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2012-11-16晁秀玲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4期
关键词:制霉菌素义齿念珠菌

晁秀玲

浅谈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晁秀玲①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65例进行病历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西地碘组和制霉菌素组,分别给予治疗。结果:西地碘组与制霉菌素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碘和制霉菌素治疗口腔念珠菌病均能取得很高的疗效,值得推广。

口腔念珠菌病; 西地碘; 制霉菌素

口腔念珠菌病为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多数为念珠菌属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临床上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为鹅口疮,又称雪口病。目前,医学上广泛使用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这就增加了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病机率,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若长时间患口腔念珠菌病,可能会发生恶变[1],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确诊的65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的病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口腔念珠菌病的病理特性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其中男67例,女28例;年龄3~65岁,平均55岁,3~16岁6例,16~55岁38例,55岁以上21例。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西地碘组35例和制霉菌素组30例。

1.2 临床症状 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多发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其主要症状为唇、舌、颊、腭黏膜外伪膜较难擦除,如果用力强行擦除可见表面糜烂、充血;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多发于45~55岁的人群,其主要症状为弥散性红斑及舌黏膜萎缩;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人群,主要症状为义齿的承托区黏膜有大面积的充血,颜色发红,呈散状红斑;慢性增殖型珠菌病,发病年龄多为45~55岁,主要症状为颊或口角内侧的黏膜上出现白色斑块,病情严重时白斑的黏膜表面会出现增生颗粒,导致黏膜丧失弹性[2]。

1.3 方法

1.3.1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消除口腔内局部可致病隐患因素,例如患者要戒烟,保持义齿卫生,对不良义齿(尤其是检查发现义齿白色念珠菌表现为阳性)进行更换或纠正,可疑致病抗生素类药物要停用等。建议义齿采用3%~5%的苏打水浸泡。

1.3.2 改善身体状态,发现身体的其他疾病要积极治疗,如身体存在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以及其他口腔黏膜类疾病(扁平苔藓、白斑、盘状红斑狼疮)时要及时治疗。

1.3.3 用药方法 (1)西地碘组给予口服西地碘,具体为含化后口服,1.5~3 mg/次,3~4次/d,连续用药2~8周。(2)制霉菌素组给予口服制霉菌素,亦为含化后口服,50万u/次,3次/d,连续用药2~8周。两组给予口服药物的同时,采用浓度为0.05%~0.12%的洗必太进行含漱,3次/d,直至症状和病损消失及白色念珠菌培养试验转为阴性。

1.4 疗效评价标准 白色绒膜及病损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舌背乳头萎缩逐渐恢复,白色念珠菌培养试验呈阴性为痊愈;白色绒膜及病损大部分消失,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白色念珠菌培养试验呈阳性,但其菌落在50以下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病损区域缩小,白色念珠菌培养试验呈阳性,但其菌落在100以下为有效;临床症状及病损未见明显改善,白色念珠菌培养试验呈阳性,且其菌落在200以上为无效。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SEM 3.1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西地碘组与制霉菌素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西地碘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其含有的分子形态的碘,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功效,且低毒,实验已经证实,西地碘能够高效的、无固定性的杀灭病毒、细菌及真菌,其作用机理是西地碘内的分子碘能够氧化病原菌的原浆蛋白活性基因,并与病菌蛋白质氨基相结合,从而有效杀死病菌。

制霉菌素属传统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其功效是能够结合细胞膜上的特异固醇,从而改变膜通透性,使重要细菌内容物漏出以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该药物有较强的抗真菌疗效,尤其是针对念珠菌更为显著,即便是重复用药也不会产生抗药性。此药口服后不容易被身体吸收,大部分药物都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在皮肤表面以及黏膜局部外用药后也不能吸收,因此患者应该争取药物在口腔内融化以后再将其咽下[3]。制霉菌素口感较差,含化时有异味,难以忍受,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反胃、呕吐、厌食等症状,致使部分患者因不能忍受药物异味而放弃用药进而影响治疗疗效。在笔者所收治的患者中就有2例因无法坚持用药而终止治疗。但是,相对而言制霉菌素药较为便宜,易被患者接受。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治疗,除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外,也应该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以及口腔内局部致病因素给予充分考虑。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因此必须消除该病的致病因素,才能确保治疗效果,且保持良好疗效,防治病情复发[4]。临床上不少患舍格伦综合征的患者,由于未能很好的控制病情,导致口腔感染念珠菌而病情复发。针对慢性增殖型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根据该病有恶变率较高的特点,临床上建议尽早活检切除,防止发生癌变。

[1] 陈允,陶秀彬.制霉菌素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效果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0):54-55.

[2] 施云,陈建祥.口腔念珠菌病224例临床表现及真菌学诊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08,27(17):78-79.

[3] 吴伟珍.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67例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7):51-52.

[4] 张春梅.口腔念珠菌病的观察、治疗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1):88-89.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47

①河南省口腔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52

晁秀玲

2012-04-13) (本文编辑:王宇)

猜你喜欢

制霉菌素义齿念珠菌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不同剂量低浓度制霉菌素治疗中度鹅口疮患儿的临床效果
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预防肿瘤患者放疗后口腔感染的分析
甲硝唑联合制霉菌素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应用
义齿稳固剂改善全口义齿咀嚼效能的临床研究
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分析
老年人活动义齿及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应用
活动义齿与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