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名称英译的描写性研究

2012-11-18朱小美陶芳芳

关键词:专名旅游景点景点

朱小美,陈 蕾,陶芳芳,袁 刚,伍 彦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 230039)

一、引言

随着我国涉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问题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以及翻译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合格的景区公示语英译不仅能够更好地向国外游客宣传介绍中国的旅游资源,更能对外展示我国良好的涉外旅游环境。因此,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对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景区公示语主要包括景点介绍、景点标示语、景区告示语、旅游标语等。而景点名称在属性上是景点标志语,包含在公示语的范畴内。景点名称主要起指示和提示的作用,体现了公示语信息的“静态”意义。

正如我国景区公示语英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景区景点名称的英译也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如译写混乱、译法不一致等问题[1]。其实,早先也有学者探讨过地图上景点地名的英译,总结出“地名音译、景名意译”的翻译原则[2]。然而,我国风景名胜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加之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就显得纷繁复杂,十分广泛。因此,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加实际有效的原则作指导。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探讨。许多学者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景点名称的英译,强调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重视景点名称中文化内涵的传递[3-6]。也有学者将景点名称的英译与语用学结合起来,从“语用等效”[7]、“语境制约”[8]视角来研究景点名称的英译,指出要尽量将名称的社会语用知识体现出来;要适应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另外,还有学者运用目的论[9]、文本类型理论[10-11]以及审美和美学[12-14]探讨景点名称的翻译原则和策略。阅读这些文献不难发现,学者们在探讨景点名称英译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规定性的研究方法,对景点名称的英译有非常明确的评判标准[15]。诚然,为了保证合格的景点名称英译,相关部门在起初制作这些双语标识语时,也是组织了相关资深译者进行过认真严格的把关。除了一些可能是由于制作印刷过程中的疏忽导致的低级错误,这些景点名称的翻译,从译者本身的角度来看,都有其合情合理之处。翻译研究应该对文本进行客观的描述,探讨翻译的过程以及背后的因素。因此,本文摒弃规定性的研究框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以黄山、九华山以及天柱山为代表的安徽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的英译进行客观的描述,比较对照译文与原文,在此基础上得出景点名称英译有益的启示,为将来更多景点名称的英译提供实用性参考。

二、描写性翻译研究

在语言学中,描写(description)和规定(prescription)是一对相对立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翻译研究的传统几乎都是规约性(prescriptive)的,总是探讨翻译中理想的标准,规定译者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或者一种翻译模式与其它模式相比更好更合适或更坏更不妥,从而忽略了实际的翻译过程以及译者究竟是如何翻译的[16]。与规约性的翻译研究相对的是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y,DTS),它的突出特点是重描写轻规约,重要的不是规定译者“应该”怎么做,而是了解他们“实际上”在怎么做。在描写翻译研究中,翻译就是在译入语系统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译入语文本,无论其依据是什么[17]232,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描述、解释并预测目标层面的翻译现象。

描写翻译学派属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崛起的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分支。最先提出描写翻译学这一概念的是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霍尔姆斯确定了翻译研究中纯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并且将描写翻译研究分支放在学科整体构想中的首要位置。描写翻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图瑞(Toury)。图瑞认为,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并通过对具体翻译个案的描写和分析归纳出对翻译实践具有示范或启示作用的理论原理。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首先,将目的语文本置于目的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其次,比较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辨识目的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最后,把概括得出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17]233。

描写翻译研究避免了由于规定性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困惑以及诸如直译和意译这类问题的争论,给予各类翻译以正确的定位。该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即翻译的不完整性和译者的操控[18]。译文不可能完全再现原文,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不同程度的操控。因此,译文对原文的偏离都是合理的,研究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描述这些偏离并找出译者这样处理的原因,用于解释和指导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描写翻译研究可以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具体的资料和依据,也是检验、修正理论假设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但是,描写翻译理论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规约性标准,而是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完善之处,只有将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结合起来的翻译研究才能揭示翻译的全部。

三、景点名称英译的描述性研究

按照图瑞的观点,“翻译”可被认为是目的语文化中在任何情况下任何表现为翻译或被认为是翻译的目的语表达形式。因此,描述翻译研究(DTS)只研究“存在的”。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安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采用拍照、纸笔记录的方式,收集了共276个景区双语景点名称,其中包括97个黄山景区双语景点名称,73个九华山景区双语景点名称和99个天柱山景区双语景点名称。景点类别包括峰、谷、崖、石、洞、瀑、湖、潭、涧、河、泉、亭、台、楼、阁、寺、庵、宫、苑等等。调查中得到的景点名称的英译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翻译文本,是可以进行描述研究的。

1.两种模式的景点名称及其英译

旅游景点名称是对旅游景点特征的形象概括,对于具体的景点介绍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信息浓缩量较大。而它的功能作用又决定了景点名称必须形式上短小精悍,便于记忆。许多景点名称不仅形象生动,还充满着文化特色。旅游景点名称主要是对景点的区分,并且要能让游客快速记住,长度不能过长,不可过于拗口。按照表达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1)专名+通名 绝大多数旅游景点名称采取的是“专名+通名”的模式。简单来讲,景点也是有名有姓,所谓“通名”就是景点是“姓”,它是区别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标志,例如:“蓬莱峰”的“峰”、“海心亭”的“亭”、“金沙泉”的“泉”等等。那么,“蓬莱”、“海心”以及“金沙”就是景点的“名”,即“专名”,它是用来区分同一类别的不同事物。比如,“鹦哥石”、“蟾蜍石”、“狐狸石”中的“鹦哥”、“蟾蜍”、“狐狸”就是区分这三个景观的标志。按照通名来划分,此类景点名称主要包扩自然景观名称与人文景观名称。像山山水水、峰峦岭巅、沟壑岗丘、洞窟奇石、飞瀑溪流、花鸟鱼虫等等,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而宫殿府第、楼台亭阁、佛塔寺庙、桥梁建筑、坟茔陵墓等等则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物质文明演进的形象体现,都属于典型的人文景观。“专名+通名”类的景点名称,通名是显性的,那么对于这些通名的英译,我们作出如下归纳(见表1、表2、表3):

表1 与山有关的通名英译统计

表2 与水、木有关的通名英译统计

表3 与居有关的通名英译统计

续表

景点名称的通名将不同类别的景观区别开来,但真正能体现出景观独特之处的应该是它的专名。不过,相对于通名,景点名称中的专名要复杂得多。陈福季曾在《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原则》一文中简单地归纳出我国风景名胜命名的13种形式,可见其复杂性[19]。“专名+通名”模式中专名的英译亦作如下归纳(见表4):

表4 “专名+通名”模式中专名英译的分类

(2)专名 各大景区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景点名称,它们的表达形式不是惯常的“专名+通名”模式,通常它们的“通名”是隐性的。通俗地说,它们有“名”无“姓”。但是,它们的“名”与“专名+通名”模式类名称中的“名”相比起来,又稍有区别,更加雅致与形象,比如,梦笔生花、鳌鱼出海、十八罗汉朝南海等。虽然初看并不能判断它们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景观,但通过了解可以发现,这类景点名称通常都是对山石峰谷类自然景观形态的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并且通常都包含着文化典故。但是,绝大部分景点名称中的典故与该景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定海神针”(九华山)这个名称其实与小说《西游记》中虚构的东海龙王用以镇海的宝物并没有历史的渊源。它只是一座高7米的石,浑圆直竖,顶尖削,下临深渊。云浮峰腰,其石半露,别有情趣。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押韵、格调、性灵、境界诸说,喜欢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浓,形成了汉语表达简隽空灵、委婉含蓄、工整对仗等特点。这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似乎影响了汉语景点名称的命名。将普通的自然景观的特点与文化典故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为语言添彩,更能激发想象和引起共鸣。

调查得到这类景点名称共32个,通常是四字形式,也有少数三字结构的。其中四字结构的有24个,三字结构5个,还有五字、六字、七字结构分别各1个。按照句法结构可分为两种:主位结构和偏正结构。从内容表达上来看,分为普通介绍型和文化意象型,如表5所示:

表5 “专名”模式中专名英译的分类

2.景点名称英译的两条原则

前文对安徽景区景点名称英译的描写,可以看出景点名称的两种模式。将这两种模式的景点名称的英译或处理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景点名称英译的两条原则。具体如下:

(1)通名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要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景点名称中的通名区分的是景点的性质,亭台楼阁,山峦沟壑,宫苑庙宇等等都有着清晰的边界。并且,通名相对于专名来讲,更加的具体和确定。因此,英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这里的实际情况是指景点的本质。另外,对于通名性质相似的情况,要注意区分对待,对号入座。

在表1-3中一共有42个不同的“通名”,并且这些“通名”在性质上是可以分类的,因为它们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属性,比如“山”、“峰”以及“顶”,它们都是山体的一部分,甚至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是可以互换的。根据“汉典在线”的解释,“山”就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对应英译有mountain,hill,peak。“峰”是“高而尖的山头”,对应英译有peak,summit。“顶”有“最高的、最上的及最高最上的部分”的意思,在表示“山顶”这个概念时对应的英译有top,summit,peak。对照来看,这三个通名的对应英译都有“peak”,根据《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的解释,“peak”is“the pointed top of a mountain or a mountain with a pointed top”。因此,“peak”似乎涵盖理论上“山”、“峰”、“顶”的典型特征。再如,通名“泉”,解释为“从地下流出的水源”,对应英译为“spring”。那么,四个都叫“X 泉”的名称为什么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对应英译:Waterfall,Spring和Pool?《汉典》中关于“泉”的详细字义的第三条是这样的:“又如:温泉;矿泉;清泉;泉根(泉源);泉脉(地下伏流的泉水);泉涌(泉川喷涌);泉鱼(渊鱼);泉绅(从高山上飞泻下来的泉水);泉韵(泉水声)”。不难看出,“泉”还是个上义词,包含以上诸多下义词。语言的实际使用是非常灵活的,为了交际的方便,汉语习惯用上义词代替下义词。景点名称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短小精悍,通名一般都是一个字。“温泉”、“金沙泉”、“女娲泉”、“百丈泉”中的“泉”所对应的下义是有区别的。“金沙泉”的泉水由石罅中沸出,大不盈瓯,四时不竭,与“温泉”同类,均译作“spring”。“女娲泉”是一块大岩下的神秘的水凼,常年不干,译作“pool”。而“百丈泉”实际是一条顺千尺悬岩而下的瀑布,译作“waterfall”。所以,在面对不同或者相同的“通名”时,首先要注意辨别区分,做到准确。

(2)专名达意 刘宓庆谈及汉语翻译理论时将翻译的功能分为体现不同交际质量和效果的三个等级:即基础等级,功能表现为传达信息内涵,只求达意;中间等级,功能表现为适应交际行为,尚能传情;最高等级,功能表现为审美传感效果,既能达意,又有传情[20]。因此,达意就是将文本的基本信息传达出来,以不阻碍交际为基本标准。

表4可看出,209个“专名+通名”类景点名称中,有47个采取了拼音化。这些名称大部分有着宗教或者神话渊源。可见专名的翻译要简练,避免复杂的解释。表5中17个主谓结构的景点名称的对应英译中,只有2个保留了主谓结构,14个文化意象型景点名称中有1个舍弃了意象,其余均保留。可见景点名称英译要尽量名词化,避免使用句子,以达到简练达意。汉语景点名称的命名倾向于融入历史文化,表达思想感情,措辞也讲究雅致。与汉语注重自觉形象、强调概括性形成对比,英语注重理性分析,语义细腻具体。这似乎会成为景点名称英译的一大障碍。但是从描述翻译学的立场来看,这些问题或者困难是通过它们在译文中的解决方式而显露出来的。因为发现原文中的某些成分在译文中没有成功实现,所以认为翻译出现了障碍和困难。但是,就翻译的描述研究的目的来说,所有那些从原文本身的角度出发看来似乎“有问题的”原文现象不应该看作问题所在,译文在译入语系统中的接受性才是描述研究的根本出发点[17]232-237。景点名称将景点的信息以浓缩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的是传达信息的功能。因此,“专名”英译的功能只要达到基础等级即可。另外,专名的来历广泛复杂,英译很难实现传情,只要将基本真实的信息传达出来即可。景点名称“猪八戒打哈欠”是形容一块神似张着嘴打哈欠的猪头的巨石,其实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命名者的臆想,以激发游客的想像力。译者省去了“猪八戒”这个文化意象,译为Yawning Piggy。还有“鹊桥横空”也就是一座离地拱起的巨石,看似天桥,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的“鹊桥”没有本质联系,译者译为Heavenly Bridge。这样的英译为外国游客提供了真实的景点信息,实现了基本的信息传达目的。对于其中文化意象的传达,不必过于苛刻,成则好,不通则退而求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文化动机”已经成为一种多主体的、多重的、更高层次的动机,激励着旅游主体对异国旅游景点的探索。所以,只要将基本信息呈现出来,即可让游客自己领略。英译时不用执着于形式的对等,关键在于意义的传达。

四、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文化热”的时尚潮流,入境旅游的外国游客的数目也在逐年递增。景区公示语的英译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景点名称的英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游客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安徽作为一个中度发达的中部省份,其对外旅游发展还处于一个发展中阶段。为了给外国游客呈现一个舒适优良的旅游环境,景点名称的英译的最起码标准是能够理解的。对景点名称的描述性分析打破了传统翻译规约研究的束缚,从实际存在的语料出发,进行原文-译文的比较,得出建设性的启示和原则,这是景点名称英译研究的一个良好的尝试角度。外国游客游览中国的文化遗迹及风景名胜已有一定的历史,那些已经为他们接受或熟悉的景点名称英译,通过描述分析可以提取出有实际意义的原则,来指导此类翻译工作。

景点名称通常配有相关介绍,并且导游以及旅游资料或文献也是了解景点具体信息的便捷途径。因此,景点名称英译可简单达意即可,更深层次的东西应该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

[1]刘洪涛.论我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名,2000,(5):10-11.

[2]陈小凡.旅游地图上地名景点名翻译问题[J].地图,1988,(4):64.

[3]林玉华.从文化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3-107.

[4]刘德军,陈艳君.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与目的论关照下导译者之策略选择[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7-108,119.

[5]张美芳.文化途径看澳门——浅谈澳门世界遗产景点译名[J].上海翻译,2009,(2):29-33.

[6]乌永志.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2012,(2):93-97.

[7]李怀奎,李怀宏.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1):32-35.

[8]陈凌燕,傅广生.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语境制约及应对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66-168.

[9]吕春敏.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英译——以宁夏旅游景点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5):87-88.

[10]夏克浪,杨燕群.文本类型理论观照下旅游景点英译策略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122-124.

[11]朱兵艳,刘士祥.旅游景点文本特点与英译策略——以海南国际旅游岛景点英译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16-318.

[12]马松梅.一旅游景点的英译文引发的思考——谈汉、英民族不同的语言审美观[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3):109-111.

[13]宁 玲.谈景点名称翻译中审美成分的保留[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4):126-128.

[14]周 勇.旅游翻译呼唤美译——以成都市旅游景点之英译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0-93.

[15]陈珊珊.佛教旅游景区英译规范化初探[C]//中国翻译协会,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光盘版论文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1-7.

[16]Toury D.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7:1.

[17]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8]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17.

[19]陈福季.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原则[J].地名知识,1991,(4):26-27.

[20]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8.

猜你喜欢

专名旅游景点景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专名的涵义和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