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探讨
2012-11-13李文斌
李文斌
(开远市人民医院,云南 开远 661600)
肝内胆管结石病情复杂多变、手术残石率高、术后并发症多,历来是肝胆外科治疗中的难题。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规手术,可有效切除胆石堆积的胆管或丧失功能的肝组织,能有效消除病变部位胆管癌变、胆石复发的风险,手术疗效较为理想。我院应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病例以来,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85例,男36例,女49例;年龄23~71岁,平均47.5岁。参照1983年全国肝内胆管结石研讨会标准,所选病例均经B超、CT、PTC、T型管造影等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右上腹痛,部分病例伴有黄疸。结合术中探查,肝内胆管结石部位及病理改变统计见表1。
表1 肝内胆管结石所在部位及病理改变 (n)
1.2 手术方式
本组病例肝脏切除部位及手术方式,见表2。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黄志强[1]提出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标准,对患者行历时1.5年的随访,手术1年后对患者再次复查CT、B超,与术后造影结果比对。术后胆管镜检查与T管造影显示无结石,且1年内症状无明显变化;否则为结石残留。具体疗效标准拟定如下:优:无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工作;良:偶发轻度胆管炎症状,可正常生活、工作;差:胆管炎频发或较为严重,甚至需住院、手术治疗;死亡:随访期间患者死亡。
表2 肝切除术手术部位及方式
2 结果
经疗效评定,手术优良率达92.94%(79例),残石率14.12%(12例),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随访观察表明,部分患者术后发生轻度胆管炎症状,共7例(8.24%),无黄疸及发热;患者复发胆总管结石再手术2例(2.35%);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9例(22.35%),包括切口感染7例,术后肺炎3例,胆道术后出血2例,肝断面感染并发胆漏4例,右胸腔积液3例,经保守治疗完全治愈。
3 讨论
3.1 理论依据
随着肝脏外科基础研究及临床医学的发展,肝切除术的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加上胆道外科逐步引用CT、MRI、MRCP等技术,肝内胆管结石定位得到了明确的影像学资料支持。肝内胆管结石病理变化也表明,传统手术方式无法根除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理因素,达到黄志强提出的治疗目标:取尽结石、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2]。
由于肝胆管解剖的复杂性,结石引发的胆管梗阻及频频发作的胆管炎症,易出现引流肝组织纤维化、萎缩;且肝胆管结石大多伴有胆管狭窄或扩张。单纯行胆管切开取石,Ⅰ、Ⅱ级胆管狭窄切开往往会因肝方叶肥大,狭窄切开、成形不理想而影响疗效。杨国栋、陈锦俊等研究表明,62.2%的左Ⅰ、Ⅱ级胆管切开病例需行结扎门静脉左肝,会影响到术后左肝血供;且在为排除肝胆管狭窄环境的情况下建立胆管引流,以期达到排出肝内结石的目标,往往会进一步破坏胆管内环境,使肠内容物返流,加剧胆管炎严重程度[3]。而局限于叶或段的肝叶切除术,可兼顾去除病灶、切除狭窄胆管、结石分布肝叶等治疗目标,无需行胆肠内引流术,手术出血少、费时少,病灶切除彻底,疗效更为理想。本组病例手术优良率达92.94%,术后观察显示,肝切除手术有效控制了术后残石率(14.12%)和术后复发率(2.35%),手术程序简化,避免了术中取石的困难,使胆道生理通道得到保持,达到了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的手术目标。
3.2 肝切除联合手术应用原则
在本组肝内胆管结石病例治疗中,肝切除联合高位胆管切开、胆肠Roux-Y吻合术,疗效显著。其总的治疗原则包括两点:①切除包括结石、狭窄胆管及部分肝组织在内的原发灶;②分析病理特征,采用个体化方案,恰当地应用肝切除术与胆肠Roux-Y吻合术[4]。以去除病灶即切除肝叶、段为治疗重心,考察1、2级肝管是否狭窄、扩张作为基本点,有区别地实施肝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如好发部位左外叶局限的结石,治疗中通常采取左外叶切除,并发症少、操作技术成熟;1、2级肝管存在狭窄、扩张,且胆总管扩张高于2cm者,应行左外叶切除加2、3级胆管切开、胆肠Roux-Y吻合术等。
综上所述,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治疗中,肝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在术后残石、症状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术式,是当前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的首选疗法。
[1] 王克俭,曹玉根,杨忠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肝胆外科杂志,2008,15(8):37-39.
[2] 李绍强,梁力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的细菌谱及临床意义[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09,23(8):183.
[3] 张涛.腹腔镜配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2010,17(3):253.
[4] 邓予,黄华容.肝切除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5(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