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认识影像检查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地位

2012-11-06王俭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胰腺癌腺癌胰腺

王俭

·专家笔谈·

重新认识影像检查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地位

王俭

王俭,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解剖学会断层解剖分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上海分会腹部组委员,上海市胆道会诊中心专家组成员,《肝胆胰外科杂志》、《中华消化与影像杂志》编委。发表相关论文70篇,其中SCI论文3篇。主编我国第一部执业医师考试丛书《影像学习题集》,科普读物《如何看影像检查报告单》

如何整体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难点。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期望体检、自查早期发现不现实[1];而有效治疗手段有限,胰腺专家相对不足,指望治疗取得突破也难[2];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可能是惟一机会。以CT、MRI及内镜超声(EUS)为代表的现代影像对胰腺显示能力强,理应担当重要作用,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就如何正确认识影像检查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胰腺癌诊治现状

1.胰腺癌概念先天不足:由于手术切除率不高,多数胰腺癌只能是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病理类型复杂,不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不同治疗的疗效大相径庭,如果都按进展迅速、早期转移的胰腺腺癌分析,得出的结论难免偏差。

胰腺腺癌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研究不足,许多影像知识被“简单化、概念化”,“胰腺肿块首先考虑胰腺癌”、“胰腺病变患者伴肝内病变就是胰腺癌肝转移”、“胰腺肿块伴胰腺周围病变就是广泛转移”。对多数非专科医师而言,即使在诊治过程中有疑问,限于知识结构,对影像科的诊断也只能“言听计从”。而定期、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可揭示病变的形态、灌注、转移特点和生长速度等生物学行为,结合穿刺活检、实验室检查,可大幅提高胰腺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胰腺影像方面,现在可以做的工作

1.扫描技术逐步深化:除非影像、临床、实验室表现十分典型,单一上腹部常规扫描对胰腺癌仅有提示诊断价值,只能做出“胰腺疾病”的笼统诊断。对临床、实验室、影像表现不典型或有疑问者,都应进一步做薄层动态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必要时加做CTA、MRCP检查,力争全面了解病变的形态、灌注、血管/胆管/胰管侵犯、局部和远处转移等形态学特征。只要表现有疑问,分析时都不应仅限于胰腺腺癌,还应想到其他各种有治疗价值病变的可能。

2.定期随访、逐步确诊:如果没有手术机会,在其他治疗同时,定期影像学随访对了解病变的生物学行为乃至最终确诊十分重要,随访的关键是间隔时间的掌握,从疾病的病理生理演变规律看,炎性病变的随访间隔为2周~1个月,胰腺腺癌以1~2个月为间隔,良性、交界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随访间隔以3~6个月为间隔。胰腺毗邻复杂,疾病种类众多,各种疾病影像表现相互重叠,单次检查结果难免偏颇,随着诊治的深入,随访信息的积累,逐步修正各种诊治措施,使最终诊断更接近“正确诊断”。如何做到“逐步确诊”,关键是医患双方能理性对待初诊的偏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诊治方案。

3.注重胰腺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研究:胰腺肿块病种众多,要想认识每种疾病的影像特点难度很大,如果只研究胰腺腺癌一种疾病则现实可行。由于解剖特点不同,不同位置起源胰腺腺癌,在影像表现、生长速度、转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细微差异,影像学检查能在活体上整体、直观了解这些信息。由于未进行手术、放射粒子等创伤性治疗的病例众多,给这种研究提供可能。只有熟悉经典胰腺癌,对那些表现不典型者保持警惕,就能在与患者谈话和制订治疗方案时留有余地,不至于在治疗过程中因调整方案而陷于被动。

4.多学科合作,研究、交流、更新知识:胰腺周围淋巴结影像表现、胰腺周围各组淋巴结分别引流哪些组织、器官的淋巴液、胰腺周围间隙解剖-影像特点、胰腺周围间隙病变-影像特点、常见胰腺解剖变异影像表现、胰腺周围血管影像表现、显示上述结构选用哪种影像技术等。上述问题对胰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意义重大,影像科医师不仅要研究这些问题,给临床宣传、普及这些知识更重要。

胰腺腺癌的确诊需结合临床、影像、病理、实验室多学科资料,其中,影像检查应用最广、发展最快,最易操作。利用现有设备,充分挖掘其技术潜力,只有做到“规范检查、定期随访”,多学科“仔细分析”其影像细节,才能最终达到“逐步确诊”的目的。

[1] Robert JM. Pancreatic cancer.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th ed,McGraw Hill: Medical Publishing Division,2005:537-539.

[2] Shin EJ,Canto MI.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Diseases of the pancreas current surgical therapy,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8,527-540.

[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腹部CT扫描规范指南.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999-1004.

[4] 王俭.“胰腺肿块”涵盖哪些疾病?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353-356.

[5] 王俭.胰腺癌与胰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影像鉴别的几点思考.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1-2.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2.01.001

20000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

Email:wangjian_su@yahoo.com.cn

2.学科交流不足:虽然胰腺疾病的人群发病率很高,但真正研究并有良好造诣的胰腺专家明显不足,且分布在内科、外科、肿瘤、影像、病理等不同领域,不仅不能满足临床医疗的现实需求,甚至不能满足科普的需要,由于多学科交流平台有限,各自为战,使整体诊治水平裹足不前。

3.首诊确诊匆忙:在我国,多数胰腺癌诊断是在门诊完成的。限于首诊负责制(不少首诊医师并不是胰腺病专家),对表现复杂、病种众多、预后差异极大的各种胰腺疾病,希望门诊医师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太过匆忙(从就诊到临床确诊,多不超过2周)。而一旦确诊为胰腺癌,患者将迅速转入治疗过程,即便在治疗过程中对诊断发生疑问,限于知识结构和医疗风险,也极少推翻原有诊断,使误诊、误治得不到及时修正。

4.影像检查不规范:现在,国内16排以上螺旋CT、1.5 T以上高场MRI已普及,原始图像厚度不超过1 mm,加上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种后处理软件,可根据不同需求,多平面重建图像(MPR)、直接显示胰管、胆管(MRCP)和胰腺周围血管(CTA、MRA),对胰腺及其周围结构的显示能力、诊断能力大幅提高,对手术方案的制订、治疗后随访也有重要价值,为此,影像学界也制订了胰腺扫描常规[3]。但由于收费制度的局限和部分临床医师对上述新技术缺乏了解,临床上多数胰腺病患者仅凭常规上腹部扫描(层厚7~10 mm)甚至仅靠CT平扫就做出诊断,远未发挥现有设备的技术优势。PET-CT对胰腺疾病的认识还不多,经验还有待积累。

5.解剖知识未更新:胰腺位置深、体积小、毗邻关系复杂,现有的相关断面解剖知识主要来自体部CT应用之初和有限的尸体解剖,经过近40年的普及教育,“胰头呈三角形”、“胰头、胰体、胰尾宽度分别不超过3、2.5、2.0 cm”等观点已成为正常胰腺的解剖常识,而对解剖变异知之甚少,误将正常变异当作“胰腺肿块”手术者时有发生。

6.病理-影像知识欠缺:胰腺肿块涉及病种繁多,从病种看,绝大多数为解剖变异、炎性、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多数病变的病理-影像规律已逐步揭示[4]。尤其近几年来,随着高端CT、MRI的广泛应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胰腺导管内分泌黏液性肿瘤(IPMT)、胰腺内分泌肿瘤等良性或交界性病变的经验积累,仅凭其影像学特征,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已不是难事[5]。但由于相关知识过于生僻,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尚限于胰腺专家。

2011-01-19)

(本文编辑:屠振兴)

猜你喜欢

胰腺癌腺癌胰腺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胃腺癌组织eIF3a 和MMP-12 表达的研究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