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言词典》补苴
——以《原本老乞大》为例
2012-11-14方一新
方一新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研究
《元语言词典》补苴
——以《原本老乞大》为例
方一新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原本老乞大》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老乞大》版本,属于元朝作品。依据《原本老乞大》,以释义和收词立目入手,可以对《元语言词典》进行补正。
元语言;老乞大;词典;补正
《原本老乞大》(下简称《原本》),自1998年在韩国发现以来,已经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硏究。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该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老乞大》版本,属于元朝的作品。近来读《原本》,经常查阅《元语言词典》(李崇兴先生等编著,下简称《元词典》),发现一些可商可补处,*《元语言词典》的成就有目共睹。当初编撰时,《原本》尚未发现,故编者无从参考、利用,这是应该说明的。故草成“札记”,从释义、收词立目的角度有所举述,聊为补苴云。
一 释义方面
(一)快性
《原本》:“你再添半定,卖与你。”“添不得。”“肯时肯,不肯时罢。”“我是快性。捡好钞来,临晚也,贱合杀卖与你。”[1](P.55)
快性,《谚解》同。《新释》《重刊》作“爽快的人”。用其同义词语替换。
《元词典》“快性”条:“指杀人、杀牲一下子致命。《赵礼让肥》三[紫花儿序]:‘白:太仆,小生来了也。与个快性,杀杀杀。”[2](P.159)
按:《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快性”条列有三义:1.犹快意。南朝梁何逊《答高博士》诗:“为宴得快性,安闲聊鼓腹。”2.迅疾。多指快速处死,使受刑者少受痛苦。*后举二例: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贫道受死,你与我快性者”,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自成,求你看在亲戚的情分上,给我个快性,我到阴曹也感你的情”。……3.急性子……
从其用例看,“快性”本指快意、迅疾,除了南朝何逊诗外,再如唐卢仝《杨子津》诗:“鹏腾鼇倒且快性,地拆天开总是闲。”又《杂兴》诗:“飞鹰跃马实快性,脣腐齿烂空□岏。”由此引申,则谓爽快、干净利落,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咱宰了一个牲口儿,与他个快性儿。”明吕坤《呻吟语摘》卷下《外篇·天地》:“居官只一个快性,自家讨了多少便宜,左右省了多少负累,百姓省了多少劳费!”《广韵·青韵》:“刢,刢利,快性人也。”明焦竑撰《俗书刊误》卷十一《俗用杂字》:“快性人曰刢利。”“快性人”即谓爽快利落之人,省称之则为“快性”。《玉篇·心部》:“□□,快性。”(《集韵·号韵》作“□□,快也”)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九:“顾野王《玉篇》:‘□□,快性。’案:□□,遇事即行,不留滞也。吴中谓牲畜急行曰□□头骡子,人性急亦曰□□。”又翟灏《通俗编》卷三六“杂字”:“□□,音燥。《玉篇》:‘快性也。’按:俗有□□性之语;又江北人催人速办事曰□□些。”以“快性”释“□□”,亦即爽性、爽快、不拖拉之义。*以上《吴下方言考》《通俗编》两条书证,蒙友生真大成博士检示,在此申谢。《元词典》直接解释为“指杀人、杀牲一下子致命”,是把“词外之意”当作释语,不当。
至于“快性”常指行刑时的干脆、不拖泥带水,也就是《大词典》所说的“多指快速处死,使受刑者少受痛苦”,则属于语境义(或曰“词外之意”),因为执行死刑者贵在速决,手法迅疾,“刀起头落”,与生性爽快、做事利落有共同点。
“快性”既可指爽快、利落,也可指爽快、利落之人,形成转喻。《原本》《谚解》作“快性”,《新释》《重刊》作“爽快的人”,就是明证。
此外,《大词典》第二义“迅疾”下所举二例,也均可以用“爽快”、“痛快”或“干净利落”作释,释语稍隔。
(二)馆待
《原本》:“那般者,你却且休怪,小人没一礼馆待。”“怪甚么?咱每一家里,又不是别人。”[1](P.51)
小人没一礼馆待,“一礼”,《谚解》作“甚么”。《新释》《重刊》无此句。
检唐宋以来史书,已有“馆待”一词,如《旧五代史》卷十五《梁书·李罕之传》:“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作“歛”)军西归,路由洛阳,罕之迎谒供帐,馆待甚优。”《宋史》卷一四二《乐志》:“清卫军习乐者,令钧容直教之,内侍主其事。园苑赐会及馆待契丹使人。”
除了《老乞大》外,朝鲜时代的其他汉语会话书亦多见此词。《朴通事谚解》“百岁日”注:“子生一七日,谓之一腊;一岁,谓之百晬。《质问》云:初生孩儿以百日为百岁日,六亲皆以礼贺之,主人设席馆待。”[3](《朴通事谚解上》附《朴通事集览》,P.243)又“厨子”注:“光禄寺有厨子,即供应大小筵宴及馆待使客执爨之役者也。”[3](《朴通事谚解中》附《朴通事集览》,P.255)《训世评话》上:“后头引这那三个人入来,摆者黄瓜和饭馆待的后头,这三个人告说……”[4](P.421)又下:“第二日清早起,却把羊肉馆待他”,“那介人每日出去,醉饱酒肉回家。正娘子问他丈夫说:‘甚么人每日这般馆待你来?’丈夫回说:‘尽富贵人家馆待我来’”。[4](P.449,459)
上揭唐宋史书各例似说明“馆待”有文言词的味道,但由《原本》《谚解》和《训世评话》也采用此词看,“馆待”可能已成为元明时期的通语,从书面文献到当时口语都在使用。
元明以来,又有“管待”一词,意思是款待、招待,词义与“馆待”相同,《大词典》《元词典》已收释。*汪维辉教授认为:“馆待”通作“管待”,“仍活在口语中”。
《朴通事谚解上》“光禄寺”注:“光禄寺在东长安门内,其属有大官、珎羞、良酝、掌醢四署,掌供办内府诸品膳羞酒醴及管待使客之事。”[3](《朴通事谚解上》附《朴通事集览》,P.211)
(三)杀
《原本》:“俺那里井都是石头垒的,最深杀的没一丈,都是七八尺来深有。”[1](P.41)
最深杀的没一丈,《谚解》同。“杀”用于谓词性成分后表极大程度,相当于“很”、“甚”。《新释》《重刊》均作“很深的没有一丈”。用前置的程度副词“很”替换了后置的表示程度深的“杀”。
检元代典籍,类似的用法如,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二折:“我教与你,你把这钞高高的抬著,道:‘兀那穷秀才,贾老员外与你宝钞一贯。’(陈德甫云)抬的高杀,也则是一贯钞。”
《元词典》“杀”有三义,均是“用在动词后”,其中第3义是“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极点”[2](P.273),未收列“形容词+杀”表示极点的用法,当补。*《元词典》所举第2例《楚昭公》一“量此物强杀者波,则是一口剑”,“杀”亦接在形容词“强”之后表示程度深,与《原本》此例相似。
字也作“煞”,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七:“李和风者至此,又题诗曰:高唐不是这高唐,淮畔荆南各异方;若向此中求荐枕,参差笑煞楚襄王。’”明林廷选《桂林夜怀器之将别》诗:“只愁江上孤舟别,明月清风冷煞人。”
这种用法的“杀(煞)”在今冀鲁官话、西南官话、徽语、吴语和闽语等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参看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煞”条第21义,中华书局,1999年,第6650页。可见语言的古今相承。
二 收词立目方面
(一)贴
《原本》:“兀的五两钞,贴一两半来。”[1](P.47)
本段四本差异较大,此句《谚解》《新释》《重刊》均无。
又:“量酒,来迴钞。兀的二两半钞,贴五钱来。”[1](P.48)
贴,《谚解》《新释》《重刊》均同。
按:贴,找零钱。“贴一两半”,言找回一两半的零钱。《说文新附·贝部》:“贴,以物为质也。”盖汉魏以降产生的新词,本义是以物质钱,典押*《南齐书·周顒传》:“亦有摧臂斮手,苟自残落,贩佣贴子,权赴急难。”“贴子”言典押子女,即后世卖儿卖女之谓。;引申则有补偿、找钱义。《大词典》“贴”的第2义是“补偿;补贴”,未收“找钱”义。《元词典》收有“贴兑”一词,释为“找补”,可惜未收“贴”的单用之义。
《水浒传》第23回:“(武松)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贴钱”即找还的钱,“贴”仍即找还、找钱义。*此例承真大成博士检示,谨谢。
(二)迴钞
《原本》:“卖物,来迴钞。通该多少?”“二两烧饼,一两半羊肉。通是三两半。”[1](P.47)
迴钞,《谚解》《新释》《重刊》均作“会钱”。
又:“好酒么?”“好酒。你试尝,酒不好,不迴钞。”[1](P.47)
不迴钞,《谚解》作“不要还钱”,《新释》《重刊》均作“你别还钱”。
又:“量酒,来迴钞。”[1](P.48)
迴钞,《谚解》《新释》《重刊》均作“会钱”。
按:从这两例看,“迴钞”犹言结账、付钱,与“会钞”、“会钱”同义,应该属于元代口语。《大词典》*《大词典》收有“会钞”一词,释云:“付帐。《水浒后传》第十四回:‘吃完了,正要起身会钞,见两个人也进店来吃酒。’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八章:‘当他掏出皮包会钞的时候,不留神就把这个收到特务经费的收条给带了出来。’”又“会钱”释为“指加入摇会等组织的成员按期平均交纳的款项”,未及此义。《元词典》均未收。
“会钞”表示结账、付账,另见他书,如元施惠《幽闺记》第22出:“你在外面发卖,我在里面会钞记帐。(丑)说得是。我在外面发卖,你在里面会钞记帐。”又:“(生)酒保,天色晚了,会钞罢。(丑叫科)官儿,娘子不吃酒了,会钞。”又:“(生)酒保,一发明日会钞罢。”*汪维辉教授说:今吾乡俗语犹有“先吃后会钞”之说(从前下馆子吃饭时常说),不过不说“会钱”。又云:此条可注意者,是“迴”“会”的读音问题。吴语因为保留浊声母,两字音近,口语中常常难以分别,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原老》时代匣母字仍读浊音?如果匣母已经清化,则“迴”“会”的读音差别颇大,不应当通用。似可深挖。
无论“迴钞”还是“会钞”“会钱”,《元词典》均未收。
《说文》:“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囘,古文。”其古文的写法就像回转的水流、漩涡。本义是旋转、迴旋,引申则有交易、买卖义,近代汉语时期用例甚多,如元姚守中《粉蝶儿·牛诉冤》曲:“好材儿卖与了鞋匠,破皮儿回与田夫。”又有“回易”一词,指交易,买卖。现代方言中,“回”可指转卖、转让,在冀鲁官话、晋语、吴语中仍然习用,*参看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回”条第4义;也有“购买”或“赎回”义,第1968页。杭州话常说:格个物事回拨我。词义稍有转变。
(三)不拣怎生
《原本》:“恁识者,这早晚,日头落也,教俺那里寻宿处去?不拣怎生,俺宿一宿。”[1](P.44)
不拣怎生,《谚解》同。《新释》作“不要推托”,《重刊》作“别推托”。
又:“这早晚黑地里出入不便当,更恁这狗每乖,不拣怎生,恁与俺做些个粥如何。”[1](P.46)
不拣怎生,《谚解》作“不拣怎么”。《新释》《重刊》均作“不嫌烦劳么”。
《原本》两例“不拣怎生”,均犹言“无论如何”,《谚解》第1例全同,第2例作“不拣怎么”,意思没变。而此2例《新释》《重刊》均改换说法(①“不要推托”“别推托”;②“不嫌烦劳”),句意已经明显不同了。
与此相近的还有“不拣甚么”。*汪维辉教授说,两者义似有别:“不拣怎生”就是“不管怎么样,无论如何”,“不拣甚么”则是“不论什么(东西、事情……)”。细按上例,似释作“不论什么(东西、事情……)”方确。
《原本》:“安乐时不快活呵,真个呆人也。死的后头,不拣甚么,都做不得主张有。”[1](P.59)“不拣甚么”,与“不拣怎生”义近,也是不管怎样、无论如何之义。*真大成博士说,“不拣怎生”又见于《元典章·吏部》卷三“投下勾当休另提调”条:“众人商量了合依体例行呵,令各自另提调呵,不拣怎生也偏向无体例,有大勾当里不便当呵,今后投下勾当,独自休另提调者,不拣甚么勾当呵。”前云“不拣怎生”,后云“不拣甚么”,义同。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还有“不拣怎得”(第八回)、“不拣怎的”、“不拣怎地”(第二十四回)与“不拣怎生”意义、组词模式均相同。
《元词典》有“不拣”条,释为“不论”,[2](P.31)《大词典》则释为“不管,不论”,释义接近。“怎生”单用也有无论如何、好歹义,表示请求;*参看《元词典》“怎生”条第二义,第411页。故“不拣怎生”组合连用。按照一般的看法,《原本》比较接近元代口语,“不拣怎生”可能就是当时口语的记录,与一般的“不拣”单用稍别,似可单独收释“不拣怎生”。
与此相仿,“不拣甚么”在《通制条格》《元典章》及其他元明文献中常见,《元词典》中似可与“不拣怎生”一并单独立目。
类似的,还有“演里”、“班子”、“菜蔬”、“店子”、“新近”等。
(四)战张
《原本》:“他每委实不是歹人。”“既这般的呵,休则管的战张。”[1](P.45)
战张,《谚解》《新释》《重刊》三本均作“缠张”。
按:战张,亦或“缠张”,辞书未收。元关汉卿《拜月亭》二[一枝花]:“怎生般不应当,脱著衣裳,感得这些天行好缠仗。”《元词典》收“缠仗”条,释为“纠缠”,举关汉卿上例,是。*《大词典》释为“缠绕”,不确。然则《拜月亭》之“缠仗”,实即三本之“缠张”,亦即《原本》之“战张”,作“缠仗”、“缠张”、“战张”,实即一词之异写。
从语音上看,古代表示颤栗,颤抖,常借“战”为之,“战”“颤”二字《广韵》均“之膳切”,隶章纽线韵,读音相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干部》:“战,假借为颤。”指出了“战”可通“颤”的事实。而“战”(颤)与“缠”叠韵(“战”线韵,“缠”仙韵,仅有平去之别),读音亦近,或可通借。
仅从《原本》《谚解》等《老乞大》的早期版本看,《原本》(包括《谚解》)部分词语后代版本《新释》《重刊》等往往改用他词,可订补《元语言词典》之处较多。除上所举之“同形”异义词外,另如《元词典》只收录“铁落”[2](P.319),未收录“帖落”,等等。
(五)索甚么
《原本》:“俺特的来,怎生粜与些米做饭吃。索甚么籴米?俺的饭熟也。客人每吃了过去。”[1](P.42)
《原本》:“恁吃了饭时,著两个赶著马那里放去。头明不吃的饱了那?索甚么籴草料?”[1](P.46)
索甚么,《谚解》作“不须”,《新释》《重刊》均作“何必又要”。
又:“我送你到外头去。”“索甚么你送?”[1](P.51)
索甚么,《谚解》作“不要”,《新释》《重刊》均作“不须”。
索甚么,意即为什么、何必、干吗。《原本》之外,又如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乌夜啼】见放著一条捷径疾如箭,索甚么指路金鞭!”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索甚么嘱咐叮咛,似取水垂辘轳,用酒打猩猩。”《元词典》收“索甚”条,略云:“用不着;无须。又作‘索什么’、‘色甚么’。”[2](P.305)但未收本词。*真大成说:“索甚么”又见于《通制条格》《元典章》《南台备要》,元曲中亦多见,例不备举;可见当时确实经用。单独立为词目,可从。“索甚么”已单独成词,理应收释。
(本文曾提交“‘《老乞大》《朴通事》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6月,杭州),初稿曾请汪维辉教授和真大成博士看过,都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内子王云路也多有指正,特此致谢。所有疏失均由笔者负责。)
[1]郑光主.原本老乞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边暹,等.朴通事新释谚解[G]//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全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李边.训世评话[G]//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全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
SomeSupplementsandCorrectionstoYuanLanguageDictionary——BasedonTheOriginalManuscriptofLaoQiDa
FANG Yi-x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TheOriginalManuscriptofLaoQiDais regarded as the oldest edition ofLaoQiDa.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edition, makes some supplements and corrections toYuanLanguageDictiona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 paraphrase and lexical entry.
Yuan language;LaoQiDa; dictionary; supplement and correction
方一新(1957-),男,浙江黄岩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汉语词汇和训诂学的研究。
H109.2;H164
A
1674-2338(2012)03-0082-04
(责任编辑: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