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抓举技术动作特征分析
2012-11-05周继红贺益成
方 芳 周继红 宁 克 贺益成
(1.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5;2.湖南省举重管理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4)
李萍抓举技术动作特征分析
方 芳1周继红2宁 克1贺益成2
(1.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5;2.湖南省举重管理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4)
通过对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垂直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李萍抓举运动学特征及技术上存在的不足,为促进和稳固李萍抓举成绩,保持该级别绝对的竞争实力提供理论参考。
女子;优秀运动员;举重;抓举;技术
随着举重运动的迅速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步缩小,技术的正确合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借助平面定机摄像及解析的方法,对湖南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李萍十一届全运会抓举比赛整个过程的运动学数据,进行技术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寻找李萍抓举过程中膝角、髋角、躯干角和杠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其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李萍,女,1988年出生,身高154cm,53kg级国际健将,1999年开始举重业余训练,2001年入选湖南省队,2006年入选国家队。是两届全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冠军获得者,抓举和总成绩世界纪录保持者。
1.2研究方法
通过摄象机从正左侧面对李萍比赛的抓举动作进行高速拍摄(100幅/S),所摄录像采用PEAK解析软件进行解析,解析后的数据经spss17.0进行相关统计处理。按照力学特征及以往文献,将抓举技术动作划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发力阶段:从杠铃离地开始至伸膝最大时刻(膝关节角最大),通常称之为伸膝提铃。2)过渡阶段:膝关节角从伸膝最大时刻开始到引膝最大时刻(膝关节角最小)。3)第二发力阶段:即最大发力阶段,膝关节角从引膝最大时刻(第二发力开始时刻)开始到杠铃上升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第二发力结束时刻),即最大发力阶段。4)惯性上升阶段:从杠铃上升速度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达到最高点。划分动作阶段的特征画面参见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李萍抓举技术动作膝角变化特征分析
可以看出,从杠铃离地瞬间开始到运动员下蹲接铃为止,膝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双峰单谷”形态,两个峰值分别对应运动员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发力时的膝关节角度值,波谷对应运动员的引膝动作。引膝动作在整个抓举动作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引膝动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抓举动作的成败。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李萍三次试举的膝角变化分别是127.90°-125.04°;131.63°-129.28°;133.76°-130.53°;经计算得知,三次试举回屈值分别为2.86°、2.35°和3.23°,三次平均回屈值是2.81°,比奥运冠军丁美嫒、刘春红、陈艳青三人引膝动作膝关节平均回屈值26. 60°少了23.79°,比国内其它优秀选手的平均回屈值14.08°少了11.27°。
图1 李萍抓举比赛技术动作的特征画面影像图
李萍三次试举中,在第二发力阶段的起始膝角(通常称之为“发力角”)分别是125.04°、129.28°和130.53°,均值为128.28°,分别超出奥运冠军丁美媛、陈艳青、唐功红平均发力角(115.2°)13.08°和国内其它优秀选手的发力角(109.2°)19.08°。
综上所述,李萍在引膝提铃阶段存在引膝不充分的问题,这势必影响到第二发力阶段膝关节发力的效果。因此,动作改进应在伸膝阶段后延长引膝阶段,增大下蹲幅度,适当加大膝关节的回屈值,缩小发力角,才能在发力时充分用上两腿的蹬力和躯干的伸展力。
2.2李萍抓举技术动作髋角变化特征分析
髋角变化与膝角变化不同,发力较为延后,数值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杠铃纵向速度达到最大值时。髋关节发力关键阶段有两个,第一阶段时从杠铃离地到引膝最大,第二个阶段是从引膝最大至杠铃上升速度最大。
髋关节发力的第一阶段即从杠铃离地到引膝最大时刻,李萍三次试举髋关节角的变化情况分别是,54.77°-121.22°;59.27°-133.20°;57.83°-124.05°,计算得知髋角变化分别为66. 45°、73.93°、66.22°。有研究分析,从杠铃离地至引膝最大时刻,髋关节角的伸展角度为90°左右,而李萍这个数据明显小于90°,也明显低于奥运冠军丁美媛(93.4°)和刘春红(96.1°)两位选手。
髋关节发力的第二阶段即从引膝最大至杠铃上升速度最大时刻,李萍三次试举髋关节角的变化情况分别是,121.22°-177.31°;133.20°-184.73°;124.05°-176.50°,计算得知髋角变化分别为56.09°、51.54°、52.45°。
髋关节的充分伸展程度是衡量第二发力效果的重要标准,髋关节打开的角度和时间都会影响到整个动作完成的质量。有研究表明,由第二发力开始至铃速最大时刻,髋角伸展50°左右最佳。此阶段并非角度越大越好,因为角度过大意味着身体直立时,后倾越明显,当重心投影远离支点时,人体将无法保持稳定站立姿势,而会有翻转趋势,最终导致动作失败。奥运冠军丁美媛、刘春红此阶段髋角变化为49.6°、48.8°,对比可以发现,李萍二次发力髋角变化整体与上述奥运冠军水平大致相当。
表1 李萍全运会三次试举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垂直速度变化情况表
2.3李萍抓举技术动作躯干角变化特征分析
躯干角是指肩关节点与髋关节点的两点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躯干角能够反映出运动员在整个抓举过程中躯干的仰俯程度,通常情况下躯干角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减小-逐渐增大-减小。李萍三次试举躯干角变化趋势从数据上表现为:39.58°-37.21°-101.59°;40.05°-35.91°-107.11°;39.0°-37.67°-99.18°;三次试举躯干角最大值分别为:111.29°、113.0°、108.75°。与以往研究(115°左右)相一致,属于合理范围。
图2 膝角、髋角、躯干角和杠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图
通过图2可看出,李萍的躯干角在杠铃离地到伸膝最大阶段变化很小,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伸髋致使躯干逐渐打开,当杠铃垂直速度最大时刻,躯干角也接近峰值。之所以有此种波形图,是由于抓举技术在第一发力阶段主要通过伸膝动作来完成,强调躯干不能过早发力,是为了能够充分伸膝发挥腿部力量,反映在数据上便是在提铃开始阶段躯干角逐渐减小,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引膝动作开始到第二发力阶段结束,髋关节角逐渐打开,促使躯干角也慢慢打开。这再一次说明髋关节在“引膝”和第二发力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2.4李萍抓举技术动作杠铃垂直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杠铃垂直速度从引膝最大(第二发力开始)到铃速最大(第二发力结束)阶段变化率最大,与此同时,膝关节角、髋关节角和躯干角三者也同时增大,这说明在第二发力阶段上述三个角度的充分伸展是杠铃达到最大提升速度的关键因素。
李萍的三次试举中此阶段杠铃垂直速度变化分别是:1.15-2.37m/s、1.41-2.44m/s、1.20-2.22m/s,平均增长幅度是1.09m/s,与奥运冠军和国内优秀选手相比(见表2),增长的幅度大大超过她们。这说明李萍在第二发力阶段杠铃加速度大,在整个提铃过程中保持上升趋势,技术较为合理。
表2 李萍与国内优秀选手在第二发力阶段铃速增长幅度的比较
3 结论
通过对李萍全运会抓举技术动作的运动学指标分析,取得如下结果:
3.1膝角特征
膝关节回屈值约2.81°,在引膝提铃阶段存在引膝不充分的问题,有较大改进的余地。建议未来动作改进应着眼于引膝动作,增大下蹲幅度,适当加大膝关节的回屈值,以便充分用上两腿的蹬力和躯干的伸展力。
3.2髋角特征
在第二发力开始时刻之前,伸髋角度小于90°。建议适当加大伸髋角度以达到更加优化的技术效果。第二发力开始到铃速达到最大时刻,髋关节打开角度在50°左右,此环节动作技术合理,与奥运冠军水平相当。
3.3躯干角特征
躯干角的变化较为合理,其变化特征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对应数据特征相一致。
3.4杠铃垂直速度变化特征
在第二发力阶段铃速增长幅度大,优于国内优秀选手,在整个提铃过程中保持加速上升趋势,技术较为合理。
4 建议
本研究对象李萍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她在多次国内国际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从对结果的分析显示她的动作技术已有较高水平,有许多良好的方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从理论上分析,主要表现在引膝提铃阶段引膝不充分,从而导致第二发力阶段发力角过大,这势必影响到第二发力阶段膝关节发力的效果,无法充分用上两腿的蹬力和躯干的伸展力,技术动作的改善就必须从引膝阶段着手,适当加大膝角的回屈值,换句话说,就是适当缩小第二发力阶段发力角。但作为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动作技术基本形成了一个定式,要想改变早已固化了的动作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训练就能解决的,要实施到实践当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举重训练实践中,教练员结合理论上的分析,发现李萍抓举动作主要问题出在发力点上,由于第一发力阶段中伸髋不充分,引膝后杠铃不到发力点,在大腿中部就过早发力,蹬腿伸髋不够完全,导致引膝不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需找出适合李萍抓举发力的发力点,在大腿中部发力是不正确的,应在髋关节上固定发力点,这样才能使腿部力量充分用上,并能使杠铃更贴近身体,充分用上手臂上拉的力量。
由于李萍的抓举发力动作已经形成了这种用力习惯,在抓举发力技术改进过程中,首先让她建立达到发力点位置再发力的动作技术概念。在训练中首先安排进行两步起铃宽上拉练习,以轻重量来体会发力的要领,包括发力点的位置和发力路线,采用80-90%的强度进行第二步发力提肘拉练习,力求动作一致,形成正确的发力技术概念。在掌握正确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杠铃的重量,杠铃重量随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定。
因此,每周都设有相应的辅助练习,如采用垫铃抓、膝上抓、高抓、宽上拉等练习,这些辅助性练习全部都有引膝,目的是拉长伸膝肌群,稳定发力的位置,加强抓举第一步(伸膝)和第二步(引膝)的连贯,改变过去肌肉用力习惯,协调巩固发力动作。结合抓举第二步发力,使展体、伸髋、蹬腿更充分。练习重复频率越高,运动越适应,技术动作越稳定,这样可以对李萍的这一环节已经达到的水平加以巩固和加强。
通过上述训练计划的安排,李萍有可能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提高抓举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抓举效率,达到技术动作更加合理、力量分配更加科学、更能发挥人体潜能,在抓举重量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进而使成绩再上一个台阶。也有可能通过技术参数的改变,破坏其身体的稳定和平衡,使原有动作的幅度、速度、用力节奏等都发生改变,训练效果达不到要求,成绩得不到提高,反而下降。因此,我们既要技术创新,但也要从实战出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运动成绩,我们的研究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最终还是要熟练的掌握适合自身条件的合理动作技术,在动作中体现自己的特点,使长处得以更好的发挥,努力把提高极限强度下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一次性成功率,作为技术训练的关键,也是提高技能的主要目标。
[1] 王向东,毛勇,刘梦飞,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50-53.
[2] 任景萍,刘学贞,王向东.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42-45.
[3] 郭廷栋.竞技举重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 王云德,卢德明.举重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体育科学,1984,4(4):63-67.
TheAnalysisofLiPing’sSnatchingCharacteristic
Fang Fang1,Zhou Jihong2,Ning Ke1,He Yicheng2
(1.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410005,Hunan;2.Weightlifting Management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 410014,Hun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knee joint angle, hip joint angle, limb angl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vertical speed of the barbell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kin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 Ping’s snatching and technical drawbacks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and stabil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Li Ping’s snatching and maintain the absolute competitiveness in that class.
Female; top sportsperson; weight-lifting; snatching; technique
G884.1
A
1672-1365(2012)04-0061-04
2012-03-26;
2012-05-02
方芳(1965-),湖南长沙人,实验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理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