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与移情能力
2012-11-10贺英李阳
贺 英 李 阳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与移情能力
贺 英①李 阳
目的 探讨大学生移情能力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和移情问卷,对4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在性别(t=24.877,P<0.00)和家庭所在地(t=23.092,P<0.01)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移情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r=0.206,P<0.001);③不同移情能力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差异(F=9.357,P<0.001);④移情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移情能力对考试作弊行为有预测的作用,高校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来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
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调查;移情能力
古往今来,当考试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验手段,作弊现象就已经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考试作弊从传统的“抄袭”、“夹带”演变成多样性的作弊,并且此现象越演越烈,尤其在高校,虽“屡禁”却“不止”。这一现象的蔓延,污染了校风,败坏了学风、教风,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减少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是当前学校的首要任务之一。
A jzen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通过分析影响行为因素和预测行为意向来试图解释人类行为决策的过程。计划行为理论建构了一个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认为态度可以作为行为的预测值,即人们对某种特定行为持越多的肯定态度,实施过程中感受到的社会或团体压力越小,执行的难度越小,则就有越强的实施行为的意向,也越可能表现出实际行为,即预测效果越好。目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多个领域[1]。杜金等人认为大学生在实施作弊行为的过程中实际也是一个行为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3个方面:主观规范,主要指个体对其他同学持有的考试作弊行为态度的感知;知觉行为控制,主要是指个体对所持有的反对作弊行为的信念及其在学校和老师对考试制度执行力度影响下的强度大小;作弊行为态度,是指个体会受到作弊行为带来的利益驱使以及作弊的可能性的评估[2]。依据这三方面的考虑,个体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也能够符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行为。本研究从行为决策角度研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意向,及考试作弊与移情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干预提供新颖且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00名云南师范大学大二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64份(92.8%)。其中,男生219人,女生245人;城镇103人,农村361人。
1.2 方法
1.2.1 考试作弊行为意向 采用杜金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该问卷包括3个维度: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共21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越不赞同作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单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ς2?df=1.963、GF I=0.930、N F I=0.925、IF I=0.961、TL I=0.956、CF I=0.961、RM SEA=0.046。
1.2.2 移情问卷 采用赵会青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移情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感戴的关系研究》中编制并使用的大学生移情问卷。本量表共22个题项,由3个维度: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行为移情构成,采用5点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移情能力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单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为 ς2?df=1.986、GF I=0.928、N F I=0.907、IF I=0.834、TL I=0.896、CF I=0.909、RM SEA=0.047。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在SPSS 11.5和L iser 8.70上进行录入及相关的处理和分析。
2 结 果
2.1 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性别、家庭所在地比较
所有被试的平均得分为(80.17±14.274)分,最高得分为104分,最低得分为38分,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得分比较
表1可见,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在性别与家庭所在地2个变量上存在非常显著地差异,也就是说男生比女生考试作弊倾向更明显;农村的学生比城镇的学生更不会出现考试作弊行为。
2.2 移情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移情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r=0.206,P=0.000)呈显著正相关。
由表2可知,移情的3个维度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3个维度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认知移情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及其3个维度间的相关均不显著;情感移情除与行为态度相关不显著之外,与其他2个维度的相关都非常显著;行为移情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的相关均非常显著。
表2 大学生移情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相关(r)
2.3 不同移情能力的大学生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关系分析
以往的研究发现,移情可以促进利他性(亲社会)道德行为地产生。因此,依据移情能力得分高低划分成“高分组(前约27%)”、“中分组(中间约 46%)”和“低分组(后约 27%)”,进一步分析移情能力的强弱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强弱的关系,见表3。
表3 移情在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及3个维度的方差分析
表中结果显示,不同移情能力组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行为意向总分及其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2个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而行为态度维度上差异不显著,通过事后比较发现,移情高分组与中间组的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及其2个维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得分均高于移情低分组。
2.4 移情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移情能力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在以上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对移情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做层次回归分析,考察在控制了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家庭所在地)之后,移情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解释量是否有显著的提高。首先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将移情作为第二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并计算R的平方的变化量以及这种变化的F检验值。
表4 移情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作用
表4可见,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移情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有显著的预测力,并在解释变异量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使变异量增加了3.1%。在共线性诊断指标中,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得分均很理想(前者均大于0.90,后者均小于1.50),表明3个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移情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 讨 论
考试作弊是校园不道德行为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受众多因素的影响[3]。本研究证实了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地差异,此结果可能是由于男女两性的性格差异所导致。比起女性来说,男性更具有冲动性人格特征,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更具有冒险精神,因而更易出现考试作弊行为;另外,考虑到自我报告的社会赞许性效应,W hitley指出也许不是男生更容易作弊,而是男生更容易承认作弊。环境变量一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所在地因素上的显著差异,说明了环境对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城镇居住环境的复杂与多变,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不良影响更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而不良行为表现也更加突出。
移情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大学生的移情能力越高,实施考试作弊行为的意向就越弱。移情各维度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揭示出那些具有移情性关注度高和情绪感染能力强的个体所具有的反对作弊行为的信念更强,更易感知其他同学的考试作弊态度。因此,学校和老师所执行的考试制度对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力度也可能相对要大。那些具有明显助人倾向和实际行动强的个体不仅反对考试作弊的信念强,感知其他同学行为态度的能力强之外,抵御考试作弊带来的利益驱使能力也强,学校和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的监管力度更大,致使他们作弊的可能性更低。以往研究多关注大学生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本研究证实大学生道德推脱与不道德行为呈负相关,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移情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行为是移情的结果,Cohen和Strayer认为,移情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行为的好坏程度。本研究还证实了当个体移情能力低下时,考试作弊行为的意向更强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移情能力不仅影响学生的主观规范,使得个体对其他同学所持有的行为态度的感知减弱;还影响了学生的知觉行为控制,动摇了反对考试作弊的信念,同时漠视考试制度的执行。只有移情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个体各移情技能发展成熟时,对同一事件产生的行为意向将趋于一致即符合道德行为规范。
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家庭所在地)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差异性检验的结果。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影响之后,移情对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原有假设。
从上述分析看来,减少不道德行为可以先从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着手。移情可以使个体公正的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得到了强化,而这种强化又反过来使个体把这种道德价值观作为以后思考道德问题的重要依据,并做出与道德原则相匹配的道德判断,个体在正确的道德判断基础上就会做出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行为。而实施道德行为又是道德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个体产生移情,移情反过来又促进了道德内化,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回路[4]。有研究认为,认知维度是行为移情产生的基础,情感维度是产生行为移情的直接动机[5]。因此,对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太激进。
本研究只选取了一个视角来探讨减少考试作弊行为的可行性方法,但是考试作弊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还需要多角度探讨对考试作弊这一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全面具体的可实施性方案。另外,研究方法依赖于问卷调查,易受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无法得到完全真实的回答,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尚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确证。
[1]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2320
[2]杜金,向娟,朱鸿,等.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112421126
[3]邓希冯,刘列.考试作弊的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考试,2011:592 64
[4]郑培秀.论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彭秀芳.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与积极人格、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I 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 and Empathic Ability.
H e Y ing,L i
Yang.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M anagem ent,Yunnan N orm al U niversity,K unm ing650092,P.R.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empathic ability and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M ethodsU sing Q 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I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 and Empathy Q uestionnaire to survey 464 college students.Results①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i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sex(t=24.877,P<0.00)and home place(t=23.092,P<0.01)differences.②It is shown that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i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r=0.206,P<0.001).③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empathy abilit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F=9.357,P<0.001)on behavior i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④The empathy could forecast positively the 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int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ConclusionCollege students’empathic ability can forecast cheating behavior in exam ination.To decrease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colleges can cultivate students’empathy ability.
Cheating in exam ination;Behavior intention;Q uestionnaire survey;Empathy ability
① 中国.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092 E2mail:neci001@163.com
20122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