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012-11-06刘泽权张冰

关键词:语言学语料库译文

刘泽权,张冰

(1.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511363)

我国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刘泽权1,张冰2

(1.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511363)

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在我国译学研究中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路程,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论文围绕我国翻译质量评价之歧路、西方翻译评价理论在中国之引介、翻译质量评价新动向等方面对国内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作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语言学为翻译质量评价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语料库研究为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证研究路径,将这二者结合或可使翻译评价研究走出一条新路。

翻译质量;评价;翻译标准;功能语言学;语料库

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翻译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这也使得以翻译标准为核心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受到了相当的重视。然而,如何评价译文质量?评价是否有标准或模式?有学者主张评价以“定性”为主,也有论者倾向于“量化”研究。本文对此类观点进行归类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语料库及功能语言学与翻译评价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未来翻译质量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一、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

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求信—神化—化境”[1]这条线索。郑海凌将翻译标准看作是人们对翻译质量进行衡量、对译作价值进行判断的尺度。[2]武光军认为,中国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在翻译标准指导下进行。[3]吕俊则直言:“翻译的标准也就是翻译的评价标准。”[4]不少学者持类似观点(参见翁凤翔[5];司显柱、李莉[6];刘云虹、许钧[7])。不难发现,翻译标准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准则在众多译学研究者中已达成共识。本文首先将国内比较流行的翻译标准及其代表人物(如表1)进行概括,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展开述评。

表1 翻译标准及其代表人物

1.定性为准则的翻译质量评价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对其自身翻译实践的概括,开创了翻译标准研究之先河。李明认为这一标准在评判译文优劣及翻译实践活动中都应当遵循。[8]刘重德批判地继承了严复的翻译思想并结合泰特勒(Tytler)翻译三原则,主张对原作忠实,将原作看作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还提出用“切”代替“雅”,他认为翻译应该“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9]我们认为,“信、达、雅/切”过多地关注语言及原作风格层面的转换,对翻译实践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考虑略显不足;受文体、翻译目的等因素影响,翻译过程中很难完全兼顾三个层面。

近年来,翻译界对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信达雅”标准提出了更多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信达雅”属于严复对翻译之难有感而发,并非其提出的翻译标准。(参见林璋[10];穆雷[11])黄忠廉对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进行了区分,明确指出翻译思想不能等同于翻译理论。他认为“信达雅”是严复的翻译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一种观念,不是标准。[12]而“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影响远超过其它标准,我国现当代翻译标准研究大都受到“信达雅”的影响,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信达雅”的一些影子,因此,单纯以翻译标准作为评价准则这一共识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辜正坤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主张翻译实践中应有多个具体标准来指导翻译并评判译作质量,他将其翻译标准系统层次归结为“绝对标准→最高理想标准→具体标准(分类标准)”[13]。辜氏“多元互补论”在翻译标准理论研究方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拓宽译学研究者的视野,为翻译质量评价多维度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同时它也较为符合翻译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推广意义。但是,杨晓荣认为,由于“缺乏维系这些具体标准的线索”,辜氏理论体系可能会导致“翻译标准虚无化或标准泛滥”。[14]

上世纪80年代许渊冲提出“三美说”,指出中国诗词进行翻译时要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许氏在2000年发表的《新世纪的新译论》中又进一步提出“三之”、“三化”,前者是就翻译的效果而言,后者则指的是翻译策略。[15]“三美”标准涵盖了语言的音、意、形三个层面,以其来指导诗歌翻译及评价诗歌的译文的质量无疑会更具说服力,但由于其仅是针对诗歌翻译而言,因而导致了在应用层面的局限性。

郑海凌主张以“和谐”为翻译标准,以“不隔”作为“和谐”。认为好的译文与原文应是“和而不同”的。[2]“和谐说”为人们认识翻译标准提供了新的视角,但鉴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和谐之说对译者及评价者的文学修养要求很高,翻译及评价的主体范围将很受限制。此外,“和谐说”并无明确界定,郑氏虽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以“度”来把握“和谐”,但我们注意到其所谓的“度”实际上仍是一个模糊概念,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度’是模糊的它隐藏在译者的技艺里。”可见如何去把握这个“度”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16]

2.量化准则指导下的译文质量评价

吴新祥、李宏安讨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并将能否做到定量分析看作是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或成熟性的标志。[17]他们提出将译作与原作等值量的大小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范守义以模糊数学为出发点,引入隶属度的概念,借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分两步九个方面对译文评价研究进行探索。[18]穆雷对范氏的译文质量评价研究进行补充,讨论了确定隶属度的几种方法,并对范氏提出的评价模式进行优化。[19]冯志杰、冯改萍明确指出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他们从定量研究出发,借助于信息论的观点,提出可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对译文进行评价,并将“信息的等价性和信息传递性作为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与二元标准相对应的八项具体标准(如图1)。[20]侯国金从语用学角度入手,提出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用量化标准对译文进行评价研究。[21][22]

图1 冯氏翻译二元基本标准

近年来,量化评价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量化准则指导下的译文质量评价研究由于其科学性、客观性受到不少译者青睐。但是,量化评价研究是随着人工翻译量化评价及机器翻译量化研究的兴起而展开的,人工评测准确性较高但是不易从宏观层面展开,机器翻译评测虽可大规模展开但操作较为复杂且过于依赖客观数据,使人在译文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弱化,在国内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二、西方翻译质量评价在中国之引介

西方译学研究者对翻译理论、评价模式的研究建树颇丰,其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大致呈现出以翻译理论为依托、以功能语言学及语言功能理论为导向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译学理论建设和翻译评价研究带来了新鲜视角。

奈达(Nida)提出“功能对等”翻译理念,把译文读者反应作为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尺度(标准),并指出一篇成功的译文应具备四个条件:讲得通、读得懂,传情达意,表达自然流畅,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23]谭载喜作为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之引介的旗手编著了《奈达论翻译》、《新编奈达论翻译》,对奈达理论进行系统介绍,使国内译界对奈达的翻译理论有了全面的认识。[24][25]

莱思(Reiss)在建立文本类型模式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文本的翻译和评判标准,把能否达到“最佳对等”作为评判译文优劣的标准,并将翻译评价过程分为两部分:(1)分析目标语文本来评价目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2)分析对比原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建立两者之间对等程度。[26]莱思的评估模式及相关翻译标准建立在语言功能基础之上,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但它“属于规定语言学范畴”,忽略了翻译涉及的文化因素。[27]

豪斯(House)在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即“翻译评价功能—语用模式”。[28]这一模式弥补了“对等理论”没有明确提出如何指导翻译质量评价的缺憾。屠国元、王飞虹认为,豪斯的评估模式使评估“有章可循”,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但却“质化”有余而“量化”不足。[29]

应该看到,国内对西方翻译理论及评价模式多以引介、述评为主,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在其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研究并不多见,似有“拿来主义”的嫌疑。此外,中西方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着很大的差异,汉语以凝练含蓄著称,而西方语言彼此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它们之间的翻译转换较之汉西语言之间为简,故而中西语言的翻译方向及侧重也确有不同,照搬西方翻译理论及评价模式进行的实践研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翻译质量评价新动向

1.功能语言学与译文质量评价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并自成一派,随着其在中国的地位日渐提高,也给我国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胡壮麟等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运用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对翻译的本质和准则进行了论述。[30]张美芳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尝试在语篇体裁和语域变体两方面对英汉翻译中某些现象及其“对等”与“非对等”问题进行分析。[31]黄国文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古诗英译方法及评价标准,对该理论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检验。[32][33]笔者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从语域角度对翻译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34]

司显柱对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了批评,指出豪斯的评估模式参数设置不尽合理,运行步骤有待优化。他对构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思路及内容进行了探索,提出将微观小句和宏观语篇两个层面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对译文进行评价。[35]吕桂对司氏的评估模式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丰富与补充[36]。我们认为,司氏评估模式从定性、定量出发,具有系统、客观的特性,但操作上较为复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才能对评价译文质量做出更为合理的评判。

2.语料库与翻译质量评价

贝克(Baker)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标志着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被引入翻译研究的开始。[37]拉威沙(Laviosa)[38]、奥罗汉(Olohan)[39]、图里(Toury)[40]等将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进行探索。逖姆志科(Tymoczko)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出现标志着规定性翻译研究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转型。[41]豪斯(House)认为,未来的翻译质量评价需要在大量实证研究及大型翻译语料库的基础上设定主体间可证伪的标准。[42]西方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语料库尤其是平行语料库的出现和发展更为翻译评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王克非、黄立波认为,我国上世纪中期以来的翻译研究只探讨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在此“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回溯式评估”,这种模式可能会限制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43]肖维青指出,建立小型语料库可以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翻译批评”,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批评从量化角度提供可靠依据。[44]肖氏(肖维青)对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和机器翻译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基于语料库的应用翻译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45]余国良认为,语料库对翻译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有着重要促进作用。[46]

国内目前还鲜有明确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但已有不少学者在此方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成就。胡开宝、邹颂兵依据已建成的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对莎翁戏剧不同译本的翻译进行了探讨。[47]秦洪武对英汉多译本翻译语料库(其中包含三个子库:源语文本子库、名译子库和对比译本子库)进行研究,发现“结构容量”对译本流畅度和语言使用准确性都有影响。[48]刘泽权等利用已建成的《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对《红楼梦》若干英译本中不同的侧面进行对比研究,初步证明了建立在大量具备可比性基础上的译文比较和批评对于获得客观的、可主题间检测并能横向推广的结论的重要性与可行性。[49][50][51]

四、结语

上述考察表明,我国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评价已由传统单维转向多维,但仍存在局限性:一是定性为主的评价研究仍占据主导地位,量化研究近年来并无实质性的突破,二者结合不甚密切;二是对西方翻译理论及译文质量评估模式的引介有余创新不足,研究集中体现在对西方翻译评估模式的补充与验证,多是在西方理论指导下的评价实践,并无太多理论超越;三是功能语言学与翻译评价、语料库与翻译评价研究分别结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相结合并应用到翻译评价研究的尝试尚不多见。

为了改变我国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需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加强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一方面强化定性研究的重要作用及人的评价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量化评价研究,同时完善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从而使评价朝着科学、客观的道路发展。第二,大力开展翻译理论创新研究,在引介西方翻译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价模式的同时,结合我国的翻译实践及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翻译理论及评价模式研究,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理论及评价体系。第三,将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成果运用到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之中,充分发挥二者的理论指导与实证功能。

翻译语料库拥有大量真实语料与丰富的分析工具,它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及宏观性,使小规模、局限于单一文本的个案研究转向大规模、综合性的研究成为可能;功能语言学不仅具有成熟、强大的理论基础,还具备微观、深入、研究方法细致的特性,将这二者相结合可以在对翻译文本进行标注和全面检索的基础上对翻译质量做出微观、系统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翻译质量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实证性,另一方面也可尝试建立客观和量化的译文质量评价模式和平台。韩礼德本人也尝试将语料库方法应用到语法研究当中,提出利用“计算机检索工具对大型语料库及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进行低层模式检索”并以此来“记录、解释我们在小型个案文本中所进行的高层模式人工分析”[52],成功地把功能语法引入语料库研究,这也为基于功能语法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与语料库研究相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

[1]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M]//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19.

[2]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9(4):2-6.

[3]武光军.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J].外语教学,2007(4):73-79.

[4]吕俊.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3):52-55.

[5]翁凤翔.翻译批评标准意义的新视角[J].上海翻译,2005 (S1):37-41.

[6]司显柱,李莉.英译质量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教学,2008 (7):49-51.

[7]刘云虹,许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J].中国翻译,2010(5):13-18.

[8]李明.英汉互动翻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

[9]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21.

[10]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中国科技翻译,2000(4):1-4.

[11]穆雷.传统译论与翻译学[M]//译学新探.青岛出版社,2002.

[12]黄忠廉.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以傅雷、严复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77-81.

[13]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第一章节录[J].北京社会科学,1989(1):70-78.

[14]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6):13.

[15]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2-6.

[16]郑海凌.“和谐”与“度”[J].外国文学动态,2002(5):43-45.

[17]吴新祥,李宏安.翻译等值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 (3):1-10.

[18]范守义.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J].中国翻译,1987(4):2-9.

[19]穆雷.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外国语,1991 (2):66-69.

[20]冯志杰,冯改萍.译文的信息等价性与传递性[J].中国翻译,1996(2):19-25.

[21]侯国金.语用标记价值假说与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J].外语学刊,2005(2):15-23.

[22]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值[J].中国翻译,2005(5):30-34.

[23]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42.

[24]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26]Reiss,Katharina.Mö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 Ü bersetzungskritik[M]//Munich:M.Hueber,1971, translated by E.F.Rhodes as 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Manchester:St Jerome and American Bible Society,2000:11-12.

[27]张春柏.翻译批评的一种语言学模式[J].上海科技翻译, 2001(2):1-4.

[28]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Linguistic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J].Meta,2001(XLVI): 243-257.

[29]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中国翻译, 2003(1):62-64.

[30]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88-189.

[31]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2001(1):78-84.

[3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1-6. [33]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2004 (5),17-21.

[34]Liu,Zequan.Register Analysis as a Tool for Translation Evalu ation:A Theory in Point[J].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003(8):51-74.

[35]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3):79-84.

[36]吕桂.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证与反思[J].外语研究,2010(2):64-69.

[37]Baker.Mona.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Baker,Mona Gill Francis and Elena Tognini-Bonelli(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3:233-250.

[38]Laviosa,Sara.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M].Am sterdam/New York:Rodopi,2002.

[39]Olohan,Marev.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40]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5.

[41]Miria Tymoczko.Computerized Corpora and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J].Meta,1998(XLIII):1-7.

[42]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00.

[43]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J].中国外语,2008 (6):9-14.

[44]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J].外语研究,2005(4): 60-65.

[45]肖维青.平行语料库与应用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07(3):25-28.

[46]余国良.语料库对翻译研究的促进作用[J].外国语文,2010 (2):117-121.

[47]胡开宝,邹颂兵.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9(5):64-71.

[48]秦洪武.英译汉翻译语言的结构容量:基于多译本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2010(4):73-80.

[49]刘泽权.《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0.

[50]刘泽权,闰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87-92.

[51]刘泽权,田璐.《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9(1):106-110.

[5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48-49.

An Overview of Domestic Studies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LIU Ze-quan1,ZHANG Bing2

This paper sets out to make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domestic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quality assessment.Thereviewconcentrates on theintroduction of relevantwestern theories into the Chinese landscape,the misconceptions of the Chinese theorists in the field,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whereby Chinese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shouldbedeveloping.Thepaperconcludesthatthemostpromisingprospectof the Chinese studies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lies i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ie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translation criterion;functional linguistics;corpus

H059

A

1009-2692(2012)03-0096-05

2012-06-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楼梦》平行语料库中的汉英文化词典编撰研究”(10BYY011);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HB10Y007)

刘泽权(1963-),男,河南信阳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张冰(1983-),男,河南邓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外语系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料库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我国当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弟子规
弟子规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