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保护视角下的新疆旅游发展方式探索

2012-11-14蒋志远聂爱文

昌吉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新疆旅游

蒋志远 聂爱文

(1.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2.昌吉学院中文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繁重的学习、工作以及激烈的竞争让人们不时地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问题。当今旅游消费者进行旅游行为的目的越来越多的表现在释放压力、追求纯自然的生态美之上。拥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多元民族文化的新疆,如何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如何在开发的同时能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扩充和完善。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首次提出了“生态型旅游”(ecological tourism)的概念,强调在旅游活动的同时要把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降到最小,这与大中型旅游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保护性”。1988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进一步的定义,即“生态旅游最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的考察和享乐秀美的风光和野生动物。”在保护性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旅游资源的“自然性”。随后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又得出了新的定义:“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发展应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进一步扩充了生态旅游的涵义,即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义务性”以及让包括当地居民也同样受益的广泛的“效益性”。同年九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又进行了完善,即“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强调了生态旅游的“教育性”。希望通过生态旅游这种方式能够唤起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游客的素质。[1]

根据“生态旅游”发展史可以看出,关于生态旅游的涵义一直随着人们的实践认识而不断的扩充和完善。综上所述,关于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可以总结为五点:即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吸引力的生态价值,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积极的生态保护意识,全方位的生态效益。

二、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注定了新疆的旅游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当一个地区制定旅游开发的具体方案和计划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其区域的特殊性,从而做到一切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新疆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其特殊性进行归纳分析,从而便于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开发战略。新疆的旅游业的特点概括如下:

第一、与旅游动机较强、旅游需求旺盛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旅游距离过长。新疆地处亚洲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上来讲和国内经济相对发达、旅游消费所占个人收入支配较高的国内东部地区、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旅游距离过长。旅游距离过长则意味着旅游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即所谓的“出行代价”,包括旅游上所消耗的精力和财力以及所付出的情感和情绪等代价。旅游距离越长,则“出行代价”越大。旅游距离过长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信心,阻碍旅游行为的产生。[2]

同时,即使个体具有前往目的地的旅游动机,但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旅游环境条件或者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会影响个体的旅游行为,反之亦然。旅游距离的长短关系着费用、时间、情感等旅游环境因素,所以可以看出旅游距离和旅游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点我们可以通过 2009年全国入境旅游者与新疆入境旅游者统计对比表(表一)为例进行分析。

表一 2009年全国入境旅游者与新疆入境旅游者统计对比表

从表一可得知,韩国和日本是中国旅游业最大的两个客源国,两个国家的全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近占到了全国入境旅游人数总和的30%。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两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同中国内地较近,旅游距离较短,目的地旅游环境条件较完备。其二就是两国经济发达,具有进行旅游消费的能力,容易形成旅游动机。

我们还可以看出两国把新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数占其整体入境旅游人数的比例却很低。其中日本入疆游客为全疆入境游客人数的4.6%,韩国入疆人数仅为全疆入境人数的3.0%。分析其原因其中一个很大的阻碍因素就是新疆同这两个国家的旅游距离过长,使得其旅游环境条件不利于游客做出选择,限制了旅游者的旅游行为。

第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68种旅游资源中,新疆拥有56种,居全国之首,有“天然博物馆之称”,也被誉为亚洲及其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3]自然资源的丰富首先表现在新疆自然生态系统上的多样性,主要分为山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绿洲生态系统。分属于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又衍生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如分布在绿洲的农业文化和分布在草原的游牧文化等。

同时建立在生态系统上的自然环境也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繁衍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即集合物质和精神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其中物质文化通过各民族在生产劳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等具体形态表现出来。以精神文化为载体的情感生活则通过艺术、音乐、仪式等具体行为表现出来。新疆独特的地区民族文化是新疆旅游业的灵魂,其作用是可以为当地自然资源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系统化、完整化。

第三、以伊斯兰教为主的旅游宗教文化。新疆文化资源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新疆共有清真寺24093座,少数民族信教群众1000多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50%。在南疆,特别是喀什、和田地区基本上保持每村一座主麻寺,每县一座清真大寺。南疆的维吾尔族有朝拜麻扎的习惯,有影响的麻扎亦建有礼拜寺,这种礼拜寺新疆有数十座。[4]可以看出,伊斯兰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渗透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对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其特定的民族文化。

由于宗教文化是其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作为旅游资源而进行开发和利用。伊斯兰教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类型,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例如具有美学价值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和清真寺,伊斯兰特有的食品、服饰、手工艺品以及宗教节日等可以满足广大游客猎奇的心理需求。所以在新疆,以伊斯兰为主的宗教文化是新疆重要的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可以形成其特有的旅游宗教文化。

第四、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旅游承载力有限。任何旅游开发都必须要考虑到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从而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地处内陆中心地带,从总体上讲由于远离海洋,受到了降水、气温等因素影响,气候较为干旱(如表二),所以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表二 新疆自然状况统计表

表二是2009年全疆以及各地区在气候方面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疆的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光照时间长,这些特点造成了新疆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中南疆和东疆的年平均降水量非常少,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受地理气候的限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比较有限,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旅游业如果开发不合理的话会使其环境和自然资源更容易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人为损害,进而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不可恢复的损失和地区环境的恶化。

综上可以看出新疆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其地域风光、历史古建筑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导致了其旅游业的承载力呈现出十分有限的显著特点。

三、新疆生态旅游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疆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旅游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进行旅游开发时一定要选择合理的开发策略和管理模式,其中“生态保护”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旅游开发与管理当中,积极的建设生态旅游产业,不仅符合当前新疆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良性发展。

首先,旅游距离过长的特点是由新疆本身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目标地旅游路程过长对旅游行为会起到阻止作用。旅游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旅游既可以用时间计算,也可以用距离来度量。人们对时间和距离的知觉,会影响人的旅游态度和行为。[5]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当从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出发,变不利为有利。随着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逐渐同一化,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愿意去一个与自己生活环境不同的地区进行旅游,以此来追求新奇感并希望扩展自己的视野,希望得到一段特殊的经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越是新奇越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而刺激旅游者进行消费行为。如今大众游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旅游消费者对高质量旅游的要求,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亲近自然、享受原生文化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以生态旅游作为招牌可以有效地缓解旅游距离过长所造成的心理阻碍作用,从而满足人们追求原生态、高质量的需求,进而吸引广大的旅游者前来消费。

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生态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生态旅游产业得以实现的保障,因为如果旅游资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话都会影响甚至阻碍其他环节的运转,从而破坏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如何协调各环节的运转以及保护其生态平衡的完整性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这点,生态旅游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疆作为目的地吸引游客的不仅是优美的风景,还有建立在新疆地理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在一起时,就对旅游消费者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所以生态旅游不仅针对的是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其人文生态环境。没有自然生态坏境的话,人文生态环境会失去其载体,而人文生态环境的缺失则会使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其文化的内涵。这里所讲的生态旅游正是两者的有机组合,并且是吸引游客的有效运行方式。

第三、生态旅游符合当地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生态观。首先伊斯兰教认为人和自然同根同源,人不可能独立于自然之外,如《古兰经》所述:“你们将在大地上生活,将在大地上死亡。”(7·25)“人类、野兽和牲畜中,也同样地有不同的种类。”(35·28)。同时伊斯兰教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自然的时候应当遵循适度原则,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古兰经》所述:“万物是个有定量的。”(13·8)“我确以定量而创造万物。”(54·49)“你们不要挥霍,挥霍者是恶魔的朋友。”(17·27)

从上述教义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教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宗教文化,强调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人应当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天国”世界。正如《古兰经》所描绘的那样:“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酒河,饮者称快;有蜜河,蜜质纯洁;他们在乐园中,有各种果实可以享受。”(47·15)[6]

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符合伊斯兰教生态观的最佳模式。当今进行旅游开发时,宗教文化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何展现宗教文化的核心价值,启发人们去积极地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旅游所倡导的价值观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生态观是一致的,通过生态旅游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当地伊斯兰教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形成生态型的宗教文化旅游。

第四、脆弱的生态坏境表明传统旅游已经不适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生态旅游的道路才能使旅游业步入良性的轨道。同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环境为主线进行地有控制、有计划地开发,并且倡导在旅游的前期宣传和旅游过程中都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通过这种“寓教于游”的方式让以前传统的旅游者升华为生态旅游者,最大限度的防止旅游活动给旅游景区所造成的损害。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在确定生态旅游的规模时,会按照当地景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破坏。同时当地居民也积极参与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从中受益。所以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旅游组织者、当地居民和旅游消费者等各方共同进行的生态保护性的旅游活动,这种通过提高所有参与者生态保护意识的方式可以有效保护当地脆弱的环境免受旅游活动带来的冲击,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取长远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

四、新疆实行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新疆实行生态旅游的战略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符合新疆实际情况和根本利益,关于如何进行生态旅游的建设,笔者认为应当联系新疆本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构建生态型的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展现当地的文化,又要有利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7]新疆地区其本身生态的具有脆弱性,所以进行旅游开发之前,要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及环境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统计,确定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以保护为原则制定相应的开发目标,最终达到合理开发的目的。在进行具体旅游建设时一定要突出当地自然景观的美感以及当地文化的魅力,一切旅游开发项目要充分考虑到对当地自然和文化带来的影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避免对当地生态文化造成冲击。同时在开发自然景观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发展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两者的结合创造符合当地发展的生态型旅游产业。

第二,重视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能不能吸引游客并树立良好的口碑是和其旅游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分不开的。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兴旅游产业,其服务和管理与传统旅游业相比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科学性。首先旅游管理者要具有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的组织能力,能够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旅游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旅游服务和导游方面的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生态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服务人员和导游也必须在工作时懂得如何向游客传输生态保护方面的知识。所以培养“生态型”的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成为生态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三,对旅游消费者积极的进行引导,塑造生态旅游者。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长期以来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等对水源清洁的保护和热爱绿色等很多观念和传统都对生态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7]所以在旅游中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突出这种文化的优秀观念和传统,既让游客们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可以从中感悟到当地文化的生态智慧,从而在旅游中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当中。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也要采取有关保护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对旅游者进行制约。在游客到来的时候要告诉游客应当遵守的准则以及应当承担的义务。导游在工作的时候不仅要照顾好游客,也要起监督作用,有必要时可以设立专业巡逻员进行景区秩序的维护。

旅游的良性发展。生态旅游当中,新疆地区的人力和人文资源是重点开发的项目,是生态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鼓励当地居民积极的参与到生态旅游建设当中,既能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丰富生态旅游项目,也能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上和生态上的实际的效益,并从中意识到生态经济的重要性,从而使当地居民认同生态旅游的理念并自觉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维持自己民风民俗。

结语

作为地处祖国西部边疆的新疆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民族文化,并通过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当今我国正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凸显的十分重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科学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式,有利于新疆的经济发展以及长治久安。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含义以及规划方案,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如何使生态旅游同当地实际情况有效的相结合,以及在实施中如何监控和保证其良性发展,未来会出现怎样的新情况等,需要以后更多的实证研究与思考。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11,13.

[2]刘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45、46.

[3]唐立久,崔保新.掀起你的盖头来—发现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150.

[4]新疆年鉴[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2011:359.

[5]甘朝有.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62.

[6]于尚平.《古兰经》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启示.[J].中国宗教,2009,(2).

[7]张东升.关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思考[J].林产工业,2012,39(1).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新疆旅游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新疆多怪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