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地区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探讨*

2012-11-06欣,马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城乡政策幼儿园

和 欣,马 旭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择校问题主要在小学升入初中阶段广泛存在。随着我国进入转型社会,贫富差距在城乡地区亦表现较为明显。由此引起城乡地区教育公平问题加剧。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择校行为在城乡地区有较强一致性。

一、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突出

(一)关于“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因此,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年满六周岁或七周岁儿童按照法律规定即将接受小学义务教育的这段时期。

(二)城乡地区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调查

1.村镇小学学生人数减少,教师数量冗余。

为了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采用了“就近入学”的政策。但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城乡地区农村家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接受优质的教育成为了众多农村家庭的新需求。然而,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国家的政策主要在于保障儿童的基本入学权利。但这一政策在局部地区开始表现出滞后性。由于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增加,大量农村儿童在进入小学时,选择了城镇中心的学校,大量的儿童开始离开本学区所在地学校。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小学的学生入学人数大量减少。学生人数减少,带来了教师数量的冗余。大量闲置教学设施并未使用,造成了教育资源极大浪费。

2.村镇文化阵地开始衰落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导致大量农村儿童涌向优质教育聚集的地区。在村镇中,学校扮演着一个地区的文化阵地的角色。由于村镇学校内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师数量冗余。学校文化氛围减弱,学校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弱,这在客观上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3.乡村教育系统呈现“疲软”的状态

我国基础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城市发达,城镇落后的局面。大量农村幼儿选择县、市发达地区的教育。引起大量人口外流,而人口外流首先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村小学不可避免受到忽略,这类学校也成了乱、差的代名词。而乡村教育的衰败反过来不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文化衰落必将导致乡村整体发展的衰败。

此外,由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现象引起的城乡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的衰落也导致初中教育、高中等教育系统的连锁性问题。国家虽然在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教育择校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所能解决。

(三)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的择校现状问题分析

1.社会经济政治转型期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是在现有政治体制下所进行的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该背景下,整个社会体系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随之而来,就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会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经历城市化的城乡地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落后教育之间的矛盾。

2.师资投入问题

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目前正在逐步改善,但是师资问题仍旧比较严重。如何留住教师,让其安心扎根农村搞好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这个问题我们目前的政策中虽然已经有很多设计,但是仍旧不能从本质上来解决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问题。

从目前现状看,很多地区都采用“特岗教师”解决乡村教育教师配备不足。虽然“特岗教师”可弥补教师人员不足,却无法有效解决高质量教育教学的需求。政府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多是一种量上的提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诸多研究的决策多从政府角色的角度来考虑对策。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立足民意和民间力量,使其发挥主导由政府负责开展教育实验,亦可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3.历史地理因素

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择校问题的产生同政府在学校的布局规划上有着直接关系。笔者发现,学校的分布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择校问题有着直接关系。一个市或县中心同周边的乡镇村在交通较为便利的情况下,农村儿童更倾向于向县或市的中心小学聚集。

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地理分布上长治县政府所在地韩店镇在地理上大致位于其它几个镇的中心位置。如图所示:

从地理模式上来讲,这种“众星拱月”的地理格局也是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在一些地理格局上并不呈现这种格局的城乡地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在地理上偏远,因此多数家庭只好选择在本地村镇小学读书,在村镇读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诸多家长迫于地理、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一种无奈选择。

4.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投入不均衡

财政投入如果不能协同人力资本、投入机制等多重因素多管齐下,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综合质量的提升永远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幼儿园升小学择校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对义务教育高质量需求的表现。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均衡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不匹配的现状。硬件设施好,但是缺乏高水平的教师。

5.政策调控的滞后性

择校问题首先发生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然后,呈扩散状态开始向城镇地区蔓延。总体上看,择校问题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应注意到在城乡地区及早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对农村小学进行合理布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级各类教育都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具有政策的前瞻性,早布局,早规划。在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上更加科学合理。

(四)“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的政策反思与建议

1.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的触发机制

城乡地区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的触发点主要在于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加上学校、社会及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引发了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引起的诸多问题。教育中出现的这种触发机制要求政府、社会以及学校之间相互配合。以政府和学校为主导,从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来制定打破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的触发机制,使择校行为成为一种促进教育良性发展的手段。

二、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政策创新

1、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制定复杂性择校政策,多管齐下

目前,我国已经针对小升初制定了多种择校政策,择校政策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种种措施。西方的诸多政策措施是立足于当地的社会体制与现实背景下制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特殊的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中,教育系统的择校问题的解决多呈现线性问题,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也是小升初择校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系统思维来认识政策问题,一项政策的颁布必然有其正效应与负效应。因此,在执行择校政策的时候,应作系统性思考;将政策的产生、政策内容、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机制,政策执行效果的社会性测评作为同时性内容来开始执行,摆脱线性思维下的因果关系。系统性的择校政策过程有利于解决复杂情况下的诸多择校问题。而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择校问题是诸多择校问题产生的第一链条,也将会经历城乡地区的小升初择校问题。

此外,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到我国当前的政治发展阶段,以及城乡地区历史地理特征,要深刻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心理。了解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民众心中的位置,把握民意。才能制定出更为有效的幼儿园升小学择校政策。

2、建立“多功能学校”,实行“一校多种办学”的机制

“多功能学校”多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山区采用,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也作过“一校多功能”的实验。

城乡地区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也可以通过“多功能学校”的形式来尝试解决。城乡地区的“多功能学校”主要专注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同一所小学尝试进行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私人办学的形式,安排规定时间和校舍,由私人主导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政府在办学过程中,对于这种形式上的私人教育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引入自由教育竞争机制,在教学硬件资源上实行共享。在师资、教学质量上展开竞争,由民众自由选择。

“多功能学校”的本质在于引入教育质量的竞争机制,使农村小学不仅存在公立特点,亦存在民办特点。多功能学校在公立特点上主要强调国家的基本教育计划,而民办特点上要着重考虑当地民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特殊需求。而政府在两者之间扮演促进两种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公平的角色。

3、培养小学教育的“教育工程师”

“教育工程师”这一概念早年已有学者提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工程师”,是脱离于教育系统与私立教育之外的独立人员。“小学教育工程师”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学生自身发展及其家庭情况来帮助学生获得升学、学业、职业规划、心理等方面的全面性指导,能够提供富于建设性的教育专业人员。

“小学教育工程师”是独立于整个教育系统之外,能够独立服务于受教育群体,其编制及其保障机制直接由上一级政府部门独立主管。

采纳“小学教育工程师”机制对于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解决的意义是广泛的。小学教育工程师可以在农村教育系统和城市教育系统之间灵活工作。可以客观上弥补由农村小学教育师资落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专业工程师在农村小学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质量,而且有利于降低政府与民众之间对农村小学义务教育认识上的非对称,从而促进农村小学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幼儿园升入小学择校问题。

[1]陈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综述[J].魅力中国,2009,(05):17 -18.

[2]孟立军.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城乡政策幼儿园
政策
政策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助企政策
政策
爱“上”幼儿园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