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工业与周边农村协同发展模式探讨
2012-11-08陈高鹏严力蛟
陈高鹏,严力蛟
(1.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呈现着产业多样耦合发展的现象,包括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农村日益城镇化、工业化,农民成为兼具农民、工人、商人、游民等多重身份标识的个体或者群体,新农村建设也从传统的“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逐渐演变为当今的“六农”(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农家乐、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或者农业龙头企业)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基础地位一直没有变。党和国家始终关注着“三农”问题,具体体现在多年来中央连续下发1号等文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导几亿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全国农村正采取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国家扶持,以工补农,增加财政和科技投入,保护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逐渐朝着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前进。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和农村污染问题却十分突出。因此,实现工业和农村协同发展,创造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焦点。
1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湖头渡村位于奉化市与鄞州区交界处,奉化市最东段,隶属松岙镇,濒临象山港,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全村总户数145 户,人口345 人,实有劳动力189 人。村庄区域面积5.2 km2,建成区域面积0.41 km2。耕地总面积18 hm2,山林总面积80 hm2。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村集体总收入、人均收入分别为 213 万元、55.1 万元、6 180元。
由于地处偏僻,在驻地企业发展之前当地村民靠水吃水,几乎是以渔为业,打鱼为生。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收入也不高,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1969年浙江船厂在湖头渡村建成,2003年改制为现在的浙江造船有限公司,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村中居民以房屋、地皮出租以及到企业工作等方式,人均年收入也增加了好几倍,目前全村60% 以上的劳动力以到企业上班为主,参与驻地企业的发展。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法。分别针对驻地企业上班的村民和湖头渡宾馆住客设计了2 类问卷。2011年6月向湖头渡村在企业上班的村民发放问卷100 份 (湖头渡共有120 多人在企业上班),收回92 份,其中有效卷88 份。2011年8月向湖头渡宾馆 (目前全村共有大小宾馆8 家)住客发放问卷100 份,收回97 份,其中有效问卷86 份。在调研过程中,也和部分调研对象进行了访谈。调研结束后,用EXCEL 表格对问卷进行了分类、归纳和统计,并对上班族问卷和住客问卷分别进行对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务工村民情况
性别。湖头渡村村民在驻地企业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上班者中男性占96.6%,女性占3.4%,女性均为大学毕业,做文职工作。
年龄。上班者以25 岁到45 岁者居多,占77.3%,22~24 岁者占 2.3%,46~60 岁者占20.4%。
在企业的工龄。有3.4%的职工工龄不到1 a,而1~3 a、3~5 a、5~10 a 和10 a 以上的职工分别占10.2%,26.2%,43.2%和17%。
年收入。在88 人中有4个职工,每年收入20万元以上,大部分职工年收入在2~5 万元。年收入90%以上都远远超过了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说明在驻地企业上班的收入已经成为湖头渡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文化程度。务工村民50% 以上为高中及中专毕业,做一线工人的比较多。
对企业的态度。多数人考虑到离家近,工资也相对比其他行业高才到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上班的。在调查人群中有87.5% 的人认为企业继续健康发展没有问题,也有12.5% 的人认为企业在管理上还不太完善 (主要是企业在用人留人机制上),企业对湖头渡村发展最大的促进点是解决了村里就业压力和增加了房租的收入。有64.7% 的职工非常欢迎外来务工人员,也有11.4%的人不怎么欢迎,表明加大了他们工作竞争力。
村企关系。企业领导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算良好,但企业和乡村差距太大,导致企业领导和村里干部关系一般化。
2.1.2 宾馆住客情况
构成。到湖头渡村宾馆住宿的客人主要来自江苏省,其次是浙江省,再次是河南、安徽等省。客人主要集中在22~45 岁之间,多为男性,主要是企业的服务商、外来务工人员以及驻地企业员工的家属,其中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比例最高,达47.8%。
目的。52.4%的人员是工作需要,41.9%的人员是与亲朋交流感情,只有3.4%的人员是做小生意的,还有2.3%的人员是学习考察的。
反映。过半数人认为湖头渡村宾馆的价格不太合理,而且住宿条件一般。
2.2 新农村建设措施
2.2.1 实施“灭债工程”,激活集体经济
湖头渡村过去以传统的水产养殖、桔子种植、打工为主,结构比较单一,村级经济也比较贫困。1999年村里曾有20 多万元的债务,当时村干部及村民大多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和积极性。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成立后,迈出了“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素质”的新步伐。通过清账降息、回收欠款、经济由村发包管理、节支增收等一系列办法,3 a 后还清了全部债务。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使村固定资产超过200 万元,现金存款超过73 万元。使村里的道路整修、农网改造、程控电话入户、有线电视安装等一大批实事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2.2.2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村充分发挥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在湖头渡村的地域优势,3 a 前船厂二期工程动工兴建,征用了村里一部分土地,增加了村级经济实力。同时依托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积极争取一些发展项目。利用外来人口多的有利条件,兴建村出租房,因此每年增加收入有4 万多元。2007年投资88 万元建造了80多个摊位的村农贸市场,2009年投入正常使用后,每年可净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 万元。农贸市场的建造一举多得,既解决了公路两旁乱设摊位现象,又化解了“买菜难”的矛盾。
2.2.3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村民增收
充分利用当地海洋资源,先从养殖业入手,经过考察、试验示范,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使南美白对虾、河虾育苗等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由于象山港地势独特,咸淡水相间,使得松岙海产品特别新鲜,促进了村里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提倡“打工经济”,通过亲戚能人带一批,提供信息走一批,干部亲自送一批等办法,特别是到浙江船厂等企业上班,成为该村的又一重要经济创收来源。湖头渡村又充分利用外来人口多的优势,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房屋出租,这又成为村民的重大收入支柱。目前,村里初步重点形成了“养殖业、打工、出租房屋”的经济新格局,从而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2.2.4 规范村级制度,构建文明生态
村定期开展民主政治活动日的活动,在这一天进行财务公开、村务公开、重大事项讨论,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实行民主理财,村干部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为集体利益负责。同时,发挥党员议事会和村民议事会对村财务的监督作用,把村级财务管理纳入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3 a 多来,湖头渡村由于实行民主理财,使得百姓心服口服,村民心态稳定,民风淳朴,无一起上访案件,干群关系融洽,从而使生态村、文明村等创建都得以积极顺利实施,既美化了家园,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2.5 创新服务模式,竞显自治活力
村充分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社的优势,在资金、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每年开春都统一购买种子、肥料,既方便村民,又节省路费成本。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有会员38 户、128 人。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自治,规范村民生育、殡葬、教育、婚姻等行为。针对外来人口比较多的特点,成立了村级工会,积极依法维护外来或者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积极争取宁波、奉化市财政扶持的资金,投入到经济林改造、村农贸市场建设等经济建设上,通过为村民服务,实施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使村民收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3 存在问题
2.3.1 企业和农村的差距日益增大
由于湖头渡村的驻地企业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湖头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得企业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拉大。最初的浙江船厂只是由浙江省政府投资在湖头渡这个象山港畔建起的一个小造船厂,属浙江省交通厅直属管辖,2003年由春和集团控股改制成为民营企业更名为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然而湖头渡村的变化不大,导致湖头渡村和驻地企业差距拉大。
2.3.2 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农村发展的滞后性和缓慢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例如,湖头渡村至今没有自己的邮局、娱乐场所、旅游景区、医疗机构、学校、小商品市场和小吃街等配套设施,从而使大部分企业员工在下班后为丰富业余生活坐厂车奔波于宁波市区或者奉化市区与企业之间,来回要3 h 之久,因此留人的难度上升,久而久之企业关键性人才的流失与日俱增。
2.3.3 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乡村民风民俗
因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量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涌入了湖头渡村,使得相对弱势的乡村风貌和风土人情面临着城镇化的侵蚀和威胁。农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文化科学素质相对较低,往往忽视了农村文化事业,出现了村落布局凌乱,外来人口失管,甚至睹博、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正如前述湖头渡村宾馆住客调查显示,过半数人认为收费不太合理,住宿条件一般,价格比宁波市区一般的宾馆都高。村民趁企业扩大、人员增加之机想“捞一把”,存在严重短视行为。农村出现向城镇庸俗化靠拢,无长远发展前景,更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了。
2.3.4 企业的发展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人多、建设工程多的地方生态环境必然会有所破坏。随着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湖头渡村也不例外,例如,在海边丢下了船舶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近海面飘浮着机油,1 万多员工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这些使得陆地和海洋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
2.4 发展对策
2.4.1 村班子集体带头示范
湖头渡村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湖头渡村的村支部、村委一班人,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尽职尽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头垂范,坚持原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特别是精打细算又强化监管,花好村里每一分钱,并把钱花在刀口上。用干部的纯洁性换来群众公信力,大家目共睹,人人心服口服。
2.4.2 建立和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村党支部,历年来把集体经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资金管理上都由村党支部书记“一支笔”审批,并严格履行经手人和3个以上证明人的报销手续,财务审查,财务公开等制度。及时公开村级各项目开支,有效堵塞各种漏洞。
2.4.3 规划经济发展工作思路
根据湖头渡村这特殊的地理优越条件,重点积极营造出租房、经济林出租,又建造了菜市场,方便民生。通过上述经济中心工作思路的全面实施,为提高村级集体可用资金收入打下了扎实基础。
2.4.4 开源节流,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在提高村级收入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源增收,通过多方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积极兴办一些百姓乐意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特别严格控制餐饮、旅游、纪念品等非生产性开支。
3 协同发展模式
3.1 原则
其一,不忽略农业基础地位;其二,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三,强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既要生产发展,也要乡风文明、民主和谐[1-2]。
3.2 方法
3.2.1 村企结对
湖头渡村可以和驻地企业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签订结对协议,企村双方相互支持,联合开办农民工岗前培训班,有效地提高农民工应聘合格率。驻地企业做到精心组织,注重服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五个一、五个共”活动。“五个一”:即献一条计策、办一件实事、引一家企业、扶一户农户,树一个典型,每个企业可围绕这“五个一”上相关项目。“五个共”:即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建基础设施,共育文明新风。并要求企业与结对村签订《帮扶结对协议书》,鼓励企业家与村集体合资共建厂房[3]。向市政府建议出台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从而确保更广泛地引导人力、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即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及时调整投资方向,把重点转向农村,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农村干部也不能抱“等、靠、要”姿态,必须练好内功,提高农村自主发展能力[3],以达到“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理想效果。
3.2.2 以工促农
驻地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和小城镇发展,为农村公共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培育新型农民,促使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出大力。湖头渡村亦应立足自身实际,有效利用驻地企业资源,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做村民与村庄共同发展的表率,培养一支社会主义新型农民[4]。
建立驻地企业与新农村双向互动的机制是驻地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驻地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和组织载体,同时新农村建设为驻地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导向提出了对驻地企业发展的新要求。要求驻地企业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要注重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主动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既要在宏观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又要符合微观和谐发展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新时代对驻地企业发展的新要求[4]。
3.2.3 政府投入
改变农村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状况,需要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集约度不够,居住用地、工业用地、耕地相互交错,导致土地大量荒废。因此建议在严格依法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农民长远权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湖头渡村进行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实行村庄空间整合,构筑城乡一体化格局[5]。
3.3 管理体制
针对上述新农村建设与驻地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方案,在管理上需构建新农村建设与驻地企业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图1),即分别组建新农村建设推进小组、驻地企业发展推进小组和村企统筹协调小组,各自负责与协调相关因素发展的概况、成果、问题及处置措施的实施等。新农村建设推进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建设村公共设施、提供更多更好有利于驻地企业发展的“金点子”以及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剩余劳动力等。驻地企业发展推进小组主要负责对新农村建设提供适当的建设资金、培训和带动当地的农民就业等。村企统筹协调小组主要负责辅助、协调村企之间的关系,在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力度上,给予宣传和鼓励驻地企业扶持新农村建设,并在税收和其他政策上给予优惠。
驻地企业管理层和村委会则分别作为管理成员单位存在,它将分别代表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和农民个体,两者都需通过协商,部门互动,表达各自意愿;协商部门把已经整合的村委会意向转达给村企统筹协调小组,它进而开展实地调查和综合考虑,提出具体任务和措施,及时反馈给新农村建设推进小组和驻地企业发展推进小组;后两者又将在实施过程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村企统筹协调小组,再由此相继反馈给协商部门、新农村建设推进小组和驻地企业发展推进小组,或者直接和企业员工、农民个体的进行互动,以确定下一步的“命令”。因而,整个管理体制是动态的灵活的,可以实现对新农村建设和驻地企业的有效管理。
图1 新农村建设与驻地企业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建设与驻地企业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中的协商部门主导力量是政府,必须严格秉公依法办事,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更不可怂恿非法强征强拆,损害农民长远利益,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权威性和透明度。这种管理体制既可回避农民个体的盲目性和狭隘性,又可阻挡企业的大规模土地扩张、污染环境等现象的发生,但是一旦当农民个体或小团体的利益确实受到威胁时,或者不利于驻地企业发展时,他们有权直接干预统筹协调小组的工作。当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法制意识、生态意识和综合素质都提高到相当水平时,村企统筹协调小组完全可以通过个体间平等民主的互动而解决问题。
4 小结与讨论
以浙江省奉化市松岙镇湖头渡村为例开展研究构建新农村建设和驻地企业的协同模式,有其个性,但其构建模式、方法、总体思路仍有其共性和指导意义,可为雷同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参考。
对一个地区新农村建设与驻地企业发展过程中驻地企业和农村是否平衡发展,不是看它们的绝对收入,而是看它们的相对收入以及各自增长速率,需要注重的是企业上班的收入须以一定比例投入农业,以带动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与企业同步,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因为新农村建设与驻地企业协同发展模式中的各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前者的生态环境和村民的幸福指数必须得以保障,而后者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必须兼顾,这就为管理体制的建立增加了难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科学分配各小组和部门的功能,双向互动,持之以恒,不可中断,但也不能出现功能的重复或者缺位无序,从而提高整个一体化管理体制的管理效率。总之,新农村建设与驻地企业协同发展模式必需从当地实际出发,双向互动,发展为本,依法依实办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农业基础地位始终不能动摇,农业决不可以被边缘化,农民的合法长远权益决不可被侵犯,农业耕地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必须坚决而从严依法保护。
[1]董萍.农家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模式:以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农家乐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李飞.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以涪陵区营盘村、蒿枝坝村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3]江素芳.村企结对合作双赢[J].浙江工商,2008 (11):38-40.
[4]李兴稼,周云.典型经验所揭示的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规律分析[J].经济师,2008 (2):15-16.
[5]辛亮.城乡统筹下的村庄空间整合研究:以山东省平原县为例[D].天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