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价值的定量分析
——创立科学人生价值论的思考

2012-11-06朱妙宽

关键词:劳动消费价值

朱妙宽

(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江苏兴化225700)

人生价值的定量分析
——创立科学人生价值论的思考

朱妙宽

(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江苏兴化225700)

以人们生活中既要创造价值、又要消费价值的基本事实为依据,以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为基础,以人的剩余价值量与人的本质的统一为中心,对人生价值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探讨了人生价值定量分析的基本尺度和基本思路。

人生价值;定量分析;生产价值量;消费价值量;剩余价值量

一、人生价值定量分析的基本尺度

研究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研究人,研究人生,研究人的生活实践及其社会作用和意义。古今中外有众多专家学者、众多科学门类都在研究人,研究人生,研究人的生活、人的行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但一般都停留在笼统的定性研究上,至今缺少一门系统的定量研究人生和人生价值的精密科学。

我国学者李冬民指出:分析社会现象比分析自然现象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现象中存在着复杂的人的主观世界。在定量研究人的主观世界方面,需要诞生一门科学。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必须为量的测定找到统一的概念和尺度。在这一方面,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社会变量尺度,而这种统一的社会尺度是客观存在着的。在以往思想家停步的地方,马克思继续前进,终于找到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变量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所有的主观指标均可以变换为客观指标,所有关于人(社会现象)的模糊指标都可以变换为物(劳动价值)的精确指标。李冬民在肯定马克思对价值理论的贡献之后,又指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认为劳动价值论忽略了人的劳动以外太多的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认为应该用内容丰富得多的社会价值范畴取代劳动价值范畴、用社会价值理论取代劳动价值理论来研究人的主观世界和人类社会问题。[1]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有许多合理成份,但是要在劳动价值论之外另起炉灶、建立社会价值论看来是困难的、行不通的。因为社会价值无法成为分析劳动因素和各种非劳动因素的统一尺度,社会价值论也无法用来定量研究人的主观世界和人生价值问题;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是可以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创新而得到克服的。只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商品生产劳动扩展到一切社会必要劳动,把决定价值的因素从劳动一个因素扩展到参与价值决定的一切劳动和非劳动因素,把价值源泉一元论与价值决定多元论统一起来,把传统的狭义劳动价值论和狭义剩余价值论发展为现代的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所决定的社会价值就能成为研究人生价值的统一尺度,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就能成为科学人生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人生价值(或人的价值、或人的社会价值)在于人的贡献,这是一个十分简单而又十分重要的真理,是人生价值论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我们研究人生价值的一个起点。由于自然规律,人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和能量;人所能做的,只是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消费,改变物质形态和转化能量形式。人对社会对他人所能贡献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人从社会从他人那里所能索取的,也只是别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归根到底,人所能贡献的只是自己为他人所提供的劳动与所消耗的他人劳动的差额。简言之,人所能作的贡献只是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人所提供的劳动与所消耗的劳动都是可以用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统一社会尺度来衡量的。因此,只有把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贡献,把人的贡献归结为人的劳动贡献,把劳动贡献归结为劳动时间,把劳动时间归结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人的价值分析才能实现定量化、精确化、科学化。也就是说,只有劳动时间,只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是衡量人的贡献和人的价值的统一社会尺度,只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只有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才是科学人生价值论的坚实理论基础。

为了正确地应用发展了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来科学地分析人生价值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资本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指出,他在《资本论》中应用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是德国辩证法的。[2]20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3]558应用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我们对人生价值的研究也应该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应该从亿万群众日常平凡的生活入手进行考察和研究。

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个普通人在平凡的一天中是怎样生活的:清晨醒来,首先要起床穿衣,洗漱用餐,接着要行路去上班(或上学、上工);上班时要付出劳动,中午下班要吃饭,饭后又要上班劳动;下午下班回家后要做家务、吃晚饭、学习或娱乐休息,直至上床就寝。如果我们观察的不是一个人的生活,而是许多人的生活;不是一天的生活,而是一周、一月、一年、一生的生活,人的生活就会极其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历史过程,一生中都要面临和处理上学、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家庭、生儿育女、衣食住行、当家处世等各种大小事务。每年每月每周中也都会有工作、学习、休闲度假、亲朋交往等诸多活动,也会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参与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人们在一生一年一月一周一天的活动,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人人不一样,年年岁岁不一样,每月每日不一样。但在所有这些“不一样”当中,在这些特殊性、个性当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样的、普遍性的、共性的东西:这就是每个人每年每月每日的生活都离不开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个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离不开地球和太阳,离不开土地、阳光、空气、水源、动植物和各种自然物质;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劳务生产。无论各个人的生活怎样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每个人都会生活长短不等的几十年,每年都有365天,每天都有24小时。在每人生活的总时间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必需时间、一定的休闲时间,也都有一定的劳动时间(包括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时间)。从一方面看,人要学习、劳动、工作,要付出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要创造和生产一定数量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产品;从这一方面看,他是劳动者,是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生产者,是社会财富及其价值的生产者、创造者。从另一方面看,人要生存、享受、发展,要衣食住行、休闲娱乐,要消耗一定量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产品,从而消耗他人一定量的劳动;从这一方面看,他是消费者,是社会财富及其价值的消费者。因此,就一般成年人来说,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劳动提供者与劳动产品消费者的统一体、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体。事实上,每个人提供的劳动量与消耗的劳动量、创造的价值量与消费的价值量,一般都是两个不同的量,而不会正好相等,从而都会有一个差额,有一个余额(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余额)。我们把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叫做生产价值,消费的价值叫做消费价值,两者的差额叫做剩余价值(广义剩余价值)。一个人的生产价值减去他的消费价值就等于他的剩余价值。一个人的剩余价值,就是他与社会、与他人之间全部投入与产出、输入与输出、费用与效用、贡献与索取关系的总和,就是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他对社会、对他人所起的作用、所作的贡献、所具有的价值,就是他生存的社会作用、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并在一定条件下从价值量上反映一个人的本质。这样,我们就从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观点着眼,从普通人的日常平凡的生活着眼,从人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辩证统一中,从人的价值量与人的本质的辩证统一中,推导出研究人生价值的一个基本公式——人生的剩余价值公式。设生产价值为n,消费价值为x,剩余价值为m,那么人生剩余价值公式或人生价值公式就是:

m=n-x

这就是我们“用来判断整个人生的逻辑公式”。[4]566当然,实际生活比任何公式都复杂,实际人生价值比这个公式要复杂得多,尽管如此,这个公式依然可以作为我们应用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分析和研究人生价值的一个基本公式和基本尺度。

二、人生价值定量分析的可行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不具备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物质的变化只有经过量的变化才能发生,质量互变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定量分析和数学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人统计过,在社会科学的重大进展中,自1900年以来定量研究占2/3,自1930年以来定量研究占5/6。科学的发展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论断:“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5]7近20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人生价值和价值哲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由于缺少一定的深度,缺少相关学科的联合,缺少实证调查和实证研究,特别是缺少定量研究,往往流于空泛议论,而没有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现在我们坚持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指导,找到了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这个认识工具,找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统一尺度,找到了人生价值基本公式,就为对人生价值的定量分析、为人生价值理论的系统化、精密化、科学化开辟了道路。1.人的生存时间和劳动时间能够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王琪延教授的研究,我国城市居民终生生活时间分配如表1所示:[6]93

表1 中国城市居民终生生活时间分配表

在表1所列五类时间中,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都是劳动时间,都形成一定价值;但这三类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三类价值具有不同特点。其中学习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都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这种价值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二重性。从一方面看,这是一种直接的现实的价值,因为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财富,人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表现。从另一方面看,凝结在劳动力中的价值又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价值,因为就其对社会对他人所起的实际作用来看,劳动力价值只有通过劳动力使用即劳动、亦即工作时间的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才能把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所以,工作时间的劳动即从业劳动集中反映了人所创造的价值。在经济和社会统计中只需统计从业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不要再加上学习劳动和家务劳动创造的价值,否则会重复计算。但在研究人们创造价值的劳动时,要全面研究人的从业劳动、学习劳动、家务劳动等全部劳动。家务劳动是为家庭成员服务的劳动,目前主要是由家庭成员从事的,这种劳动的价值形成过程一般同时就是家庭成员的价值消费过程,其生产价值与消费价值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般不形成剩余价值,不形成对社会的直接贡献(但可以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形成对社会的间接贡献)。从全社会来看,可以不统计家庭成员家务劳动创造的价值(保姆家务劳动价值仍需统计),或者可以同时增加此类生产总值和消费总值。但从个人来看,由于家庭内各人提供和消耗的家务劳动不同,所以在研究个人的价值创造和消费时,要计入个人提供和消耗的家务劳动价值。学习劳动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又是从事社会劳动的预备性劳动和前期劳动,它形成复杂劳动的组成部分。人们劳动复杂程度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学习时间的差别(以及由此决定的知识、技术、能力的差别)而形成的。

在表1所列五类时间中,生活必需时间和闲暇时间并非劳动时间,并不创造价值,但要衣食住行、休闲娱乐,要消费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和劳务。这些生活资料和劳务作为商品或有形无形的劳动产品,也只是一定量的价值,只是一定量的劳动时间。因此,从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来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人的终生生活时间,都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的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归结为一定量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剩余价值。

2.人的劳动产品的价值量能够进行定量分析

从广义劳动价值论来看,一切劳动产品都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其中,都具有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由个别劳动时间换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个别价值换算为社会价值是有规律可循,是能够准确计算的。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作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兼具社会平均性和社会必需性两种含义。其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52其二,“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的商品上。”[7]716由此可见,作为决定商品价值量(W)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b)主要取决于四个变量:一是劳动数量即劳动时间(t),并且是有效劳动时间,是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二是劳动质量(r),包括劳动复杂程度、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三是生产条件(s),包括科学技术条件、宏观和微观管理水平、资本和生产资料、土地和自然条件等众多自然和社会因素;四是社会必要的比例量,即商品供求率、商品稀缺率、社会需求率(b)。据此,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基本公式:

W=tb=f(b,r,s,t)

为了简便起见,可以简略表示为:

W=tb=brst

从广义劳动价值论来看,一方面,作为劳动产品的价值源泉,只是人们的劳动和劳动时间一个因素,必须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但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劳动,而是一切社会必要劳动,是一切有效而又有益的劳动,包括生产商品和非商品、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服务产品、公共产品和劳动力产品的一切劳动。另一方面,作为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因素,事实上绝不只是劳动一个因素,而是包含着众多变量和众多因素。如上述公式所示,至少包含着四个变量,每个变量又取决于众多因素。因此必须肯定价值决定多元论,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与价值决定多元论的辩证统一。这样可以破解许多难题,减少许多争论,增强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3.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能够进行定量分析

上述价值决定公式,是人们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公式,其价值决定于众多变量和因素,其中既包括个人的劳动数量(t)和质量(r),又包括众多的客观变量(如b,s)。作为个人的劳动贡献、个人创造的价值来说,应该主要看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个人的主观因素和主观努力。当然,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为条件的,不可截然分开、孤立研究。但是为了研究个人的劳动贡献和价值创造,研究个人的主观因素和主观努力,尽量排除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需要和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一种理论抽象,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n)可以大体上用下列公式表示:

n=rt

式中,t是劳动数量即劳动时间,r是劳动质量。r主要是由劳动复杂程度(L1)、劳动熟练程度(L2)、劳动强度(L3)三个变量决定的,即:

r=L1L2L3

式中,L1主要取决于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这主要又取决于人的学习时间,即受教育时间、学习年限(Tx),其中包括人的学历(学龄)和就业后脱产或不脱产的学习时间(包括各种进修、培训、自学和干中学的实际学习时间)。L2主要取决于工作时间(连续工龄Tg)。L3主要取决于劳动态度等多种因素。

同时,在决定劳动质量(r)的劳动复杂程度(L1)、劳动熟练程度(L2)、劳动强度(L3)三个变量中,每个变量都受诸多因素影响,三个变量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劳动又有不同特点、不同要求。如体育运动员的黄金时代一般是青年时代,而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黄金时代一般要晚得多,要到中年甚至晚年。但不管怎样,人们的劳动贡献和价值创造总是可以计量的,是可以根据劳动时间、劳动复杂程度、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等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的。

把上述有关变量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如下决定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基本公式:

n=rt=L1L2L3t

4.人的生产价值量、消费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能够进行定量分析

对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生产价值能够进行定量分析,已如上述。对人的消费价值进行定量分析就更为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消费的生活资料和服务产品,除极少数之外都是通过市场购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所计算的都是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而价格是以货币计算,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一般并不知道其价值,不知道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间单位时分秒与货币单位元角分也无法直接通约和计算。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因此,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只有商品的共同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确定。”[2]92由于价值是价格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现象,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个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量的货币转换系数(h),建立起价值(w)与价格(G)的关系式:

G=hwW=G/hh=G/W

当然,现象比规律丰富,价格比价值复杂,价格除了决定于价值之外,还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地偏离价值,但这些偏离在总体上会互相抵消,因而以上公式依然是能够成立的。公式中h值会随着货币币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大体上可通过一定区域(如一国一地)一定时期(如一年一月)的净产值(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去折旧C)除以总劳动时间(T)来计算。例如,我国2000年GDP为92347亿元,折旧为14606亿元,就业人员总数为72085万人,人均年劳动时间为2008小时,[8]72,75由此可计算出我国当年h值为5.37元/小时。同样,在W、G、h这三个变量中,只要已知其中两个变量,就能求出另一个变量。这样就能通过统计分析以价值或价格形式计算出人的生产价值量、消费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

5.人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积累各个环节上的价值量能够进行定量分析

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之间,还有交换和分配两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总体上看交换应该是符合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因此可以假定在交换环节上对当事人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但在分配环节上,各人分得的价值(收入价值v)往往既不等于他创造的价值(生产价值n),也不等于他消费的价值(消费价值x),通常情况是:n>v>x。在n与v、v与x之间,通常都有一个差额,一般是余额(m)。我们把这两个余额分别叫做个人的社会剩余价值(ms)和个人的家庭剩余价值(mj),两者之和则为个人的总剩余价值(m)。这样就可得到个人的三个剩余价值公式:

ms=n-vmj=v-xm=ms+mj=n-v+v-x=n-x

事实上,人们的生产价值、收入价值、消费价值和相关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m')都是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的。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可以测算出就业人员以货币额计算的平均生产价值(n)、收入价值(v)、消费价值(x)、社会剩余价值(ms)、家庭剩余价值(mj)、总剩余价值(m)和相应的剩余价值率(ms'=ms/v、mj'=mj/v、m'=m/v),见表2:

表2 我国就业人员几种价值量测算表

三、人生价值定量分析的具体参量

人的各种价值量的形成都是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准确把握各人的主观努力、贡献份额和人生价值,需要把各人的各种价值量置于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参照系中进行相对量分析和比较研究。

各人的生产价值量、消费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形成,都不是由单纯的主观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本人的和他人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它不是一因一果的简单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从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从劳动产品的价值和价格中,追寻个人的贡献份额、个人的劳动付出和价值创造,分析个人的主观努力、主观世界和社会价值,需要尽可能撇开各种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或者说需要把各人置于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客观条件下、置于同一起跑线、同一平台上来进行比较分析,正如许多体育项目要按男女、按体重分组比赛一样。为此,我们要引入以下几个价值概念,以便对不同个人的各种价值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

1.理想生产价值量(n1):即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最大主观努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生产价值量。现代科学表明,无数事实也证明,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如果人能尽到最大努力,所能创造的价值量是很高的。“据国外学者统计,一个人的才能发挥的弹性是很大的,如果客观条件适宜,主观上努力,可以发挥其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能力。否则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能力。”[9]94有人测算,20世纪后期,我国职工的工时利用率实际上只有50%左右,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只有1/3,而创造性的发挥还不到1/3。事实上,人的潜能是极大的,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就能创造极高价值。马克思一生为实现八小时工作日而奋斗,而他自己却每天要工作十六小时。“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是按照他所做的工作来计算(好象物品的价值是按照它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计算一样),那末,即令从这个观点上说,马克思的价值也是如此之高,只有很少几个思想巨人能与他并驾齐驱。”[5]51另一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36岁就获得了5项可获诺贝尔奖的重要科学成果。而有人测算,这样一位科学巨人也仅仅发挥了他智能的1/3。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即使到了七八十岁的晚年,还照样坚持一天干两班。张海迪身残志坚,掌握多种语言、多种技能,作出多方面贡献,绝大多数健全人都望尘莫及。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包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人们所可能创造的价值是极高的。如果人们能以这种价值量为人生理想的奋斗目标,尽最大努力创造最高价值,不仅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将造福黎民,惠及子孙。

2.基准生产价值量(n2):即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般主观努力所可能达到也应该达到的生产价值量。从全国平均值来说,大体上就是表2中人均生产价值量。当然,不同条件的人员应该有不同平均值、不同基准。这个基准也就是就业人员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生产定额、岗位职责和各种义务。

3.生产价值指数(n3):即一个人在一定时段的实际生产价值量与相同条件下基准生产价值量的比值,即n3=n/n2。这个指数也可以用劳动时间替代价值量来简便地近似地计算,即计算一个人一定时段的总劳动时间(包括实际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其他劳动时间的总和T)与相同条件下人均劳动时间(Tp)的比值,即n3=T/Tp。但这里的劳动时间必须是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劳动时间,例如:现在城镇职工名义工作时间是每周40小时,但实际处于工作状态的劳动时间有的超过50小时,有的不足20小时。这个指数可以反映出不同人员在相同条件下劳动状况和劳动贡献的不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人主观努力和主观世界的不同。

4.理想消费价值量(x1):即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客观可能和客观需要所掌握的最适当的消费价值量。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方面为社会现有的生产力()所许可,另一方面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所必要的消费的范围”。[7]990这是在社会分配和再分配关系、在社会和家庭的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都最合理最理想的情况下所应掌握的消费价值量。人们普遍都有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都有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都有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权利,但是,“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0]305理想消费价值量正是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最佳结合点、均衡点。

5.基准消费价值量(x2):即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客观可能与客观需要,通常掌握的消费价值量。从全国平均值来说,大体上就是表2中人均消费价值量。当然,不同条件的人员应该有不同平均值、不同基准。在正常情况下,至少应该不低于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

6.消费价值指数(x3):即一个人在一定时段的实际消费价值量与相同条件下基准消费价值量的比值,即x3=x/x2。这个指数可以反映出不同人员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消费水平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7.理想剩余价值量(ml):即在一定条件下,理想生产价值量与理想消费价值量之差,即:m1= n1-xl,亦即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最大主观努力和最合理生活安排所可能达到的最高剩余价值量,也就是一个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所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一般人们不可能完全达到这一点,但可以无限接近这一点。

8.基准剩余价值量(m2):即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般主观努力所可能达到也应该达到的剩余价值量,也就是基准生产价值量与基准消费价值量之差,即:m2=n2-x2,大体上就是表2中人均剩余价值量(包括人均社会剩余价值量、人均家庭剩余价值量和人均总剩余价值量,这里不去细分)。当然,对不同情况不同人员应该有不同要求不同基准。在特殊情况下有一些人员的剩余价值量是负值是难以避免、合乎情理、应该允许的。但在正常情况下,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剩余价值量应该是正值,并应达到一定数量要求。马克思说过:“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为了对偶然事故提供保险,为了保证必要的、同需要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相适应的累进的扩大再生产,就需要一定量的剩余劳动。”[7]925恩格斯说过:“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靠这种剩余而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10]538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讲人的价值、人的贡献,就必须看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舍此,社会就不能进步,人类就不能发展,奢谈人生价值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纯属空话。

9.剩余价值指数(m3):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实际剩余价值量与相同条件下基准剩余价值量的比值,即:m3=m/m2。这个指数可以反映出不同人员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贡献,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各人主观努力、主观世界、人生追求的不同。由于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的m2都应该是正值,所以m的大小正负,就决定了m3的大小正负,m值和m3值越大,就反映着这个人的社会贡献越大,个人品质越好。其中m值更多地是反映一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m3更多地是反映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主观世界。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人生价值。

[1]李冬民.社会价值分析引论[J].武汉学刊,1995(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法]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王琪延.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J].社会学研究, 2000(4):93.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9]陈良谨,何一兵.现代领导新观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821

A

1009-2692(2012)03-0033-07

2012-06-19

朱妙宽(1941-),男,江苏兴化人,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劳动消费价值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