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感性认识下的理性课堂——对“分式”复习课的思考

2012-11-06

中学教研(数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糖水分式感性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19)

基于感性认识下的理性课堂——对“分式”复习课的思考

●陆军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19)

1 背景分析

1.1 课题的由来

本节课是“分式”的复习课.笔者从教和学2个角度,对传统复习课的模式进行改进,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体系,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1.2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学习者是8年级的学生,笔者教学班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数学交流意识;

(2)学生经过“不等式、分式”的学习,已具备从具体的数向抽象的字母、代数式转化的能力和数学经验.

1.3 教学目标

(1)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2)进一步丰富对分式概念的认识,并能有条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2 情境再现

2.1 问题情境

问题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展示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式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2 感性认识

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成为可能.

师:很好!同学们能用数学的观点解释吗?

2.3 理性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在有了想法后,进行相互讨论.

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已经有了知识经验:2个分数,分子一样,在分母和分子是正数的条件下,分母小的反而大.

师:谈一谈你做该题的感受.

生:比较2个分式的大小,可以用做差法,通过通分,结果与0比较大小.

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糖水变甜了还是变淡了?

生:与加进去的糖水的浓度有关.

师:与所加糖水的浓度有怎样的关系?

师: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大家讨论一下.

课堂一下就变得热闹起来,在讨论后主要有2种方法,教师请2位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2.4 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相互转化

师: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可以借助这个模型进行解决.

生(齐声):n杯糖水浓度一样,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后的糖水浓度不变.

师:我们所研究的不等式的2边都是比值形式,而面积更多的是线段的乘积关系,如何转化?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陆续得到结论.

图1

3 教学反思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认识事物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围着对象转,被称为理性;另一种是进入事物内部,被称为感性.按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描述,8年级的学生,多处于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的转换期,他们能区分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假设,但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学对结论进行归纳、猜测、论证.

3.1 从生活的感性情境中引发学生理性的逻辑思考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具有深刻的生活背景,我们可以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本节课从解释分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入手,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为后继的数学理解提供知识保障,感性的情境是学生理性思考的载体.

3.2 从解题的感性经验中提升学生理性的归纳能力

心理学认为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因此,课堂应该是感性认识下的理性课堂.

猜你喜欢

糖水分式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趣说“糖水不等式”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下火秘方 荔枝核糖水
在广东,有糖水的夏天才算真正的夏天
“分式”易错题
“分式”单元测试题
『分式』易错点警示
如何认识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