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是和谐与效率的统一
2012-11-12作者黄俭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作者黄俭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我国现在处于理论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问题——学校管理到底是为了什么。
“管”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形似于笛。起初用玉制成,后改用竹,长一尺,有大小不一的六孔,发音悦耳、和谐。“理者,治玉也”。从词源的角度来看,“理”具有治玉、治理的涵义,可引申为规律、法则、行为规则。玉材变玉器,不可复制,因此人们要策划在先,对每个步骤进行周密安排,讲究效率,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管理”作为一个词语来表达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时,我们仍然能找到“管”和“理”本意的影子——和谐和效率。学校管理是一个由人、财、物和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而这些要素要和谐而高效地组合并产生效益,需要管理者在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的指导下,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既要效率,又不失和谐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我国最早的管理思想在《尚书》《周易》中有所反映,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系统。孔子主张以“礼”“义”“仁”的伦理原则治理国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倡“得民心”,韩非子提出要依靠法治管理国家。归纳起来,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的管理理念。宋太祖赵匡义的开国大臣赵普曰:“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论语》二十篇),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广为流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十分重视对管理者自身素质的要求,认为管理者道德人格的完善,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关键作用。对管理者的品格应提出以下具体要求:管理者要提出合理的工作要求;管理者要根据被管理者的个性发展提出不同要求;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持尊重的态度。这种“以人为本,以身示范”的管理理念能让所有被管理者产生归属感,这种尊重人、注重精神建设的管理方式是儒家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它过于强调“修身”的理想教育,而弱化了管理中应有的基本规范,更多强调被管理者应该怎样做,忽略了不能怎样做以及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是以法为本的理念。韩非子是我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或让行不义者悔过自新,或让行不义者彻底销亡”(《韩非子》),说明人有悔过自新的特征,其本能是趋利避害的。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利害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不应采用情感方式助长人们的欲望,而应运用正确的激励手段;不要指望人能自觉产生变化,而要通过管理避免其继续往坏的方向发展。“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法家管理思想告诉我们,要依法办事、从严治学,应采取正确的激励手段,对不好的行为予以严惩。以制度的方式对被管理者进行约束,管理效果显而易见。然而,这一理念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强调规章制度,不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和尊严,是与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的。
三是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管理者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管理状态。“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越大的国家越不能事必躬亲,越要简单管理。从管理的角度看道家思想,可以发掘出“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可以考虑管理方式,若管的太多,则证明出了问题。“治乱”,因为“治”而乱。管理者不要人为干涉管理,顺其自然而治,对人寄予信任才是明智之举。
纵观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不难发现,管理就是寻求效率与和谐最大化的手段。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于西方产生的管理思想,从经验管理阶段跃升到科学管理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从单一地追求效率向追求效率与和谐并重提升的过程。
道、法、术、器的自然融合是学校管理的最佳状态
把传统的管理思想跟学校管理相结合,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实现道、法、术、器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道是规律、理念,学校管理的“道”就是教育方针,就是教育发展规律、师生成长规律等;法是规章制度,即保证“道”实施的制度,学校管理的“法”就是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术是管理方法和技巧,学校管理的“术”,就是学校各个层面落实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的策略和智慧;器是物态的操作工具,学校管理的“器”就是落实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载体,如监控录像、校务日志、管理手册等。
管理其实就是两件事:做正确的事;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道”回答的就是“什么是正确的事”;“法、术、器”则告诉管理者如何把事情做正确。
什么样的管理才算是做了“正确的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学校管理才算是做了正确的事。如何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考验着每一个学校管理者。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由人、财、物和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人是最重要的,管理效率的取得,必须依靠人对这些管理要素的合理组合。这些要素不仅包括校内的,更包括家长、社会等校外资源。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在学校管理“法、术、器”的结合中,学校管理者往往忽略了校外因素。
学校管理中的“术”体现的是管理智慧,是学校管理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同样一项制度,不同的管理者会有不同的落实策略,有的在悄然无声中落实,有的则成为学校矛盾的焦点,管理效果的差别在这里反映的实际上是管理者智慧的差别。在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物质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把人看成物质设备和制度的附属品,强调物质激励;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人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尊重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管理者必须以能本管理理念为指导,重视学校成员的能力提高和自我发展。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强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感悟和创造。同时,学校管理“法、术、器”的结合过程,也是学校管理评价、激励、矫正,从而形成最佳管理效果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并通过评价、激励、矫正等手段,纠正不规范行为,促进管理要素之间的和谐。确保了过程的和谐,结果的高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德育为首、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高追求
有道无法成事不足,有法无道则败事有余。学校管理中的“道”是最容易理解,却又是实践中最容易偏离的。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教育功利思想在潜意识中成为主导学校的管理思想,德育为首、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学校管理最高追求被异化了。在这种“道”的指引下,“法、术、器”成为帮凶,将所有制度都用在提高升学率上,将所有智慧都用在考试上,将所有的手段都用在应试上。比如,有的地方为了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学校,有的学校则认为这下可以歇口气了,管理变得松懈,学校管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是学校管理迷“道”的表现。
为什么巴菲特炒股能赚到钱?因为他不怎么关心技术层面,他关心的是“道”,是方向。“走得太久,以致忘记了目的”成为许多学校管理者需要警惕的问题。德育为首、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道”,不管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道”而行。偏“道”而行的学校管理结果只有一个——南辕北辙。遵循学校管理的“道”,就要尊重规律,规范办学,规范管理行为。以尊重教师和学生为前提,在领导与师生、各科室与年级组、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和谐人际关系。在管理过程中要同时注重落实课程标准、制订课程计划、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教学互动等环节,使教育者自觉回避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回顾20 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管理正在经历一个“经验治校—理论治校—依法治校—理念治校”的过程。我国现在处于理论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问题——学校管理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