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自然村村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2012-11-08费鸿虹
费鸿虹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许多历史、地理、文化等信息就是通过地名这个镜像绵亘存留至今的,自然村村名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本文以《无锡县乡镇概况》中记载的6 429个自然村村名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语言学分析和文化成因探析。
1 语音分析
1.1 音节分析
表1是对无锡6 429个自然村村名进行音节数统计。
无锡自然村村名以双音节、三音节为主,其中三音节所占比例最大,双音节次之,四音节只是少量存在,五音节、六音节是极少数个别现象。所以,无锡自然村村名的音节总趋势是三音节。但从结构上看,这种三音节的形式不是简单地组合,三音节中的双音节结合紧密,指导命名的音节形式是单双配。
表1 无锡自然村村名的音节统计Tab.1 The syllable statistics of Wuxi natural village name
1.2 字音分析
无锡地方音特点很好地保留在了这些村名中。陈第说过,“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无锡地域范围内的语音是有历史、地域层次的。这些读音的在被记录为村名时,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音差异加上人们的文化基础、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出现了很多音同(近)、义同、形异的字。如“廊”和“郎”,“湾”和“弯”,“降”和“夅”,“坝”和“巴”,“乡”和“向”等。我们以“家”为例,家的中古韵的主要元音可拟作[a],上古音的主要元音可拟作[u],这两种不同时期的音保留至今,成为同一时期的两种读音,我们以其韵母的差异,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1)韵母拟为[a]
具体表现为与“里”结合时的通用:家里、甲里、格里、夹里、介里,如:王家里、赵家里、张家里等。
“家”、“甲”、“格”、“夹”、“介”这几个字在《广韵》中的读音:家,古牙切,麻韵;甲,古狎切,狎韵;格,古百切,陌韵;夹,古洽切,洽韵;介,古拜切,怪韵。反切上字都为“古”,见母字。而韵母的主要元音也相近,可拟作[a]。“家”本为平声字,但在与里的组合中变读为入声,因此出现了大量通用情况。这几个字中与家通用最多的是“介”字,不仅在与“里”结合时通用,与“浜”“湾”“桥”“泾”“弄”等也有大量通用例,如杨介浜、赵介浜、朱介湾、郭介桥、季介湾、孙介桥、唐介浜、南介泾、陆介弄等。
(2)韵母拟为[u]
具体表现为与“旦”结合时的通用:家旦、顾旦、古旦,如:杨家旦、高家旦、缪顾旦、杨古旦等。
“顾”和“古”在广韵中的读音为:顾,古暮切,暮韵;古,公户切,姥韵。它们的声母也都为见母,而韵母拟作[u],这是“家”的上古音,陈第《毛诗古音考》中即注“家,音姑”,与“顾”“古”的韵母相近。其中,“古”与“家”通用还有其他情况,如周古庄、王古堂、薛古庄、杜古巷、李古桥、沈古桥等。
2 用词选择
地名语词的意义是对地理实体的专指,它揭示了地理实体的历史沿革和语源文化。根据地名语词内部组成成分所反映出的不同语义指向,一般将地名分为通名和专名两个部分。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不使用通名和专名的组合,而是采用借代指称的方式,直接以人、事、物或方位来命名。
(1)实物,如:白牛车头、黄牛皮、油车头等。
(2)人名、称号或姓氏,如:小三官、王匠人、南猛将等。
(3)方位,如:东前头、南前头、西前头等。
但通常情况还是通名与专名的组合,我们从通名、专名及特殊用词三方面进行探讨。
2.1 通名用词情况
这些自然村村名的通名用词比较丰富,但分布并不均匀,高频词趋势很明显。表2是对5 000多个使用专名和通名的组合结构的村名进行的统计。
表2 无锡自然村村名的通名用词统计Tab.1 The general names words statistics of Wuxi natural village name
收入表2内的,仅为占比超过0.2%的,占比少于0.2%的通名有:道、城、仓、市、湖、溪、院、塔、屋、栅、坊、滩、潭、漕、滨、码头、荡、泥、亭、墅、咀、岭、岩、丘、歧、垛、埝、埌、楼、沙、渡、泽、井(该字为井中加一点,读“duān”)、井、海、州、堵、庙、寺、厦、棚、阁、路、渠、门、站。
我们把上述通名大体分为两类:
(1)自然地理实体村名中反映地形、地质、水文及与之相关的通名,大约占25%。如:山、岭、岗、岩等。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上孤丘广布,地区河网密布,水文突出的特点是水网稠密,湖荡众多,并依傍被称为江南水网中心太湖。依山而居,带来许多与地形相关的通名;傍水聚居,形成大量与水文相关的通名;气候宜人,农业发达,随之产生大量与农耕水利有关的通名。故其中突出的是:
1)水文通名。无锡水文突出的特点是水网稠密,湖荡众多。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傍水聚居是人们的生存习惯,因此这些地理实体也就成了养育一方人的水土,如湾、河、泾、泽、沙、滩、潭、浦、滨、渚、江、溪等。
2)水利通名。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是全国闻名的水稻高产稳产地区,无锡正是这样的鱼米之乡,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确保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生长,兴建了大量的堤坝、堰、塘、浜、埭、池、沟、渠等水利设施,被人们广用作通名。
(2)人文地理实体村名中反映百姓聚居,与居住、生产、贸易相关建筑的通名,大约占75%。如:巷、里、村、庄等。上述通名的大量使用主要受以下文化的影响:
1)里、巷、弄、村、庄式的聚居文化。在这些人文通名的用词中,“里”“巷”“村”“庄”“弄”是排前几位的高频通名,这些通名的广泛使用,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聚居心理,这种聚居体现了一种合作互助的农耕文化。
2)家族文化。“家”与大量通名的连用,以及诸多“房”“基”“宅”“廊”通名的使用,展示了浓厚的家族文化,各种姓氏以家族的方式聚居,随着后代的不断繁衍,又以各房聚居,这个人口不断增加,家族支系不断扩大的过程零星地记录在了他们聚居的地名中。
3)经济文化。乡镇农村的经济主要来源还是农业生产,其次是小作坊、小手工(后发展为发达的乡镇企业),与之相关的通名是“园”“街”“场”“仓”“店”等。
4)宗教文化。这里主要是佛教信仰带来的影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比较局限,他们对人生和日常生活的解释常常源于佛教,生活的寄予也在神佛,因此聚居地周围经常会设置一些庙堂、庙庵、寺庙,供奉观音、菩萨、佛祖之类,初一、十五定时焚香、诵经、朝拜以求家宅平安、生活美满,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一些村名索性就借用这些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自然也就保留了大量寺、庙、庵、堂等通名。
某些文化在一开始影响了村名的命名,但通过这些村名,也相应地传承了这些文化,经过通名用词的统计,我们发现突出的还是水利文化和家族文化这两项。
2.2 专名的用词情况
各乡镇自然村村名中使用的专名,能够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地域之间文化内涵的异同。这些专名词汇的选择比较自由,一般不具备统一划分的标准,但根据我们的统计,我们可以大体把握其用词的倾向及特点。
(1)姓氏、人名作专名占绝对优势。
在我们统计的这些村名中,绝大部分专名都由姓氏或人名充当,如:潘巷、张湾里、邹家弄等。
(2)动、植物名常作专名,如:荷花池头、毛竹桥、短蛇巷等。
(3)大量使用方位词作专名,最常见的是头、上、里等,一般加在通名之后,如:孙巷上、浜稍上、浜顶上等。
这些方位词的使用受无锡方音的影响,头、上、里的实际意义都被泛化为在某处的意思。
(4)方位词以及一些形容词的成对、成群使用,如:老住基、新住基、小陈巷等。
这些成对、成群的村名在无锡村名中占了很大部分。这种成双成对的命名些许受汉民族传统的对称思维的影响,只是不同地区在使用成对词时喜好仍有不同。
2.3 特殊用词情况
(1)通名作专名。在我们统计的通名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专名的使用,如:前塘湾、庄桥头、苗沟漕等。
最典型的是“家”这个词,本身就是个人文性通名,一般与姓氏组合成十分传统的村名,为了结合地理实体的特征,又加上地文性的通名,形成以下的组合:姓氏+家+里/漕/湾/岸等。如:曹家里、秦家漕、陈家湾等。
(2)专名作通名。这种情况主要以姓氏为主,也有部分方位词,如:南钱、中钱、北钱等。
3 语法结构
由于专名和通名的组合属于村名构成的一般情况,也比较具有结构的代表性,因此我们从专名的构成、通名的构成以及专名和通名的组合情况三方面进行讨论。
3.1 专名的构成情况
(1)单纯词作专名。单音节的以姓氏和方位词居多,如:蒋巷、尤巷、过巷等。多音节的以人名、物名等居多,如蛤虾尖、荷花池、和尚圩等。
(2)合成词作专名。偏正式,如:火车桥、水渠巷、油车巷、水产场等。补充式,如:前进村,跃进村等。联合式,如:因果岸等。动宾式,如:翻身庄、烧香浜等。
(3)短语作专名。偏正结构,典型如姓氏+家的组合作专名的,其他还有:矮凳桥、南房巷、长浜巷等。联合式,如:三二房、小大房、东北塘等。动宾式,如:洗马浜、洗马巷、开芳里等。主谓结构,如:凤鸣巷、天祥村、天授街等。
3.2 通名的构成情况
(1)单音节通名。一般情况下,通名都是单音节的,如上述列表中提到的。
(2)双音节通名。双音节通名较少,最典型的是码头,其他一些是单音节通名使用过程中多次使用的某些组合固化而成的,如“基”:“住基”“宅基”“家基”等,“渠”:“水渠”等。
3.3 专名与通名的组合情况
一般情况下通名相当于中心语,专名相当于修饰语,我们把前置的单一专名记作S,后置的单一专名记作P,通名记作O,修饰语的情况比较丰富,我们主要讨论专名的不同修饰情况。
(1)专名作前置定语。专名作前置定语有几个层次:
1)S+O,单一专名直接修饰通名,如:西房、前巷、上浜等。
2)S+(S+O)一个专名直接修饰通名,其他专名再限定这个专名与通名的组合,如:老三房、前华巷、长吴巷等。
3)(S+O)+O,一个专名直接修饰通名后再成为新的专名限定另一个通名,如:张家桥、河南巷等。
4)S+[(S+O)+O],即(3)的结构再受专名限制,主要是方位词和成对的形容词,如:前谈家桥、东王家宕、小钱更巷等。
5)(S+O)+(S+O),即两个(1)的结构的组合,前者作专名,后者作通名,如:陈家小桥、王家大桥、下山许巷等。
(2)专名作后置补语,O+P,通名受单一的专名限制,主要是方位词,如:寺前、坝上、坝头等。
(3)专名作前置定语和后置补语
1)S/(S+O)+O+P,即专名作前置定语的几个层次与后置补语同时修饰通名这个中心语,如:前沟南、浜上、小桥头等。
2)(O+P)+(S+O)/+P,即专名作后置定语和专名作前置定语的两种组合,前者作专名,后者作通名,如:坟上钱家、田里金家、墩上蒋家等。
4 结 语
地名的产生、形式结构和发展演变等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地名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因而较好地传承了文化,也能让我们很好地解读文化对其命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无锡自然村村名进行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的探讨,不仅揭示了其语言特点,也挖掘了其中内含的“家”文化、经济文化、“水”文化等对自然村村名语言选择的影响。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36.
[4]李莉莉.曲阜市街巷地名的语言与文化[J].学语文,2010(2):38-39.
[5]彭虎勰.六安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6]曹莉亚.苏州地名与吴文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9-12.
[7]邓先军.永州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8](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9]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