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大棚生姜越夏栽培技术
2012-11-12何圣米陈国定戴丹丽安定伟
何圣米 陈国定 戴丹丽 安定伟
青川县生姜采用大棚越夏栽培,667 m2产量达 5 000 kg,产值4.0万元。栽培时注意合理安排季节、选择种姜并消毒处理;生姜既怕旱,又怕涝,且不耐强光,田间应注意肥水管理、大棚温湿度控制,并及时防治姜瘟病和适时采收。
白云生姜
大棚生姜越夏栽培
2008年“5.12”地震后,作者负责承担青川县蔬菜产业灾后恢复发展任务。青川县境内海拔491~3 837 m,年均日照时数1 337.6 h,日照率30%,年均无霜期243天。根据青川县日照时间短的气候特点,于2010-2011年在青川县马鹿乡大棚蔬菜基地开展了大棚生姜越夏栽培模式试验,并获得成功;2011年何慈勇农户大棚种植的3 333.3 m2生姜,实现了每667 m2产量5 000 kg、产值4.0万元的高收益。现将该模式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季节安排
生姜于4月上中旬种植,10月上旬开始采收,12月上旬采收结束。
2 种姜选择及消毒处理
大棚生姜属于高密度栽培,种姜质量的好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必须严格控制。要求种姜肥大、有光泽、无损伤、无病虫害、个体质量50~75 g、带1~2个短壮芽,可选用白云生姜等品种。种姜在催芽前进行晾晒,有利其发芽整齐。
3 整地及施基肥
生姜根系弱,既怕旱,又怕涝,忌连作。大棚生姜栽培应选择地势稍高,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砂壤土种植。定植前2~3天搭棚扣膜,以便提高地温。生姜产量高,需肥量大,必须施足基肥,667 m2可施厩肥4 000 kg,深翻入土,耙平作畦,畦宽连沟0.6 m,6 m宽大棚作10畦。
4 定植
每畦种植生姜1行,株距16~17 cm,每667 m2种植6 500~7 000丛;挖定植孔种植,姜种平放在定植孔内,姜芽稍向下倾斜并压实,以利种姜芽端发生新根,定植后覆土厚约4 cm;每667 m2需种姜 500~600 kg。
5 大棚管理
5.1 温度管理
生姜出苗前,密闭棚膜,以利保温,促进生姜出苗,出苗后,大棚内温度不得超过35℃,5月上旬揭去大棚围裙膜,增加通透性。
5.2 肥水管理
出苗后,土壤要适当干燥,以利提高地温,促进出苗及根系生长。在齐苗后,要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切忌忽干忽湿,特别是7~8月的高温季节要防止干旱。齐苗后追肥,主茎充分展开时,667 m2施45%三元复合肥10 kg,在植株进入分蘖期时,667 m2施45%三元复合肥10 kg、尿素5 kg。每次追肥后进行培土。
5.3 覆盖遮阳网
生姜喜阴,不耐强光,6月中旬要开始遮荫,可选用遮光率50%的遮阳网覆盖,使姜苗处在花荫状态,有利其生长,阴雨天不遮荫,晴天 9∶00~16∶00遮荫;9月上旬收起遮阳网。
6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姜瘟病,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采用土壤消毒法,667 m2施石灰100~150 kg;也可在生长期用20%叶枯宁(噻枯唑)可湿性粉剂1 3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 1次,连喷 2~3次;或用72%农用链霉素1 000万单位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灌根。
7 采收
10月中旬开始采收,采收后将原种姜作老姜,与嫩姜分开销售。一般每丛在0.75 kg左右、大的达2.0 kg以上即可采收,每 667 m2产鲜姜 4 000~5 000 kg、老姜 400~45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