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2。
表1 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分性别随年龄增长情况〔n(%)〕
表2 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高血压人群基本特征(s)
表2 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高血压人群基本特征(s)
(男/女)城/乡 年龄(岁)n组别心率(次/min)BMI(kg/m2)WHR SBP(mmHg)DBP(mmHg)血液黏度(CP)6±8.5 66.4±6.1 4.28±0.67高血压前期2 251(1 078/1 173)(670/1 581)50.9±10.5 77.5±12.5 23.2±3.2 0.87±0.07 121.5±7.6 77.9±5.2 4.35±0.68高血压 2 479(1 139/1 340)(1 553/926)55.2±10.0 78.5±13.0 24.4±3.6 0.88±0.07 150.正常血压 1 942(786/1 156)(444/1 498)48.5±10.0 75.8±11.2 22.2±2.9 0.85±0.07 103.3±19.3 94.1±11.4 4.53±0.7
2.3 按WHR为指标对男女性分年龄段高血压前期检出率进行比较 不同年龄段女性高血前期检出率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前期检出率有所升高,65~岁组后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下降;除35~岁组,各年龄组男女性高血前期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见表3。
图1 男、女性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随年龄变化情况
表3 向心性肥胖组中分性别不同年龄组高血压前期检出情况
2.4 按BMI为指标对男女性分年龄段高血压前期检出率进行比较 45~54岁组男、女性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男32.9%vs女50.0%)(P<0.01),且人群中女性高血压前期检出率40.8%高于男性35.5%(P<0.01)。见表4。
表4 超重肥胖组中分性别不同年龄组高血压前期检出情况
2.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心率、血液黏度、WHR、BMI分组、是否锻炼、城乡、少数民族、肉类这11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为二分变量(高血压前期和正常血压)采用逐步后退法,以0.05为水准,得到年龄、向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性别、城乡、民族、心率这8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年龄越大、心率越高,高血压前期发生风险越高,OR值依次是1.019(95%CI:1.012~1.026)、1.015(95%CI 1.009~1.021);在 BMI中超重、肥胖发生高血压前期风险分别是正常体质量的2.080(1.515~2.855)、3.484(2.260~5.369)倍。向心性肥胖、城市、女性、汉族较非向心性肥胖、农村、男性、少数民族居民发生高血压前期风险分别是 1.221(1.061~1.405)、1.325(1.140~1.541)、1.479(1.289~1.697)、1.418(1.043~1.927)倍。见表5。
表5 高血压前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前期检出率33.7%,男性35.9%,女性32.0%,低于文献报道的台湾高血压前期检出率35.8%〔7〕,较美国安东尼奥市高血压前期检出率31.6%〔8〕高。本次调查35~45岁人群中甘肃省高血压前期检出率37.4%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1〕的检出率36.7%比较高0.7%,与《重庆市成年居民高血压前期患病及影响因素》〔9〕的检出率71.1%比较低33.7%。
随年龄增长,男女性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均有降低趋势,高血压呈升高趋势,这表明随年龄增长高血压前期易转化为高血压。本研究显示女性达到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与高血压检出率相等,比男性提前约3~5年。对于向心性肥胖组,女性处于高血压前期状态在45岁后显著;超重肥胖组中45~54岁的女性高血压前期检出率超过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性激素变化有关〔10〕。
Logistics回归结果分析显示: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易患高血压前期,这可能与我国现代社会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暴饮暴食等相关〔11〕。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习惯、生活行为与环境、家族遗传可能是导致其高血压前期风险较汉族低的原因。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向心性肥胖、超重和肥胖都成为男女性患高血压前期主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2020年发展中国家年龄≥65岁的人群将有4.7亿是肥胖者,这将是发达国家的两倍或两倍以上〔12〕。
高血压前期在诊断时也许并无任何症状,但是随着血压的升高,可以引起头痛、视觉改变、疲劳、眩晕等非特异性症状,通常也伴随着其他不良状态〔13〕。相关研究发现相对于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者有85%的人患有一种或几种心血管疾病〔14〕;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卒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等心脑血管疾病疾病的风险高〔15,16〕。高血压前期伴有较高心率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大〔17〕。
综上,45岁后女性,尤其向心性肥胖者容易处于高血压前期,应积极对其进行行为干预;城市居民、超重肥胖者应改善生活饮食结构,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减轻疾病负担。
1 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13.
2 Zheng L,Sun Z,Zhang X,et al.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from prehypertension to hypertension among rural Chinese adults:results from Liaoning Province〔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2):217-22.
3 Pitsavos C,Chrysohoou C,Panagiotakos DB,et al.Abdominal obesity and inflammation predicts hypertension among prehypertensive men and women:the ATTICA Study〔J〕.Heart Vessels,2008;23(2):96-103.
4 刘力生,王 文,姚崇华,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5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组问题工作组联合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349-50.
6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质量指数和腹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23(5):5-10.
7 Liu LK,Peng LN,Chen LK,et al.Prehypertens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Taiwan:a five-year follow-up〔J〕.J Atheroscler Thromb,2010;17(2):189-94.
8 Lorenzo C,Aung K,Stern MP,et al.Pulse pressure,prehypertension,and mortality:the san antonio heart study〔J〕.Am J Hyperten,2009;22(11):1219-26.
9 张 玲,石 凯,易 东,等.重庆市成年居民高血压前期患病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6):698-700.
10 Boschitsch E,Mayerhofer S,Magometschnigg D.Hypertension in women:the role of progesterone and aldosterone〔M〕.Inform Healthcare,2010;13(4):307-13.
11 Nesbitt SD.Treatment options for prehypertension〔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2007;16:250-5.
12 Swami HM,Bhatia V,Gupta AK,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obesity among elderly in chandigarh〔J〕.Indian J Comm Med,2005;30(1):11-3.
13 凌梨梨,赵景波,许加亮,等.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63-7.
14 Chia YC,MBBS(Mal),FRCP(Eng),et al.Prehypertension: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J〕?Malaysian Family Phys,2008;3(2):72:76.
15 Vasan RS,Larson MG,Leip EP,et al.Impact of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1;345(18):1291-7.
16 Suri MF,Qureshi AI.Prehyperten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J Cardiovasc Nurs,2006;21(6):478-82.
17 King DE,Everett CJ,Mainous AG,et al.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resting heart rate in subjects with pre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6;19(8):79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