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学模型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2-11-14苏传令
苏传令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社会生态学模型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苏传令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对目前锻炼心理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生态学模型进行介绍,探索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的因素,并描述该模型在国内外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中运用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同时就社会生态学模型在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社会生态学模型;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趋势
0 前 言
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许多益处已得到大量的研究证实,然而体力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依然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体力活动不足不仅使得个体的身体素质出现下降,加大各种疾病的发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1,3,4],数据显示,每年美国近19 100人以及全世界190万死于体力活动不足,其中60%的人口达不到体力活动建议的标准;最近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2007-2008)数据显示,美国2至19岁的青少年中31.7%的人超重,另外16.9%的青少年肥胖[2];2005年加拿大以学校儿童为调查对象,数据显示,学校儿童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分别为8.0%和17.9%[4]。
为促进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参与,美国运动医学协会最先于1988提出有关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指南,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要参加20~30min的大强度体力活动,该指南随后成为指导其他国家体力活动指南的参考,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先后根据自身国情提出相应的活动指南。随着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证据增加,原有的活动指南在最近二十几年不断更新,2008年美国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从事至少60min以上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3]。
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为此各个国家为促进国民体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2000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制订了《2010年人类健康计划》(Health People 2010),列举了促进健康的10大措施,其中增加体力活动位列第一[5]。为促进人们的锻炼参与,锻炼心理学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健康行为理论来影响他们的锻炼行为,其中社会生态学模型因此自身的优势在抽样群体的数量众多以及研究结果的推广性较强,被国外研究积极的运用于促进人群的体力活动干预的研究中;而我国锻炼心理学起步较晚,有关社会生态学模型的介绍相对较少,因此介绍更多有关社会生态学模型的理论知识显得十分迫切。
针对我国已有研究显示的学生体力活动参与的不足,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中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13]”,旨在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以达到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的;为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掀起群众性体力活动热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因此,在当前良好的政策这一宏观背景的引导下,研究人员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探索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因素并据此进行积极的干预,以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显得十分迫切。
1 概念界定
1.1体力活动
目前关于体力活动的概念最为广泛使用的是Casperse提出的,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指的是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体力活动,也是指在基础代谢的水平上,身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最为常用的分类包括一般包括职业劳动、交通性的体力活动,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包括锻炼)及家务性的体力活动4个方面[6]。通常体力活动包括四种特征: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类型,通常在体力活动研究中,研究者常对体力活动的特征进行描述,主要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的。因此,通常从以上四个方面来量化体力活动,研究显示,体力活动量值等于频率与强度、持续时间的乘积,用公式来表示为:
体力活动量值=F×I×D
F:频率(Trequency);D:持续时间(Duration);I:强度(Intensity)
其中,体力活动强度是体力活动量化中最为重要的指标,通常用代谢当量(MET)来表示,代谢当量又称梅脱(Metabolic Equivalence),是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每公斤体重从事1min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气,这样的运动强度为1MET,用等式表示为1梅脱=3.5mlO2/kg.分。Ainsworth等在1993将代谢当量进行了分类:低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大约为1.5~3.0梅脱、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消耗大约为3.0~6.0梅脱、高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大于6.0梅脱[7],2008年美国居民健身指南将体力活动强度划分1.1~2.9MET为低强度;3.0~5.9MET为中等强度;6MET或以上为大强度[1]。
1.2青少年
作为青少年理论研究的最基本概念,由于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和准确把握,因此难以从根本上描述和解释青少年群体的特征,研究成果也就缺乏针对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
这里主要列举几种关于”青少年”概念的界定。心理学界普遍认为青少年期即青春期,一般指12、13岁至17、18岁这段时期,初中阶段(11、12岁至14、15岁)被称为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岁至17、18岁)被称为青年初期。处于这两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时期,故又被称为青春发育期。《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 (14、15岁~17、18岁)及青年晚期 (17、18岁~24、25岁) 的统称,即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 12岁至24、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8]。
2 社会生态学模型
2.1早期锻炼心理学的健康行为理论
早期锻炼心理学研究围绕个体锻炼过程中体力活动水平的下降的个体内在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诸多健康相关的行为理论(如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阶段变化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在解释体力活动干预对于维持长期的体力活动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有限[9]。因为除了心理因素之外,个体的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它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于是研究需要关注人的行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下的改变。 生态学模型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越来越受到锻炼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基于生态模型的研究主要探索影响锻炼行为的个人与环境因素,并据此制定干预策略,于是,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和方向。
2.2社会生态学模型简介
社会生态模型最初是由KurtLewin(1936)提出的,他采用“生态心理学”来描述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之后,Roger Baker(1968)在长期观察日常环境中儿童的行为时发展了该模型,Baker将“行为背景”扩展为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他认为行为背景的特点与一系列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着紧密的关系[10]。Bronfenbrenner(1977) 将个体外在因素划分为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两个水平,最接近个体的设定为微观系统,远离个体设定为宏观系统。为了讨论的需要,生态学模型的影响和干预水平被划分为个体内在(人的)水平和个体外部(环境)水平;个体水平包括个体属性、信念、态度和行为等,而个体外部水平则应该包括环境的地形、社会和文化背景和政治等[11]。
McLeroy, Bibeau, Steckler, and Glanz (1988)的研究指出,生态学模型主要通过五个水平影响个体健康促进干预:个体水平;人际水平;机构水平;社区水平;公共政策[10],个体水平是该模型最近端水平,政策是该模型的最远端水平。个体水平包括与被试相关的变量,如自我效能、信念、动机、乐趣等;人际水平关注的是社会支持;组织水平关注组织,如学校,这些组织受到内外部的社会和物理的影响;社区水平关注相关群体和组织间的关系;政府主体通过立法、程序、法律和管理实施影响[12],如图1所示。
Susser(1996)认为,在个体与环境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对超出个体内在之外的因素施加影响[13],他提出的生态模型假设:这种协同作用源自个体和环境之间的良好的拟合[14],良好的拟合是指个体内部的属性和环境属性积极匹配,一个好的拟合产生积极的健康行为的作用超过了个体内部和外部总和;反之,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的时候就不会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那么个体与环境之间不匹配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
Emmons(2000)通过详细解释说明远端水平对近端水平的健康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15]。在社会生态模型中,距个体较远的远端水平对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广泛。所以,远端的干预与宏观系统维度结合并以改变群体水平行为为目标,而近端干预方法则是以内部系统或者微观系统水平为目标。远端水平的因素可以修改发生在更接近中心的水平发生的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图1 社会生态模型框架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多水平因素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近些年来逐渐得到国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未来研究强调应结合政策水平进行研究以及关注除体力活动行为外的其他行为也是需要更多的予以关注。
3 国内外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现状
3.1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做了大量的青少年与体力活动之间的研究,研究涉及到政策、社区、学校、人际支持以及心理因素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的影响,该部分即按照社会生态学模型的不同水平逐一展开讨论每一水平上不同维度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
3.1.1 个体水平。个体水平是社会生态模型最近段水平,前期传统的身体活动理论主要围绕着这些变量进行,如自我效能、乐趣、可感知障碍、动机、信念、态度等。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认知、环境三者之间共存于一个互为因果关系的三角形中,彼此相互作用,自我效能对于促进个体参与锻炼的频率和坚持性方面都有正相关[16]。
乐趣的增加会直接导致体力活动的增加,乐趣还可能通过影响自我效能间接影响体力活动。可感知障碍(perceived barriers)与体力活动存在负相关。影响人们参与体力活动的障碍许多,收入、缺少时间、不感兴趣、难以自律都是影响体力活动参与的因素,如曾有研究结果表明,低收入的女性更可能报告称参与体力活动的过程中缺乏乐趣、他人的陪同和精力[17]。心境也是锻炼心理学领域内常涉及的概念,它作为种主观心理状态,是一种使个体的感情体验感染上某种色彩,较为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可以用于反映运动过程中个体所经历的心理变化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总之,个体层面作为社会生态学的微观水平,大量研究个体心理层面的变量,锻炼心理学早期研究始终通过对个体这些心理变量进行干预以达到影响其体力活动的参与,鉴于涉及变量众多,这里仅简单列举一二,不再赘述。
3.1.2 人际间水平----社会支持。社会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是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人际间水平的重要维度是社会支持。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社会支持的定位,如Cohen&Syme将社会支持定义为“由他人所提供的资源”,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支持是由Caplan等提出的,他们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帮助个体完成期望目标的行为[18]”。
Pender et al.认为,社会支持有多种来源,如来自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已有研究曾检验朋友和父母支持对于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朋友和父母支持对于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性。来自家庭的支持是青少年和儿童获得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来自家庭的支持主要包括:信息和情感支持(父母观察孩子的实践活动,并与他们讨论有关体力活动的话题)、器械支持(在费用、器械和交通上的支持[19]),大量的研究证实,来自父母的支持与青少年和儿童的体力活动显著相关[20]。然而,研究多关注来自父母的支持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其他方面(如兄弟姐妹)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Sallis认为,兄弟姐妹的支持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1],研究结果显示兄弟姐妹的支持与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之间有显著性相关与Sallis的假设相一致。
来自同伴的支持也是青少年体力活动中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研究结果显示,朋友的支持与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之间有显著性相关,对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影响最大的社会支持来源是朋友,而影响最大的支持类型是观看他们参与体力活动。来自同伴的社会支持可能扮演以下几点功能:可以使青少年与社会融合并且发展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在情感支持方面,可以互相鼓励,并分享各种信息;在器械支持方面,可以一起分享运动设备和交通;可以获得自尊上的支持,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互相安慰;并且通过合作可以完成期望的任务,克服各种困难。S.C Duncan研究发现,在体育课上由朋友提供的友情和尊重能够影响7年级和8年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的积极体验以及体力活动的选择。尽管同伴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起到显著性作用,但是,很少有研究将同伴视为支持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21]。
社会生态学理论强调了学校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性[22]。青少年在学校的大量时间是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那么老师和同学可能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关于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与获得的老师和同学支持的研究较少,研究认为,来自老师的支持会随时间的延续出现下降,而同学的支持看似没有太大变化,Harter(1985)将青少年获得的来自父母、朋友、同学和老师进行比较,发现来自老师的支持最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9至18岁的青少年中,学生群体的年龄越大,所获得老师支持的水平越低,另外,相比于男生,女生所需要的来自同学的支持要高于男生[21]。
3.1.3 组织水平----学校。学校被认为是“通过体力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最合理的环境”,大量研究证实,儿童的体力活动是在学校里发生的,特别是通过体育课,然而,但即使最好的体育课项目也不能提供足够的活动以达到健康指南的标准。除了体育课外,学生仍有大量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因此增加除体育课之外的活动,如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活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达到体力活动标准。
闲暇时间里(除体育课和休息外)从事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有助于达到体力活动的标准。 Thomas L. McKenzie(2000)等第一次评价学校闲暇时间与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午饭后去活动场所的学生比例最高(19.5%),其次是上学前(4.1%),最后是放学后(2.1%);男生在午饭后和放学后利用活动场所的比率比女生高,并且男生放学后和午饭后参与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的比例也高于女生;很少有学生利用学校的闲暇时间去活动。研究还显示,需要改善政策和环境(如管理、设备和组织性的活动项目)去吸引青少年,特别是女生,更可能去活动场所[23]。James F. Sallis(2001)曾做过一个研究,研究目的是评价学校环境特性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对学校环境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校活动区域的类型、大小和固定设施,研究结果显示,环境特性与男女生体力活动的积极性存在着关系,环境特性解释了42%的影响女生体力活动更积极的变量以及59%的影响男生体力活动更积极的变量;结论显示,学校加强管理以及提供更多的固定设施能够对于学生体力活动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45]。
影响青少年闲暇时间参与体力活动的因素很多,研究认为,学校提供更多设备和组织性的活动以及加强管理可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体力活动,然而,研究表明,即使以上条件都满足,学生仍然可能不去参与体力活动,青少年由于年龄较小,放学后有些学生可能受到交通的限制(如公交车时刻表)或是自己不能独立骑自行车[24],因此,交通问题可能是限制青少年放学后体力活动参与的因素之一。
另外,气温和校园风景(绿树、草地)也可能影响到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参与,令人不悦的事情(如在活动场所晒衣服等行为)也可能影响活动参与[24]。由于受学业成绩的影响,学校在实施体力活动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学校目标更多的关注的是学业成绩,由于缺乏与健康相关政策的监管,不如学习科目那样有着严厉的管理,因此,学生体力活动被冷落;校长、老师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而不仅仅只关注学习成绩;政府要想加强支持健康的话,政策需要得到监管和实施。应当降低学校的学业压力使得学校有时间去处理健康的问题[25]。
3.1.4 社区水平。社区设计也能够影响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那些便利性较低的社区里,青少年更可能在家里面进行体力活动[26]。社区设计越不规则,青少年肥胖率越高。社区越不规则的区域可能有更多的活动场所,这可能促进青少年从事更多的散步活动。另外,Sallis以及同事(1997)实施了一个个体感知其所处的社区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影响人们活动的因素主要有:社区的特性(如社区是住宅型的还是商业型抑或是两者结合型)、愉悦的风景和人行道、安全性。BAauman和同事发现,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安全的区域;吸引人们散步的区域;可以使用的设施,包括商店、运动场等;尽量少的噪音污染。社区中运动场的大小影响到青少年和儿童的体力活动参与。当把青少年静力性的活动时间减少,他们可能增加从事体力活动的时间,活动时间的增加与就近的运动场相关[27]。类似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所处的社区中运动场区域的比例增加,4到7岁的儿童的体力活动也相应增加。
汽车数量少的社区促使人们更愿意选择散步或走路,这可能是由于人们觉得体力活动参与安全性受到汽车的威胁。社区中空气质量与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水平相关,尽管从事户外体力活动对身心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将自身置身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对儿童的伤害更大[28]。
安全性在个体从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父母担心社区安全性不足的儿童参与体力活动相对减少,最近一项研究曾检验了有关犯罪率的数据,研究显示,生活在高犯罪率区域的女生从事户外活动的比例较少。至于安全问题,如交通威胁、来自陌生人的威胁以及主观感知的安全性,都对体力活动水平有着负面的影响[27]。
3.1.5 政策。 政策是社会生态学模型最远端水平,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作用比近端水平上的变量或因素作用更大。就目前而言,有关政策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检索文献只发现少数几篇探讨政策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但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政策对于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作用,相信未来的研究中,会有更多的研究者从政策层面着手,结合其他水平,共同对青少年进行干预,以达到效果。
3.2国内社会学生态模型在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中的运用现状
社会学生态模型发展以来,被大量运用于国外人群的体力活动干预中,而国内有关社会学生态模型的介绍较为缺乏,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与本研究的关键词相关的文献较少,洪茯园《上海部分中学生体力活动和静态生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调查》一文中简要介绍了社会生态模型[29],并以上海部分学校青少年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因素,主要涉及到环境、社会支持、家庭和自我效能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赵苏喆简要介绍了生态模型应用与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述评[26]。李小英等介绍了生态模型的理论背景及其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 并介绍国外应用生态模型进行的干预研究以及此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前景[30],基于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的趋势以及社会生态模型自身强大的优势,相信国内会有更多的研究基于社会生态模型探讨不同水平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不断通过实证研究,继续完善和丰富该理论。
4 讨 论
社会学生态模型在运用于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等方面的干预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国内有关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较少,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现状到底处于什么水平,目前还不清楚,研究主要是对体力活动现状的描述,缺乏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某一水平和/或多水平上不同维度与学生体力活动参与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②就国外研究而言,国外研究更多的关注的是社会生态模型低级水平或某一两个水平,并且同时从多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尚显不足。国内研究缺乏社会生态模型的运用,社会生态模型是国外当前研究的热点,并且国内研究鲜有以社会生态模型为理论探讨不同水平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内越来越关注全民的体力活动,相继出台的政策更是成为全民健身计划推行的极大动力,借此契机,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体力活动与不同人群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而研究的进行需要理论框架的支持,相信未来国内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5 结束语
5.1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已经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但知而不行或动而不足的情况依然严峻;
5.2 文章对社会学生态模型进行了介绍,从它提出的背景、自身结构、以及该模型与国内外青少年体力活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叙述;
5.3 对体力活动测量与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引导。目前而言,加速度计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青睐;
5.4 社会学生态模型在我国青少年和其他人群方面的运用尚显缺乏,未来来自国内的研究数据将丰富该理论框架,以期能够为大样本、大规模人群的研究进行干预,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能更好地参与到体力活动中。
[1] 许汪宇. 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 《Sport Science Research》. 2011,66(1):6.
[2] McAuley E.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In:Bouchard C,Shephard RJ,Stephens T,editors.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and health: the consensus knowledge[M].Champaign ( IL):Human Kinetics.1994:551-568.
[3] PATERR,MPRATT,SNBLAIR,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J].JAMA,1995,273:402-407.
[4] Jessie-Lee D. Langille, MSc Wendy M. Rodgers.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a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on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2010,37(6): 879-894.
[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 Health People 2010: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 [M ]. 2nded .Washing,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0:24-27.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P].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l:61-62.
[7] Ainsworth,B.E.,Haskell,W.L.,Leon,A.5.,Jaeobs,D.R.,Jr.,Monioye,H.J.,Sallis,J.F.,etal.(1993).ComPendiumofPhysiealaetivities:elassifieationofenergyeosts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ies. Medsci Sports ExercZJ(l):71-80.
[8] 莫晓春. 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
[9] Dishman, R. K., & Buckworth,J. (1996).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8:706-719.
[10] McLeroy,K. R.,Bibeau, D.,Steckler,A.,& Glanz,K.(1988).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15:351-377.
[11] Bronfenbrenner,U. (1977). 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32:513-531.
[12] 朱为模. 从进化论、社会-生态学角度谈环境、步行与健康[J].体育科研,2009,30(5).
[13] Susser,M.,& Susser,E.(1996). Choosing a future for epidemiology: II. From black box to Chinese boxes and eco-epidem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6:674-677.
[14] Kelly, J. G. (1990). Changing contexts and the field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8:769-792.
[15] Berkman, L. F., & Glass, T. (2000). 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network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In L. Berkman & I. Kawachi (Eds.), Social epidemiology (pp. 137-173).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7] Anna M. Adachi-Mejia, Keith M. Drake, B.A ,Todd A. MacKenzie,Linda Titus-Ernstoff,Meghan R. Longacre, Kristy M. Hendricks, R.D.,Michael L. Beach, M.D., and Madeline A. Dalton. Perceived Intrinsic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Rural Mothers.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2010,19(12).
[18] Caplan,R.D.,Robinson,E. A.R.,French,J. A. P.,Caldwell,J. R.,&Shinn,M. (1976).Adhering to medical regimens: Pilot experiment in pati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support.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19] Sallis,J.F.,Prochaska,J.J.,Taylor,W.C.,Hill,J.O.,& Geraci,J.C.(1999).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girls and boys in grades 4 through 12.Health Psychology,18:410-415.
[20] Moore,L.L,Lombardi,D. A,White,M.J,Campbell,J.L,Oliveria,S.A,& Ellison,R.C.(1991).Influence of parent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n activity levels of young children.Journal of Pediatrics,118:215-219.
[21] Susan C.Duncan,Terry E.Duncan,and Lisa A.Strycker.Sources and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in Youth Physical Activity.Health Psychology,2005,24(1):3-10.
[22] Collins,W.A.,& Laursen,B.(2004).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inuences.In R.M.Lerner & L. Steinberg (Eds.),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331-361).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Inc.
[23] Thomas L. McKenzie,Simon J.Marshall,James F.Sallis,Terry L.Conway.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 Environmen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Using SOPLAY.Preventive Medicine.2000,30:70-77.
[24] Lee,S.M.,Burgeson,C.,R.,Fulton,J.E.,﹠Spain,C.G.(2007).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7:435-463.
[25] Jessie-Lee D.Langille,MSc Wendy M.Rodgers.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a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on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2010,37(6): 879-894.
[26] 曾永忠,赵苏喆. 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社会生态理论模型研究述评[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1).
[2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munity Physical Activity Settings and Youth Physical Activity,Obesity,and Body Mass Index.
[28] Holt NL,Spence JC,Sehn ZL,Cutumisu N.Neighborhood and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opportunities for play and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Place 2008,14:2-14.
[29] 洪茯园.上海部分中学生体育锻炼和静态生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
[30] 李小英,燕子.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6).
AResearchReviewofRelationshipsBetweenSocial-ecologicalModelandPhysicalActivityofAdolescents
SU Chuan-ling
(P.E. Department,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The current influential social-ecological model of exercise psychology are introduce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odel using in research of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 and social-ecological model using in our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omestic related research.
social-ecological model; adolescent ;physical acvitivy; current situation; trend
2011-12-08
苏传令(1987-),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力活动.
1004-3624(2012)02-0094-05
G804.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