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反射疗法对慢性损伤性疾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2012-11-12曾昭炜

微循环学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轴突毛细血管微血管

曾昭炜

神经反射是指人和其它高等动物在中枢神经调控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适应性应答反应。法国哲学家Descartes首创的反射论[1]认为有机体刺激与反应之间是由固定的神经通路联系的,其联系方式称之为反射(Reflex),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德日医学辞典中,就载有反射神经(Reflektorisch Nerven)、反射中枢(Reflex Zentrun)[2]等,至70年代,由香港中外出版社编著的新英汉大辞典已有反射学(Reflexology)和反射疗法,并明确指出反射作用是由神经传导至中枢而产生的应答反应[3]。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功能也受神经反射调节。离心动脉血的终末部分和回心血流的起始端所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的舒缩和血流的快慢,不仅受左心、右心功能和肺循环的影响,人体全身所受到的刺激,均能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于微循环。本文观察反射疗法对慢性损伤性疾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借以讨论神经反射与人体微循环变化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

湖北省鄂州康复医院慢性损伤性病人共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20~68岁,其中50岁以上者32例,包括中风后遗症,神经痛(三叉神经、坐骨神经和颞浅神经)、失眠、关节炎、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腰扭伤、肌腱劳损、挫伤、消化不良、便秘等。

1.2 治疗方法

由具备反射疗法技术资质的专业人员,对上述病人进行反射疗法,即按病情选择足部、手部、面部或全身进行手法治疗,手法中包括推、拿、摩、搓、擦、按、点、拔、捶、揉、滚、抖、振、拍、叩、啄、摇等,不用针灸、火罐或其它理疗器械,历时30min。

1.3 微循环检查

于反射疗法治疗前及治疗30min后检查。

1.3.1 微循环观察仪器:采用国产微循环彩色录像系统(Tiandiyu Technologe Co.Beijing,×50)进行电脑测量分析并图像储存,打印报告。

1.3.2 微循环观察部位和方法:一律检查左手无名指的甲襞微循环。应用光标法测定微循环血管输入支(Arteriole Limb)、输出支(Venule Limb)和袢顶(Loop's Top)管径(μm),用飞点扫描法测定输入和输出支中的血流速度(mm/s),同时记录微血流的流态。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40例慢性损伤性疾病患者,经反射治疗后,甲襞微循环血管的输入支、输出支、袢顶管径均有扩大,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以输入支管径扩大和血流速度加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红细胞聚集现象于反射治疗后完全消失,出现虚线流者有22例,占总例数的55%。

3 讨 论

所谓神经反射是指人体及其它高等动物在中枢神经的调控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适应性应答反应,神经反射弧包括五个环节,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是反射活动的必经之路,人体从头到脚任一部位的疾病表现如疼、酸、麻、痒或其它强刺激均是中枢神经通过神经反射作用的应答反应。感觉神经纤维在相应的传达通道上,从末稍到脑皮层记录体感诱发电位[4、5],如果大脑损伤,脑功能减退或消失,脑电波出现异常,体感电位消失或紊乱,大脑不能正常处理信息[6、7],则其神经反射路径受损失去反射功能。脊髓横断损伤,包括脊柱旁的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e)同时损伤,则传达通路对外来刺激失去向神经中枢的传达作用,且中枢神经系统亦不可能整合调理信息下达效应器[8]。对此情况可作反射治疗,因为在脊髓完全损伤的远端尚存在轴突反射和体液调节,亦能起到某些治疗作用。轴突反射(Axon Reflex),不通过整体反射弧,且与脊髓灰质中的突触,中间神经原无联系(图1),因此,应用各种手法刺激人体局部,皮肤微血管可经轴突反射而扩张,呈现发红、升温等现象。体液调节是通过手法刺激引起局部反应性地产生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使局部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以上轴突反射和体液调节物质随手法停止而消失。

表1 反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有关指标测定结果比较(s,n=40)

表1 反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有关指标测定结果比较(s,n=40)

输入支(μm)治疗前 治疗后输出支(μm)治疗前 治疗后袢顶(μm)治疗前 治疗后微血流速度(mm/s)治疗前 治疗后测定值 10.36±2.20 11.23±2.70 13.60±3.19 13.71±3.80 14.74±1.40 14.93±1.40 1.19±0.40 2.41±0.70 t 2.22 0.60 0.64 2.25 P<0.05 >0.05 >0.05 <0.05

图1 轴突反射

微循环是离心动脉的末稍端和回心静脉血流的起始端所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结构,一个完整的微循环单位包括7个部分,即微动脉(Arteriole)、后微动脉(Distributing)、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ure)、网状毛细血管(Nets Capillary)或称真毛细血管(Ture Capillary)、直接通路(Throughfare Channel)、微静脉(Venule)、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其中后微动脉至真毛细血管汇合而成的集合毛细血管(Collecting Capillary)缺少平滑肌组织,没有舒缩功能[9],微血流与组织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微血流的调节依靠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称之为“闸门”者来调控[10]。Kelman[11]在阐述微循环的调控机理时明确指出,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e)系统中的交感神经调节,副交感神经不直接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反射疗法中的各种手法所激发的微循环活动由交感神经所引起。

本文结果显示,慢性损伤性疾病患者不论接受何种反射治疗,甲襞微循环输入支、输出支、袢顶管径均有扩张,且微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解散,出现虚线流。甲襞微血管属于真毛细血管范畴,无平滑肌、无舒缩功能,其中的微血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来调控,常态下这种舒缩活动称之为血管运动,其频率一般为2~4次/min[12],反射疗法激发了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黑质—纹状体通路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使其末端释放神经递质(Transmitter)多巴胺(Dopamine)、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13],一方面使心脏排血量增加,微循环供血增加,另一方面使微循环单位中的“闸门”开放、舒缩活动增加、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老年人的黑质—纹状体神经原比年青人明显减少,递质释放也少[14],所以反射疗法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神经反射疗法改善微循环一是经神经反射弧和轴突反射以及局部产生的致痛物质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使局部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而致微血管扩张、皮肤红润、温度升高;二是通过激发黑质体系,释放神经递质,使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增强,使真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解除红细胞聚集;三是扩张微血管使组织细胞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加强。反射疗法无副作用,对人体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无影响[15],但要注意对某些疾病,如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癌症、心梗、哮喘性支气管炎或诊断不明确患者,不要作反射治疗。

1 吴 襄编著.生理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9~15.

2 广濑涉,井上重喜,大居安次,等编著.Kleines Medizinisches Worterbuch[M].日本昭和十年,1959,492~493.

3 新英汉大辞典编写组.新英汉大辞典[M].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165~170.

4 Minaham RE.Intraoperative neuromontoring[J].Neurologist,2002,48(8):209~226.

5 Sloan T.Monitoring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J].Int Anesthesial clin,2004,40(42):1~23.

6 Primec ZR,Stare J,Neubauer D.The riske of Lower mental outcome in infantile spasms increases after three weeks of hyposensitive duration[J].Journal of Epilepsia,2006,47(12):2 202~2 205.

7 Nuwer MR,Hovda DA,Schrader LM,et al.Routine and quantitative EEG in mild traunmatic brain imjury[J].Clin Neurophysial,2005,116(9):2 001~2 005.

8 曾昭炜,丁宝清.人体外周神经反射径路.见:孙隆春,张风楼,储国本主编,中医药适宜技术荟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14~216.

9 田 牛.微循环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84~85.

10 曾昭炜.临床甲襞微循环检查的体会与讨论[J].微循环学杂志,1997,7(1):8~12.

11 Kelman GR.Applied cardiovascular physiology.The peripheral circulation and its contral[M].Butterworth publishers,1991:63~66.

12 田 牛.微循环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652~623.

13 章蕴毅.外周神经系统药理.见:李瑞,殷明主编,药理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5~96.

14 Cabello CR,Thune JJ,Pakkenberg H,et al.Ageing of substantial nigra in humans:call loss may be compensated by hypertrophy[J].Journal of Neuraproxia Apply Neurobiology,2002,28(4):283~291.

15 曾昭炜,田剑玲,杨秀清.足部反射疗法与生命体征的临床研究.见:孙隆春,张凤楼,储国本主编,中医药适宜技术荟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05~310.

猜你喜欢

轴突毛细血管微血管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cAMP-Epac 转导通路对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