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个云南小麦生产品种成株期抗条锈病及白粉病评价
2012-11-12李明菊陈万权段霞瑜徐世昌于亚雄毕云青
李明菊,陈万权,段霞瑜,徐世昌,于亚雄,毕云青,孔 铃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4.昆明市盘龙区双龙街道办事处农林水综合服务站,云南昆明650224)
条锈病和白粉病是造成云南小麦严重减产的两大病害[1,2],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两病最经济、有效、环保、可持续的措施[3]。由主效基因控制的全生育期抗性容易丧失,选育持久抗病品种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然而,持久抗性遗传基础复杂,至今还没有一个简单模式能描述其持久抗病机制,也不能通过表型抗病来进行筛选[4]。实践中发现,成株期抗性比全生育期抗性更具持久性,目前所鉴定的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都具有成株期抗病基因,利用成株期抗性筛选持久抗病品种日益受到关注[4,5],成株期抗性评价成为育种家和植病学家进行田间抗性筛选的主要方式。目前,云南小麦生产品种繁多,其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尚无人进行系统的评价。为此,开展云南小麦生产品种条锈病及白粉病成株期抗性评价,从中发掘兼抗两病的品种,可为生产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涵盖了云南主要生产品种、重要的历史品种、近年来的区试品种及表现好的高代材料共125个。条锈菌为近年来优势小种CYR31、CYR32、CYR33及多小种混合菌系。白粉菌采用的混合菌系是具有不同毒性谱的多个菌株的混合菌系,包含了当前自然种群中的优势毒性菌株和毒谱较宽的菌株。
1.2 研究方法
抗条锈病鉴定在田间设置4个小种圃,条锈菌供试菌系在温室先用全感品种铭贤169繁殖足量备用,待鉴定圃小麦拔节期用新鲜的夏孢子进行喷雾接种,接种量为每个小种圃1 g,接种后保湿24 h,待对照铭贤169发病充分后,按严重度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如2/5/5)调查记载,其中0~2为抗病,3~4为感病。详细评价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NY/T 1443.1-2007)[6]。
白粉病抗性评价田间鉴定圃设置参照抗条锈病评价,感病对照品种用阿夫。混合菌系在温室先用chancellor繁殖,待小麦发病充分后,移到苗期的田间鉴定圃,在诱发行每25 cm移栽1盆发病充分的白粉病接种源,到鉴定圃小麦扬花-灌浆期对照品种白粉病发病充分时,按CIMMYT禾谷类病害9级标准调查记载,其中0~2为高抗,3~4为中抗,5~6为中感,7~9为高感。
表1 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抗病的小麦品种
表2 对条锈病表现感病、白粉病表现抗病的小麦品种
表3 对条锈病表现抗病、白粉病表现感病的小麦品种
表4 对条锈病及白粉病均表现感病的小麦品种
2 结果与分析
2010年至2011年连续进行了2年的鉴定,按抗性评价技术规范[7],以发病重的一年作为品种的最终病情。结果显示,有30个品种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从免疫到高抗、中抗等,占供试品种的24%,这些品种是良好的兼抗条锈病及白粉病的抗源品种(表1)。对条锈病表现感病、白粉病表现抗病的品种有9个,占供试品种的7.2%(表2)。对条锈病表现抗病、白粉病表现感病的品种有53个,占供试品种的42.4%(表3)。对条锈病及白粉病均表现感病的品种有33个,占供试品种的26.4%(表4)。
3 讨论
云南是小麦条锈病及白粉病的重发区,利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是首选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首次系统地评价了云南小麦生产品种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状况,从而发掘出一批兼抗小麦条锈病及白粉病的生产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4%,生产上可根据其农艺性状和生态适应性有选择地重点推广应用。单一抗条锈病或抗白粉病的品种加起来共占49.6%,可根据不同地域两病轻重情况加以选择使用,作为兼抗品种的应急候补。对于两病都感染的品种,应尽快压缩播种面积,减轻两病流行的压力。
[1]李明菊.云南省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的研究现状[J].植物保护,2004,30(3):30~33.
[2]吕建平,段育昌,李顺德,等.云南省小麦白粉病发生防治现状及治理对策[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21~323.
[3]李振岐,曾士迈.中国小麦锈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魏国荣,韩德俊,赵杰,等.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2):376~381.
[5]万安民,牛永春,徐世昌,等.持久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抗性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利用价值[J].作物学报,2000,26(6):751~755.
[6]章振羽,沈丽,刘泰国,等.不同小麦抗条锈基因及小麦品种在四川的有效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16~21.
[7]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等.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