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2-11-06荆常锋刘心萍

中国药业 2012年8期
关键词:内酰胺药制剂药品

荆常锋,刘心萍

(浙江省宁波明州医院药剂科,浙江 宁波 315104)

凡是用药后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的统称为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及“三致”作用[1]。由于药品不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危害,因此对其监测和预防十分重要。笔者对我院2010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工作,及时发现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65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的程度分级,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与主要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结果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6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男30例(46.15%),女35例(53.85%);年龄 2~74岁;既往无药品不良反应史 34例(52.31%),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史不详31例(47.69%)。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分布,小于10岁4例(6.15%),10~19岁1例(1.54%),20~29岁 10例(15.38%),30~39岁 9 例(13.85%),40~49岁18例(27.69%),50~59岁14例(21.54%),60~69岁7例(10.77%),70岁及以上2例(3.08%)。

2.2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定义,对所报告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级。65例不良反应中,新的不良反应22例(33.85%),严重的不良反应3例(4.62%),一般的不良反应40例(61.54%)。

2.3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中,西药56例(86.15%),中药制剂9例(13.85%)。详见表 1。

表1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统计

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居首位,这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2-4]。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占多数,各8例,均占30.77%;其次是喹诺酮类和其他类各4例,均占15.38%;四环素类2例,占7.69%。联合用药情况,单用1种药品26例,占40.00%;联用2种药品16例,占24.62%;联用3种药品13例,占20.00%;联用4种药品10例,占15.38%。药品给药途径中,口服给药36例,占55.38%;仅有1例为外用,占1.54%;注射给药28例,占43.08%。

2.4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与主要临床表现

按照《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5]对65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与临床主要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见表2。不良反应涉及系统最多的为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

2.5 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6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不良反应好转48例(73.85%);治愈16例(24.62%),有后遗症1例(1.54%);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明显63例(96.92%),使病程延长和导致后遗症各1例(各1.54%)。

表2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与主要临床表现

3 讨论

6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没有发现有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的患者。在开具药物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不良反应史和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对于过敏体质者,因其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应注意用药后的反应与用药剂量有无关系。另外,也要注意避免发生药物交叉过敏。如果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或采用抗过敏药进行对症治疗。在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均可归为过敏反应,临床医生应注意用药。

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中,以抗生素所占比例最高,这与抗生素的种类多、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等有关。其中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占了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临床疗效好等特点,使其临床应用广泛,相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与有关报道一致[6]。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半衰期普遍较短,应用时要求迅速进入人体。对于此类药物,应现配现用,并且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过长,用药时应特别注意。

目前,中药制剂的剂型和品种迅速增加,临床使用率也逐渐加大。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药材,其生长环境、品种、部位、产地、采集时间、储存条件、炮制方法、剂型、制剂工艺等,对药品质量的影响较大[1]。加之目前人们对中药的药理毒理学研究不够深入,使得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增加。因此,应加强对中药制剂安全性的认识,在使用中药制剂时应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另外,也应注意中药之间以及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使中药制剂得以合理、有效地应用。

有些药物的联用能起到增效作用,但是联用药物多,则相互作用的概率大,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能单一用药的尽量采用单一用药;必须联合用药时,应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间是否有配伍禁忌,使联合用药能增效减毒。

在我院65例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中,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注射给药,这与一些相关报道有出入[7]。这可能与我院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人员主要为药师,且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退药才发现与不良反应有关。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较其他给药方式迅速而强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我院不良反应可能存在漏报,应提醒临床医师和护士加强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工作。

不良反应中涉及最多的系统为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这与不良反应发生在胃肠道和皮肤及其附件时其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现有关。而其他如血液系统等的不良反应,需要一些检验指标才能发现,因此在使用可能出现的、需要检查指标才能确定不良反应的药物时,需要注意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大多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以后,立即停药或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则会好转或消失。因此,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品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并治疗,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1]钱之玉.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对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9-254.

[2]孙远南,金 萍,倪 慧.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5):48-49.

[3]王华新.我院1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19):52-53.

[4]张明生,杨秀霞.我院2006-2007年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业,2008,17(24):52.

[5]国家药物不良反应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3:127.

[6]曾 洁.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07,19(4):89-91.

[7]祁金文,毛小红.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23):43-44.

猜你喜欢

内酰胺药制剂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FeCl3 Catalyzed Carbon-Carbon Bond Formation by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f Hydroxy Groups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28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