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暑有良方
2012-11-06周同
■周同
古人避暑有良方
■周同
在炎炎夏日,酷热难耐之时,忽然想到,古人是如何避暑降温以度过这盛夏时节呢?笔者多方查阅典籍,发现各个朝代都有大同小异的方式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消暑良方之——吃
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皇家宫廷已经开始储冰供来年夏季使用了。周朝时《诗经》里就已有“二之日(周历二月,相当于夏历即今之农历十二月)凿冰冲冲(形容凿冰之声),三之日(周历三月,农历正月)纳于凌阴(放进山阴处积冰之地窖里)”的记述了。意思是,在冬季十二月大寒时于湖面上切割下大块的天然冰,拖入地窖中埋藏,到了夏天,再挖出使用。《周礼》中也有记载:周朝皇家有所谓的“六饮”,由“浆人”(官名)专门负责供应;“六饮”是水、浆、醴、凉、医、酏。其中的“凉”就是用桃子、梅子和水煮成酸梅汤、杨桃汤,再用冰块镇凉的冷饮。唐代显贵杨国忠还造冰山来避暑,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天然藏冰,在唐代属稀有之物,《云仙杂记》说:“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而杨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块的方式来降温避暑,足见其富贵骄奢。宋书《事物纪原》中记载有:“《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从上述的文献记载得知,冰品管理乃是宫中要事,冰甚至是一种贵重品。明清时,皇帝还会依照品级赐冰给官员,从入伏日一直持续到立秋,首都各衙署的官员们,依照品级持有冰票,到相关部门领取皇帝颁赐的冰块。清代风土志《燕京岁时记》写道:“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冰在古代夏季是奢侈之物,普通的百姓家是消费不起的,所以早在南北朝时,民间就有自制“汤饼”避暑的习俗。至宋代,避暑食品更是品种繁多,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等,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盛夏贪凉者更可将其置于深水井中使其冰镇。明清两朝,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消暑良方之——穿、用
古人衣物多为丝、棉、麻织物。在唐朝《簪花仕女图》中,美人着裸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说明当时唐朝已经有轻便、透气的衣物用于夏季穿着。
古人睡觉时为了更凉爽,除了织草席、编藤枕外,还制作了“瓷枕”。顾名思义,就是以陶瓷制成的枕头,其枕面是一层釉,枕中则是空心的,不蓄热,冰凉无比。“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还有用光滑精细的竹篾,以六角编法制成“竹夫人”——其形状为圆柱形的竹笼,中空且周围有洞,以其通风取凉。睡眠时置于床席间,可憩臂休膝,吸收汗水,夏日拥抱入睡可消除暑气。若在中空部分置入薄荷叶、栀子花等香草植物,还可增添清香怡情之效果,使人安稳入睡,夜夜好眠。关于竹夫人,还有个趣事:《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曾出一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指的正是这消暑巧物。早在汉代就已经有工匠发明大型的室内纳凉装置——叶轮拨风。古代轶事文集《西京杂记》中写道:“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个机器就是在一巨轮上安装七个叶片,操作者摇动手柄使其轮转,效果就如现今的电风扇一般,而且体积又大,可使“满堂寒颤”。这种机器还有以水流带动齿轮的方式运转,节省人力的。唐朝时,诗人张仲素在《宫中乐》诗中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即利用机械将冷水送上屋顶,然后沿着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消除外来热气,与现代的空调原理类似。
而到宋代,帝王的凉殿中,也有这种设备,且比起唐朝来更加豪华。《武林旧事》卷三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勤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地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萸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可以看出,宋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真使人感到“今不如昔”。
消暑良方之——住
唐朝的宫廷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也称避暑“凉屋”,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并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宋人有亭楼纳凉,泛湖避暑的习俗。每当炎夏来临之际,人们划船行舟,荡于湖中,或寻风亭水榭,柳岸树荫之处,嬉耍度时。这种习俗,由东京开封一直流传到南都杭州。《东京梦华录》卷八载“: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新荷,远尔笙歌,通夕而罢。”南宋定都于杭州后,秀美的西湖便成为不二的避暑胜地。每至盛夏,人们无不携伴行舟,拥向湖中“,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至明朝时,这种避暑建筑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曾精彩地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的“凉屋”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飞瀑晴亦雨,拂面夏如秋”,古时虽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器具,避暑方式比现代也落后许多,但古人的避暑方式,大多与自然融合,顺应自然而成,也不会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困扰。今日,想要解决酷暑炎热之苦,与其发明更强力的冷气,不如学学古人,平顺心境,同时朝恢复生态环境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