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语教学中的背景知识

2012-11-03罗小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背景事物个体

罗小蓉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学科教学研究

论英语教学中的背景知识

罗小蓉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背景知识就是预先获得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现状,教师往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策略,降低教学难度,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学习的内容,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体差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背景知识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社会对外语人才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鉴于此,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 《要求》)。《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

现阶段,我国高校主要是跨区招生,尽管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提出的要求相同,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遇到种种困难。

夸美纽斯说: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成为一个人。”[2]而在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可谓难上加难。 “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3]。

为实现 《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往往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实际采取一定的策略,以期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困难局面,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制约教学效果的瓶颈——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之下,很难得到圆满解决。

背景知识就是预先获得的知识。在既要尊重个体差异,又要适应英语课堂教学大班授课制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 个体差异与英语课堂教学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4]。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个体差异、思维的个体差异、兴趣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等等。正是由于这种 “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

英语教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表现在某一知识领域的英语知识的了解或掌握程度上的参差不齐的现状。

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给现行的班级授课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如何在集体教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涉入恰当的背景知识,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二 背景知识与学习过程

(一)现有知识与背景知识

现有知识 (existing knowledge)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或话题已有的认识或掌握的信息。现有知识包括教师的现有知识和学生的现有知识。

背景知识 (prior knowledge)是指个体之间通过合作性学习获得对某一事物或话题的比原先多的知识或信息。背景知识包括个体背景知识和集体背景知识[5]。理想状态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个体背景知识应等于集体背景知识。但由于个体学习的差异,对同一老师用相同的方法传授的相同知识的接受范围和程度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个体背景知识小于集体背景知识。本文所指的背景知识当属后者,即集体共同掌握的对某一事物或话题的共同的认识。可见,背景知识是建立在现有知识基础之上的,通过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的知识。

(二)学生学习过程分析

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过程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图1

以阅读为例,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过程可以分为阅读前 (pre-reading)、 阅读中 (whilereading)和阅读后 (post-reading)三个步骤[6]。这个过程是从教学方法或策略的角度来划分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前是一个准备过程,它是将现有知识转化成背景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位于课堂教学最前端,因此,它对整个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可以决定后面的整个教学效果。

学习中阶段就是一个已有知识的整合阶段,也就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现有知识,将师生个体的现有知识转化成背景知识、形成对新知识学习的合力的阶段。从知识的转化角度看,理想状态下,课堂教学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如图2)。

图2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Individual difference简称Id)体现在课堂上他们对某一事物或话题所掌握的现有知识 (Existing knowledge简称Ek)的差异。师生个体的现有知识Ek通过课堂合作形成背景知识 Pk,即:Ek1+Ek2+Ek3+... Ekn=Pk(n≥1)。由此得出结论:Pk>Ekn(原则上上述各项都应大于零。因为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不可能绝对一无所知)。

学生具备某一事物或话题的背景知识之后,他们对该事物或话题有了比原来多的多的认识,或者说对某事物或话题的基本概念或基本轮廓都有了一个综合的了解。这样,当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式进入该事物或话题的学习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学习,他们的背景知识和所学内容共为一体,形成新的现有知识NEk。可见学生新的现有知识超过了他们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即:NEk>Pk。

由于个体学习的差异,对同一老师同时用相同的方法传授的相同知识的接受范围和程度千差万别,因而他们的新现有知识的掌握又通过新个体差异 (New Individual Difference简称NId)呈现出来。NId就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新背景知识 (New Prior knowledge简称NPk),如此往复循环。

三 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建构

(一)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

因为Pk>Ekn,NEk>Pk,所以Ekn<Pk<NEk。

一般来说,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场合,学生个体的现有知识 (Ekn)相对恒定。新的现有知识(NEk)就是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把个体现有知识转化成背景知识再通过教材对事物或话题的进行了解所应掌握的知识,也就是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即学习成绩。

从上面算式可以看出:学生新的现有知识大于背景知识大于学生的现有知识;在个体现有知识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背景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学生的背景知识越多,他的新的现有知识获得的就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然后又进入下一轮的良性循环。可见,背景知识的掌握在学生的外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背景知识的建构

班级授课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满足社会对人才大规模需求的同时,扼杀了人的个性,而背景知识的建构则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图2的良性学习循环模式表明:师生之间因个体差异 (Id)而形成的现有知识 (Ek)通过合作而形成背景知识。可见,通过背景知识 (Pk)的涉入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形成新的现有知识,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背景知识由师生个体的现有知识通过整合而来,因此它的建构和现有知识密切相关。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前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把学生将要学习部分信息呈现出来,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背景知识。这个背景知识给学习者个体带来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既调动了有较多现有知识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及时弥补了在这个板块现有知识较少的同学的缺陷,同时使全班所有同学的背景知识处于相对较为完备的状态,为下一步整体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前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就间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减少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陌生感,从而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建立起学习的自信。

需要指出的是,在英语教学背景知识的涉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所教学生整体对这一板块的背景知识比较缺乏。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周全,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把下一话题 (可能是学生现有知识比较缺乏的话题)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来,如安排他们收集收集相关资料,下一节课将就此话题进行讨论等等,以此来构建学生的背景知识。

我国在高校扩招之后,因为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匮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以前的小班授课制变成了大班授课制。它适合我国国情,并将长期存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扬长避短,发挥专业优势和自身优势,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尊重班级教学的现实。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背景知识的运用与建构,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0.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

[3]冯 茁.“因材施教”原则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52-55.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33.

[5]秦 杰,田金平.英语学科教育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95.

[6]王 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H319.1

A

1674-3652(2012)04-0072-03

2012-02-18

罗小蓉,女,四川南充人,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责任编辑:小 浅]

猜你喜欢

背景事物个体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美好的事物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奇妙事物用心看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