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珍惜股市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邢国均

2012-11-09陈曦

中国新时代 2012年11期
关键词:监管者股市投资者

| 文 ·本刊记者 陈曦

《中国新时代》:中国股市长期低迷,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反思症结所在,您对此有何看法?

邢国均:首先,我认为几个理论问题需要澄清。第一,“中国股市赌场论”,我几年前就写文章批评过。第二,“资金推动型市场”,这个问题像“吃饱了不饿”一样幼稚,任何国家的股市都是资金推动上涨的。只是如何推动,何时推动,在什么环节上推动。发达国家的杠杆机制作用范围广,运用灵活,其实是在扩大了交易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了资金投入的风险。第三,“零和博弈”,这一理论说股市上钱的数量不变,你赚的就是别人亏的,或者前面的人赚后面人的钱,这是荒诞不羁的说法。股市是典型的滚雪球效应,股价上涨时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同时把这块蛋糕做大,投资者所应得到的蛋糕份额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

《中国新时代》:针对中国股市现在的各种弊病,您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邢国均:出台刺激中国股市的政策要掌握时机,我认为近期最好不要出台这样的政策。其实,股市的结构很简单,里面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监管者,一种是投资者。监管者在股市弱的情况下,应该出台保护措施,而不是治理措施。投资机构在股市弱的时候,应该动作小一些。小投资者们的作用并不大。其实在股票市场博弈中,小散户们是弱势群体。

中国股市现在已经非常弱了,如同一个病人,现在给他下猛药,反而对于病情恢复没好处,现在股市应该处于静养的状态。有些病需要治,有些病需要养。众所周知,当股市处于牛市的时候,任何市场的利空消息,投资者都会借用市场下行的时期建仓,把利空当成利多来做。当市场下行的时候,任何利多的消息,都被当成利空消息来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邢国均

利益在缩水的时候,任何政策都要看准时机。现在出台的措施没有必要。股市应该完全处于静养的状态。既然要把它当成市场来看,就应该让看不见的手在其中发挥作用。当经济形势走好了,当大局好了,环境好了,股市自然就能吸引投资者。现在总是出台各种措施,反而是让人把利多当成利空。

我说的措施不代表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包括储备金,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措施不仅仅针对股市,是针对整个经济层面的。这些措施对股市的影响是间接的。

我指的不合时宜的制度例如分红制度、退市制度和手续费等措施,这些标准在弱势的时候出台,也不能说不对,因为这些规范性的措施早晚都是要出台的,但是现在的这个时机出台,会适得其反,助推下行。

《中国新时代》:现在中国股市的参与者都应该怎样做?

邢国均: 第一,监管者一定要做到公平,要承认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重保护,轻治理。少挑毛病、少定规矩。股市监管者不能自己高高在上,要把自己置身于市场参与者行列。监管者也是在市场之内,不能在市场上方俯视。证监会应该扮演推销员角色,把中国股市推荐给世界。第二,投资者要对股市有信心,有耐心。投资者,应该采取忽略大盘重视各股的策略。我建议投资者注意的行业是新材料,新能源,有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大型消费品企业。在体裁上,要重视兼并重组股,最先活跃起来的一定是兼并重组股。

《中国新时代》: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您对于股市有什么建议?

邢国均:股市走到现在,大家都要承认,股市存在两种投资者,一种是投资,一种是投机。股市的发展并不是靠这些投资的人推动的,而是靠投机的人助推的。投机者让股市更活跃,让想在其中圈钱的人能圈到钱。所以,不仅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要保护投机者的利益,比如小散们的利益应该受到保护。

我认为,没必要如此指责中国股市,任何市场都是在一个过程中慢慢完善的,美国的股市成熟,但是也有很多问题,也陆续发生了很多丑闻。对于一个有20年历史的股市而言,制度上有缺陷可以理解,而且我认为,我们的制度并没有太多的缺陷,而是对于股市的爱护和保护不足。大家既然承认股市还不成熟是个孩子,为什么不给予他更多的宽容和教育呢?

猜你喜欢

监管者股市投资者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员工绩效考核与操作风险防范的博弈研究*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
证券市场监管者和中小投资者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